通魏晋风神融自然之理

2016-05-14 12:19崔建平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结体研习章法

崔建平

早就想谈谈刘建平的书法艺术,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说些什么。他研习传统甚深,崇尚魏晋经典,为书且性情散淡,自由挥洒,作品线条遒劲,笔性自然,结体欹正相合,章法隽永秀阳,呈现一副“练家子”的当家本色,着实让人不敢妄加品评,但建平君盛情相邀不得不就范,麻起胆子亦说说他的书法艺术,抛砖引玉。

一、守传统 渊流有序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几千年来绽放着国学文化的瑰丽光华,它有着深远的渊流传统,又在各朝各代被发展创新,继往开来……我是在一次不经意的观展中被建平君的字吸引住的,那时我刚开始研习王字,一幅幅气韵神合、遒逸雅丽的魏晋风范的书法作品,让我立刻眼前一亮:仿佛以为王義之的真本原作出现了,笔、墨、韵、神学得真像,我不得不四处打听:刘建平何许人也?!这样我认识了书法家刘建平君。

中国书法艺术不同于古今中外其他任何一门艺术门类,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神,这份独特是中国几千年来特殊的文化环境滋养的,要守住这份独特就必须从传统文化的文脉上着眼,因此研习传统、师法古人、崇尚经典就显得十分重要。建平君深谙这个道理,对书法的学习从一开始就找准了着力点,他尊崇传统,敬畏古法,尤其对魏晋风骨顶礼膜拜。这种崇敬不是随便一说的,这可以从他改斋号为慕晋堂溯本求源。刘建平,字叔安,号慕晋堂主、晋堂、心斋,湖南邵阳人氏,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五一文化奖”、湖南省“书法文化奖”得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岁开始习书,从钟王小楷入手,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他早年对钟繇《荐季直表》《宣示表》研习甚勤,尤对王義之《黄庭经》《乐毅论》下功夫最多,继而遍临王義之所有法书名帖如《兰亭序》《何如帖》《忧悬帖》《孔侍中帖》《远宦帖》等。王字结体横向取势,古意盎然,笔线率性散淡,章法灵巧自然,对建平君影响很大。随着他对王字临习日久,他又将触角伸展到魏晋人的行书的线条历练之中,对其行书用笔的散淡率性、结体章法的不拘程式、草书线条的灵动飘逸都心追手摩,反复研习,多次揣摩悟慧。为此,他不满足作“井底之蛙”,把求学的目光锁定在更远的时空,他进京问道,求教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先后结拜了曾翔、沃兴华、陈国斌、张羽翔等各路书坛豪杰。临摹了大量甲骨文、汉简、墓志、瓦当、碑版等古代先人留下的文化瑰宝,从字体、字形到线条、风貌,认真地研习临摹,追求书法用笔的质的线感。三十多年来,他每天临帖近十个小时,废寝忘食,焚膏继晷,“甘与古人比高低,不同时人论沉浮”,对各种古法认真研析,对先辈大师的作品反复解读。

建平君认为:“学不宗晋,终入野道”。为了精研传统,潜心魏晋,不光是学学技巧章法,更应领略其风骨,他将探索的触角伸入到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厚更广阔的文化领域,寻求书法文化的本源,把技巧秘诀看淡,深刻领悟“二王”书风的用笔用墨章法之间的艺术构建,心摩手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入古出新,终成自家面目,登入魏晋传统的堂奥。

