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测试的语境效度看中考作文命题研制

2016-05-14 17:01刘春文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效度写作水平文体

刘春文

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语言学习的首要目的就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由于语境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语言测试专家Cyril Weir(2005)引入了“语境效度”这一概念,进一步丰富了效度的内涵。就写作而言,其本质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写作任务也应该包含丰富的语境特征,为写作者创造交际的氛围。鉴于此,本研究探讨写作测试任务应提供的语境特征以及这些语境特征对中考作文命题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尽可能提高写作测试的语境效度,推动写作教学及测试改革的深入发展。

众所周知,效度的高低是衡量写作测试最重要的指标。效度是指测试是否测了设计者想要测的内容,它和测试目的密切相关。适当调整和完善中考作文命题的要求及形式,能够更科学、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能进一步提高写作的测试效度,并对写作教学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那么,如何深入关注写作测试的语境效度对中考作文的影 响呢?

一、语境特征量不同的写作任务对考生的写作质量产生鲜明影响

整体而言,学生的写作质量随着语境特征量的增多显著提高。具体到中考,这种趋势同样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在写作任务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写作语境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写作水平。

1.语境限制人称,直接指向自我内心世界。

【原题呈现】

当一阵风吹散了你的头发时,当一团雾挡住了你的视线时,当一场雨打乱了你的步伐时……不管天气怎样,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请以“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15年浙江丽水卷

这是2015年浙江省丽水卷的中考作文题,题干中设置的语境连续出现三个“你的”,紧接着是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告诉考生,题材必须涉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题干去掉语境限制,直接是以“给世界一片晴朗”为题,那么作文的指向就广而泛,会导致考生无法入手,直接影响考生的写作质量。

2.语境暗示落点,同类题材指向不同的重心。

【原题呈现】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是远方/在召唤我们前行/还是我们的心/已准备好出发(奔驰汽车广告语)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

“路”是由“足”和“各”组成的,“足”表示路是用脚走出来的,“各”表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路。(三毛)

请以“挥挥手,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2015年湖州中考卷

(2)“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的《送友人》,全诗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015年成都中考卷

上面分别是2015年湖州与2015年成都的中考作文题。题干中都不约而同出现了“挥手”。如果没有语境的限制,那么这两地的作文几乎就成了相同的命题。湖州卷“挥挥手,出发”,重心落在“出发”,再加上前面的奔驰汽车广告语、汪国真的诗、三毛的名言,告诉考生“心在远方,路在脚下”,“出发”是为了更好地远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路。而成都卷的“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罗列了《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最后一课》里的小弗朗士。又加上导语中“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写作的指向更偏重挥手告别过去的自己,可以是自己的往事,抑或自己的心情,如果说前者基调比较明快的话,那么后者则似乎显得比较低沉。

因而,语境特征限制不同的写作任务直接影响考生的审题、构思、选材、立意等,因而对考生的写作质量产生鲜明影响。

二、语境特征量和写作水平都对考生的作文文本特征产生显著影响

语境特征量和写作水平对文本特征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具体而言,随着语境特征量的增多,考生的写作越流利,使用的句式越复杂,语言越准确,考生的读者意识越敏感,越能很好地实现其写作目的。就文本连贯性而言,考生在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上的文本连贯性不呈现显著差异。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考生的作文越流利,句式越复杂,语言越准确,读者意识越敏感,越能有效地实现写作目的。

1.根据设置的语境,借助联想与想象成文。

【原题呈现】

(1)题目一(略)

题目二:《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直接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5年北京中考卷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只麻雀总是嫌自己的屋子住不长时间就有一股难闻的味道,于是就不停地换窝。年长而又聪明的麻雀告诉它:“那味道恰恰是从你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

一只乌鸦向鸽子抱怨:“这个地方的居民很难相处,我只好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你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飞到哪里也是白费力气。”

请你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015年潍坊中考卷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而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掌握并运用联想与想象。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是人们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015年北京中考作文题以《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为语境,请考生发挥想象补充结尾,想象男主人与房子直接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2015年潍坊中考作文题,则要求考生根据“乌鸦与麻雀”的寓言故事,写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因为提供的语境不同,要求各异,因此作文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自然也不同。

2.根据语境的提示,限制某类文体的出现。

【原题呈现】

(1)请以“补你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横线上可填“拥抱”“点赞”“道歉”“礼物”等,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

(2)请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情感、发表见解,但不能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今年4月,网友上传一组烈日下一名小学生为女老师撑伞的照片,引起社会热评。有的网友说:“现在的老师啊,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关爱,师德不存啊!”有的网友说:“现在的学生,小小年纪就知道拍马屁!”而一位知名教育专家说:“众多指责令我也心有不安。因为,我许多行为的‘恶劣程度远超过撑伞,如搬家时让学生帮我搬东西……我觉得只要师生间彼此关心,举手投足发自真情,就无可厚非。”

