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当益壮说马援

2016-05-14 00:35杨志玖
月读 2016年5期
关键词:光武帝刘秀

杨志玖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两句激动人心的话。“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并非王勃首创,而是从马援的“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演化而来。

马援(前14—后49)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东汉初年的开国功臣之一,《后汉书》卷二四有传。他少有大志,王莽代汉时,他做都邮(地方监察官),因同情重罪囚犯,纵之,自己也亡命他乡。遇赦后,经营畜牧业,变成富翁。“穷当亦坚,老当益壮”就是这时说的。他又说,人有了财产,贵在施舍,“否则守钱虏(奴)耳”。于是把财产散给兄弟朋友。“守财奴”这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王莽末年,群雄并起。马援先事陇西隗嚣,嚣使他到西蜀公孙述处,见述妄自尊大,最后到洛阳见刘秀。他见到刘秀恢弘大度,有汉高祖刘邦气象,遂归心光武帝。后隗嚣反汉,光武亲征,召援问计。马援在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揭示进军途径,分析清晰,昭然可晓。刘秀说“虏在吾目中也”。进军后大获全胜。这可能是沙盘用于战争的滥觞。

马援一生,南征北战,屡建功勋。公元41年,交趾征侧、征贰攻破岭南诸郡,威胁边疆安全,马援奉命出征,冒酷暑,触毒气,两年平之,被封为新息侯。军还受贺。马援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也?”豪言壮语,听者动容,也激励了后人。唐朝的大将、扶风人马磷青年时读后汉书《马援传》至此,慨然叹曰:“岂使吾祖勋业坠于地乎!”于是仗剑从戎,投军安西(今新疆库车)。安史乱起,从李光弼平乱,又西御吐蕃,功勋卓著。累封节度使、左仆射、扶风郡王(《旧唐书》卷一五二本传)。

毛泽东同志在闻悉其爱子毛岸英于抗美援朝牺牲后写了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其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是古人难以比拟的。

公元48年,住今湖南的五溪蛮骚动,派去平乱的将军刘高战死,马援请行。当时他已

62岁,光武帝怜其老,不许。马援说他还能披甲上马,于是在马上据鞍顾盼,以示可用。刘秀笑着说:“矍铄哉是翁也!”矍铄原义是“勇貌”,就是说“这个老头真勇敢”。后世把矍铄和老年人联系起来,作为形容年老勇健和有精神的词汇,已非原义。但这倒证明,马援确实是“老当益壮”的。

马援在这次行军中,因战地险恶,又中暑疫,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还”的豪言,但也为其仇人梁松陷害,其新息侯印绶被追收。

马援不仅武功彪炳,文笔和见识也颇有可述。传中的《诫兄子严、敦书》,被收入《古文观止》,作为范文。内容是,他的两个侄儿马严和马敦爱讥议人,和侠客过从甚密。他谆谆告诫他们,不要这样。他说:“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言也。”又说,你们都知道我最讨厌议人长短,今次再复提起,是使你们不要忘记。他举出两个人为例:一个是龙伯高,为人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一个是杜季良,为人豪侠好义,与人共忧乐,广交天下士。他说这两个人他都爱重,但要侄儿们效法龙伯高,不要学杜季良。因为“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他并为季良的前途“寒心”。果然,季良后为仇人所告免官,伯高则擢拜零陵太守。

马援好骑马,也会相马。他曾从相马名家受相马骨法。他用铜铸为马式,把相马名家指出的好马特点备于一身,以为名马标本,又著《铜马相法》,指出名马必备的条件。他还懂医学,在交趾时,常吃薏苡实(即薏米),因此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还军时载回一车,想做种子。他死后被人诬告,说载回来的全是明珠文犀,其仇人梁松居然证实其事,光武帝大怒。援妻孥惶惧,不敢以援尸归葬祖茔,只好在城西买地暂时埋葬,并诣阙请罪,前后六次,才得归葬祖旧茔。“薏苡明珠”遂成为无端被谤的成语。功高受嫉,令人嗟叹,好在历史自有公论,也不必计较一时的荣辱

得失。

事后,马援的同郡挚友——

县令朱勃上书为马援诉冤,除举出马援功绩外,并以历史事实劝帝不应轻信谗言。情词恳切,但未得采纳。此后,马援之侄马严上书光武帝,请将马援十三岁幼女入宫侍太子(刘庄),得光武帝允准。因其德才兼备、“婉静有礼”,甚得太子及光武帝之皇后赞许和“宠异”,光武帝死后,太子庄继位,是为明帝。(此据《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明德马皇后》)永平三年(60),援女立为皇后,马援才得平反,又因其为正后,礼应避嫌,未将其父列入“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至章帝建初三年(78)才得还其旧封,并谥为忠成侯。这距马援之死已三十年了。

(选自《陋室文存》,中华书局。作者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猜你喜欢
光武帝刘秀
王霸誓死追随刘秀
妄自尊大
“糟糠之妻”的由来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刘秀苦寻同窗
“差强人意”不算差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刘秀苦寻同窗
妄自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