二、写性情 散淡率性

汉代蔡邕《笔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此论言及书法艺术的抒情本质,强调抒情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属性,也是欣赏书法美学的根本途径。建平君的书法创作注重率性而为,散淡抒情,不刻意做作,这与他的性格有关。认识建平君的人就知道,他为人质朴平和,心性开朗豁达,对工作认真勤勉,不作豪言壮语宏篇大词,接人待物真诚坦然,不卑膝谦恭,一副阅尽人生沧桑、朴实可掬的样子。包括他的个人爱好都与众不同,不打牌不喝酒,独钟夜钓,可以想象夜色如幕的夜晚一个人独坐江边,痴痴守候着泊在水面的闪光浮标,屏弃了人生一切的烦扰欲念,一坐就是半宵残夜,这需要多么大的精神定力,而建平君乐此不疲。我看过他书法创作的全过程,研墨铺纸,嘻嘻哈哈,谈笑风生,不做高僧状,无肃穆表情,他很少写大幅的书法作品,独爱信札、手卷和尺牍,他多次获奖的作品也是写的这一类春风月夜般轻盈宁静的作品。在结集出版的作品集《梦回经典》中的杜甫诗《客至》就是代表,这件作品尺幅四尺三裁,算半个斗方,率性书写杜甫56字七律诗,整幅作品笔性、线条、墨法、结体、布局都堪称佳构,神韵湛然,随性散淡,极具个性,特别是那随性而为的笔墨处处彰显王字气息。建平君这类创作的作品很多,亦是他书法创作的常态,更是理想的创作情状,韵合了远古的魏晋风神。

性情书写,不是随便可为的。他需要作者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学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则会弄巧成拙断然不成。建平君做到了,缘于平素勤学敏思的习惯,他书法入手魏晋,上承钟王遗韵下接北碑意趣,文气超然雅逸外泄,风神奇异厚拙内藏。几十年来除了沉潜书法他读得最多的就是文、史、哲书籍,一部《中国通史》手不释卷,不知翻了多少遍,考据文字渊源,了解时代背景,考察碑帖历史。历史的文脉书香耳濡目染,书法的历史更是了然于胸。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唐诗宋词也研习有成。每每挥毫作书不是宋词就是唐诗,离不开李白杜甫。如他书张旭的《山中留客》这首诗就特别心领神会:“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清阴便拟归。纵使晴明天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他不知道书写创作过多少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风神,每一件都是魏晋风骨咸备的神品。

三、尚自然 天机自流

在书法领域,祟尚自然,是书法风格美的一种类别。书法肇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既无装饰点缀之外衣,又泯去斧凿雕琢之痕迹,天真罄露,道合自然,从而表现出一种天然的、富有魅力的美。蔡邕曰:“夫书肇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建平君书法线条遒劲,笔墨潇洒,结体自然,一管柔软的毛笔在手,上下翻飞,左顾右盼,十分娴熟,笔法之间呼应映带,了无技巧,一任自然,贯气通神,全然没有一丁点儿表层的“火气”。如作品李煜的《浪淘沙》、苏轼的《望江南》、晏几道的《临江仙》等。几乎没有华丽的笔划、奇伟的结体,取而代之的是朴实、自然、稚拙的线条笔墨和拙朴的结体,尽显古代碑帖瓦当的风神,翰逸神飞,天机自流。

尚自然,也是道家的哲学观点。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与“无”是辩证统一的,是植根于“阴阳之道”的宇宙意识。建平君深谙此中道理,在书法创作中十分注重处理这些关系,尽量使创作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笔墨与结体、章法与布局、有与无、白与黑、疏与密,包括字体、题签、押印都能和谐统一,相映成趣,互为辉映,自然生动,完美无缺。如作品郑板桥的《题画诗》等。

尚自然,还有个笔墨当随时代的问题。建平君在守传统慕晋人的书法学习过程,从来没有迂腐的保守和刻板的拘谨,很好地解决了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比如说碑帖融和、现代书风、做形式、注重展厅效果等方面都能做到与时俱进,满足了书法艺术自然、机趣、随性的审美追求。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画收藏》《丹青画报》杂志副总编、湖南《艺术中国》杂志特约记者、广铁长沙收藏家协会会长。)

猜你喜欢
结体研习章法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质地
书法线条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多一分不平凡
用笔之“易”与“不易”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
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
章法教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