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2016-05-14 00:35苏轼
月读 2016年5期
关键词:犁铧秋阳如梦令

〔宋〕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东坡全集》)

【品读】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贬黄州好几年。这期间,他带领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后来,朝廷又重新启用他,任职翰林学士。这首好读的小词,就是任职时期的作品。依词可见,他虽身居高位,然似很怀念黄州那四年开荒种地的躬耕生活。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苏东坡说的“一犁春雨”,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先说这“犁”。犁,是一种农耕工具。早前,是由木制的支架与铁犁铧组成。现在,支架也都演变成铁制的了。犁铧,说白了就是块铁片儿,是原始社会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来的。将犁铧系在木制支架上,由牲畜或机动车牵引,用以翻松土地。这项农事,叫作犁地,也叫耕地。

耕地,即每年秋收后,大片田地空下来,这时,需用犁把当年生长过庄稼的土地翻松一下。所谓翻松,就是把上面的土倒扣于下,把下面的土翻上来。这样做,是为让当年生长过庄稼的乏土扣在下面休养,而把下面休养过一年的新土翻上来,充分接受秋阳的晒烤,并很好地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以待来年播种。

农村的土地,承包时就会按等级划分。每家每户都有头等、二等、三等几种地。这等级,就是指土地的地力,即长出好庄稼的能力与劲气。能力大劲气高的土地,要靠人为施肥的辅助,但关键还是要看土地的土质,及其含氧含水量的饱和度。以犁耕地的作用,就是为提高后者。农民将此工种称作“保墒”。当然,保墒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暂不例举。

天道酬勤。在农村,就不能有懒汉。乡话讲,你得天天刨土土,一日发懒,土地就僵了。

耕地,就是刨土土。看似简单,实则很有讲究。一是耕的时间,最好是庄稼收割完,稍待些时日,即耕。这样,翻松的土壤可以多晒些时日的秋阳。如果耕得早,雨水多,翻松的土地就会被雨水浸瓷了;耕得晚,则日晒不足,起不到保墒的作用。还有,耕地也是有深浅之说的。耕得太浅,翻不透表层的土,不顶用;太深,则会将老底里常年不见日晒的死土(也叫阴土)掘出,也不好。按照农民的经验,一般犁深为四寸左右,就恰恰好。

一犁深,四寸。一犁雨,就是雨量之大小,刚好可以下渗到土壤的四寸之处。

“一犁”知道了。那这“春雨”的玄机又在何处?

其实,这很好理解。你想,秋天才翻了土地,雨一多,自然就又浸硬了,实乃费力大,收效小。然而到了春天则不同,春暖花开,大地冰雪消融,这个时候如果恰恰地下上一犁雨,正好可以下渗到四五寸处,与下面未翻的土壤相接,成为一体。土壤中间没有虚浮的干土,自然有利于播种,有利于庄稼生根发芽了。

农谚有句话:春得一犁雨,秋收万粒粟。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另外,乘着知时节的春雨播种下的麦子、玉米、葵花等作物,待日后还得耙、耢、锄,还需除草、喷药、灌溉。哪一项上,都含糊不得。记得小时候,我常常跟随父亲下地干活儿,却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做不在正经点儿上。每每这时,父亲就会笑说:“三天能学个读书人,一辈子也学不会个庄稼人。”真是这样的。

父亲现在老了,腰驼骨松,再也种不动地了。我们则个个都离开了农村,把一些个犁、粑、锄之类的农事都渐渐淡忘了,也把曾经养育自个儿长大的土地,彻底丢开了。不过,暇时偶尔想起过去与父母贫居乡下的日子,还是觉得很有滋味。

“一犁春雨”,只是苏东坡《如梦令》二首之一。他还有首同题词曰:“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想来,苏东坡这份念农耕的心,真真可叹,亦可佩。(杨蓉)

猜你喜欢
犁铧秋阳如梦令
如梦令
过延禧宫
如梦令
无题(1)
阳光堆在犁铧上
比我更疼的是土地
犁铧
秋天不在
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