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怀?寓意?言志

2016-05-14 02:38吴玲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托物状物言志

吴玲美

咏物诗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状物抒怀,直写物象绘形绘声绘色;浓妆淡抹,以求逼其传神;二是托物寓意,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抒情言志。

“状物抒怀”之“状”意为描摹、描绘,鉴赏此类诗就是分析诗歌如何通过对物象逼真传神的描摹来抒情达意的。此类诗不存在“借题发挥,由此及彼”的问题,如果作过多的迁延分析,就可能犯牵强附会或故意拔高的错误。

贺知章的《咏柳》就是典型的状物抒怀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该诗状物之功,全在比喻,用美人比春柳,描摹出柳树的亭亭玉立,柳枝的轻柔飘拂;用剪刀比春风,化不可捉摸为形象生动。在这里,“柳”就是柳,是美好春天的信使,再无其他象征意义。我们鉴赏此诗就是要体味诗人是如何借助新奇的比喻,通过对柳树的颜色和柳枝姿态的描写,表现出春天将要到来时无限的喜悦之情。此外,无须对“柳”的意蕴作由此及彼的附会。

与“状物抒怀”不同,“托物寓意”,首先在一个“托”字,诗歌固然要描写物象,但“别有兴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咏之物,是作者“兴寄”的“寄托物”。

先看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诗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如果我们对李诗意蕴的分析仅止于此,就失之浅薄。此诗句句写物,而又句句写人,诗人以“柳”自况,别有兴寄。诗人早年朝气蓬勃,充满幻想和信心,正像曼舞于芳春、洋溢勃勃生意的柳枝;而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又正是诗人晚年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再看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对这首诗,至少要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三层解读。其一,这首诗表面写的是飞絮无定、柳丝缠人的暮春景色;其二,以柳喻人,同情那些身不由己的娼女的命运;其三,慨叹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所有“天涯沦落人”的不幸命运。这首诗赋柳是为了喻人,又由喻人联想到自己,浑然融合,发人兴味。

托物言志是托物寓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借助某种事物的某一特点,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而不同点在于一个“志”字,所谓“志”就是诗人的志趣、意愿、操守或抱负。李商隐和罗隐的两首《柳》诗,只能说是托物寓意,而不能说托物言志,因为,你总不能说,李商隐的“志”是“自伤迟暮”,而罗隐的“志”是“身不由己的不幸命运”。

雍裕之的《江边柳》就属于“托物言志诗”。“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诗歌借“柳”歌颂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又如吴融的《扬花》也属托物言志。“不斗浓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朦朦。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杨花虽然没有百花艳治的颜色,但是却有着百花所没有的个性。它不惧怕风吹雨打,反而凭借风力,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飞舞。诗中的“扬花”象征了诗人坚守个性、不惧磨难、自由自在的高尚情操。

由于一些参考资料或老师在课堂上片面强调“托物言志”,导致一些学生定向思维,总把“托物寓意”当成“托物言志”,造成对诗歌意蕴的解读出现严重的偏差。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不少同学在分析曾巩的这首《咏柳》诗时,作如此理解: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杨柳歌颂了那种无所畏惧、敢于斗争、张扬个性的独特人格。其实正确的解读应该是:这首诗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杨柳抨击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的小人,并警告他们没有好下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解读,主要原因是很多同学一看到这些带有比兴性质的咏物诗时,首先想到、甚至只想到“托物言志”,一厢情愿地把物象的象征意义往“美好的”方面想,而不知道“托物寓意”的“意”,除了“志趣、操守和抱负”外,还有“失落、不幸、讽刺、批判”等。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托物状物言志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 托物言志法
延续风雅
当青葱恋遭遇校园霸凌:少年的你啊沉重的痛
张进(一首)
石灰吟
“物”绘人生“吟”新篇
记叙文之状物逼真
竹 石
汉语文学的“状物”特性及诗性美感
浅谈状物类课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