当媒体记者采访这位女老师时,她哭着说:“当天是这个孩子自愿替我撑伞的。要错也是我错了,请不要伤害孩子,他很单纯。”

——2015年孝感中考卷

2015年孝感中考作文题二选一。第一组是半命题作文,根据语境提示,考生只要选取适合自己作文的词语补充题目即可。第二组则是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但命题规定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情感、发表见解,意味着文体可以是叙事文、抒情文、议论文等。特别强调不能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意味着禁止出现此类文体特征的作文,这势必会影响擅长此类文体的考生。

当然每个地区的命题要求均不相同,考生写作前应该仔细审读,根据语境的提示,选择适合的文体,选择材料,驾驭文字,尽显其文本 特征。

三、语境特征量和命题措辞都会对考生的写作情感产生不同的影响

随着语境特征量的增多,考生的情景兴趣显著增高。但是,写作水平对考生的情景兴趣没有显著影响,语境特征量和写作水平对考生的情景兴趣的交互作用亦不显著。此外,随着语境特征量的增多,考生对写作任务的认同度增强,相对而言,语境特征量丰富的写作任务较为新颖,使得他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写作环境之中。虽然这种任务类型很有挑战性,但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愿望。总之,写作任务中的语境特征对考生的写作结果和写作过程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1.语境揭示题干内涵,奠定作文的情感基调。

【原题呈现】

家,是早出晚归的住所,是日夜思念的故乡,是精神栖息的殿堂。

回,是过程,是情结,是觉醒……

回家,从家人的喜怒哀乐中感受亲情,从故乡的离别团聚中体味牵挂,从精神迷失回归中找寻寄托……

回忆你记忆中最难舍的“家”,叙写出你的故事,抒发你的情感,分享你的感悟……

题目:《回家》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900字以内。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能出现影响评分的校名、人名,如不得不出现,请用×××代替。④不得抄袭或套作。

——2015年深圳中考卷

命题者设置的语境是对“家”“回”“回家”几层内涵的阐释,告诉考生审题可以运用多层含义原则。“回”,既指现实具体的返回的动作,也可指心灵情感方面,经过迷失重新理解某一精神品质的重要意义;“家”,既指现实具体的家,也可指心灵的归宿层面。具体的“家”有大有小,小至家庭、家园、班集体,大至城市、国家,甚至地球。抽象的家,可以喻指精神品质,如真诚、宽容、善良等。同时也可以运用对立面原则。如要写“回家”,先想“不回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状态,把它与“回家”的情景状态进行对比。突出强调“回家”的原因。在具体构思的时候,首先,可以运用对比——把“不回家”与“回家”进行对比,可以很鲜明地突出“回家”的重要意义。其次,文章既要写到具体的回家,也要写到“心灵”的回家,使文章内涵丰富。因此,整个情感基调应该由激情趋向平缓,由漂泊动荡走向宁静 温馨。

2.巧用诗歌放飞思维,虚实相生中寄托情感。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汪国真

有片草地我们都走过

有朵小花我们都记着

有个愿望我们都曾有过

有段往事我们都珍藏着

有过追求 有过失落

有过平坦 有过挫折

我们有过许多许多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支春天的歌。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以“那一支春天的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5年临沂中考卷

“那一支春天的歌”,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春天的歌”可实可虚,若是和春天有关的歌,可以是和春天有关的事,当然,因为是“一支”,叙事就要注意遴选。当然写好此文首先要确定是哪一支歌,让“那”字得以体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构思:(1)春天是希望的象征,它的歌是充满生机的。你可以选取生活中诸多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加以演绎,让人从中获得启发和教育。 (2)春天是温馨幸福的回忆,它的歌是不乏甜蜜的。可以选取生活中柔情蜜意的镜头,借助对人物心理和细节的描写,把这支歌演唱得酣畅淋漓。(3)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辛勤耕耘的时刻,它的歌理应为深情的吟唱,这个播种的季节也会有许多让人难忘的情节。从汪国真的诗歌所渲染的语境看,这春天的歌所奠定的情感基调是幸福、赞美、甜蜜、向上的。

中考作文命题研制应尽可能帮助考生发挥和提高其写作交际能力。笔者初步认为命题者应该在写作任务中为考生提供较丰富的语境特征。设计语境特征丰富的写作任务可以提高写作测试的语境效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以饱满的姿态和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从而有助于改变写作教学中“为了写作而写作”的尴尬 局面。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学研究室;312000)

猜你喜欢
效度写作水平文体
“以读促写”,提升高中生的写作水平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说促写,提高写作水平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