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有感

2016-05-16 06:16韩李敏浙江省档案局
浙江档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南威尔士州米切尔土著

韩李敏/浙江省档案局

特殊阅览

前不久,笔者有幸访问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与一般图书馆不同,该馆不仅收藏图书,而且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和其他各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实物资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集图书、档案、文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其收藏和管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民间收藏撑起了国家的文化大厦

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位于悉尼市中心,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图书馆,原为始建于1826年的私人图书馆,1869年由政府购买,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不仅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也是全世界最具价值的国家图书馆。该馆拥有500万件以上的藏品(其中包括图书200万册)、120万的缩微胶片、110万张历史照片,以及大量的报纸、地图、建筑设计图、手稿档案和其他物品,总价值超过31.5亿美元。

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馆藏极其丰富,完全得益于民间收藏家的普遍支持与广泛捐赠赞助。

在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历史上,民间捐赠贡献最大的首推米切尔(David Scott Mitchell)和迪克森(William Dixson)。

米切尔(1836—1907)是澳大利亚最著名和最伟大的收藏家,他从1860年起开始搞收藏。起初,他着重于英国文学的收藏,重点收集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英国文学的黄金时代)的戏剧手稿和古籍样本书、初版(印刷量在1501册以下)的书籍。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将收藏重点全部集中到了澳大利亚历史文献上。他的收藏地域范围涉及澳大利亚、南太平洋、东印度群岛和南极洲。

1898年,米切尔将自己全部的收藏捐献给了图书馆,这些藏品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也成为全澳大利亚精华。他的藏品除了4万多册的古籍善本、300多幅绘画作品、1400多份珍贵历史档案手稿外,还有大量的地图、照片、录音唱片、钱币、邮票、杂志、刊物、艺术品等等。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为了收藏和保存米切尔的藏品,专门投资兴建“米切尔阅览室”,1906年9月11日动工,1907年7月24日竣工。可惜米切尔没有等到“米切尔阅览室”完工那一天就离开了人世。1910年9月,“米切尔阅览室”正式对公众开放。

1988年,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重建了“米切尔阅览室”。今天,“米切尔阅览室”已成为全世界最爆棚的阅览室之一。

迪克森(1870—1952)是悉尼的一名工程师和富商。他从30多岁开始收集和收藏澳大利亚的史料和文物。他的收藏非常广泛,不仅收藏图书、档案文献、艺术品,而且收藏各种货币、邮票等文物。他对澳大利亚和太平洋的历史研究最为着迷,着重收集早期欧洲殖民者、探险家的史料和反映本世纪初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语言和习俗的史料,他的这部分藏品最具价值。

受米切尔的影响,迪克森从1951年开始向图书馆捐赠个人收藏,但因他不幸在1952年过世,此后经过漫长的7年时间,直到1959年,才最终完成所有藏品的捐赠工作。迪克森的捐赠,前后长达8年。

迪克森捐赠的藏品包括了21000册的善本图书、42米排架长度的档案文献手稿、300幅带画框的绘画作品、205张图片、1500幅版画、素描和水彩画、250件文物、8000枚硬币、令牌、奖牌和10000枚邮票。

迪克森的藏品还包含了精致的带有中世纪图案的手稿和早期印刷品,如罕见的绘画、许多精致的地图和航海图、著名的荷兰人绘制的地图,以及16世纪至17世纪有关地理学和航海术方面的古籍,尤其是1827套伦敦第一版的狄更斯遗作、匹克威克俱乐部的论文和袖珍版图书最为珍贵。

1959年,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将迪克森的捐赠品对外开放,开放的部分包括图书、期刊、杂志、政府报告、小册子、海报、政府绩效计划、乐谱、剪报、图书封面、菜单、请柬等。

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究竟收藏了多少位民间个人的捐赠品,目前已经无法统计了。从其官网上,我们能见到的最具影响力的除了米切尔、迪克森之外,还有莫理循、玛丽巴希尔总督、霍尔德曼、约瑟夫·班克斯等诸多世界名人。

据图书馆专家介绍,接受捐赠是图书馆的一项日常工作,该馆每年都要接受几百人的捐赠。该馆为了鉴别捐赠品的质量,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鉴定捐赠品的价值。从捐赠品的类目来看,捐赠品并不仅仅局限于图书和文献,而是一切有历史和保存价值的东西,都能成为该馆的藏品。如该馆获得世界记忆名录的藏品就是霍尔德曼捐赠的19世纪70年代的3500张玻璃底片。又如,莫理循捐赠的日记、手稿和照片,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最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的官网上,服务指南栏目中有专门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向图书馆作捐赠。其捐赠的内容包括捐钱、捐物、捐图书资料、捐献时间(做志愿者)、提供技术服务、众包服务等等。

因此,可以说,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有如此丰富的馆藏,有如此大的全球影响力,归根到底,离不开民间社会大众的支持,尤其是民间收藏爱好者的支持,是民间收藏撑起了国家的文化大厦。

二、打造记忆宝库,传承历史文明

每个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何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是每一名文化工作者应该考虑的。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一直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记忆史料的收集、保存与研究,并将此事变成该馆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该馆的收藏,把是否具有历史价值作为尺子和标准,只要符合该标准的,不论图书文献还是档案或文物,甚至口述史料,都是该馆积极收集的对象。

由于访问的需要,笔者专门浏览了该馆的网站。不料主页最显眼位置讨论的主题却是“澳大利亚红十字会向图书馆捐赠100年档案记录”。

澳大利亚红十字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9天成立的,100多年来,红十字会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和资料,现在,红十字会将1914年至2014年这一百年间的所有档案全部捐赠给图书馆,捐赠的档案中包括7432张的历史照片。以下是该次捐赠的一份清单:

“86幅图像;

30箱纪念品;

341箱分支机构的档案记录;

22箱委员会会议记录;

49箱志愿者分遣队形成的海报和其他材料;

30箱红十字会出版物和3箱宣传海报。”

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非常重视对于本国地方特色档案文献资料的收集,其收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1、本地新闻;

个人藏品

莫理循图册

米切尔图书馆阅览室(1911—1912)

土语分布图

2、原住民、家族历史的资料;

3、土著语言方面的资料;

4、有关澳洲土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

他们把口述历史的征集作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该馆对土著语言的征集,做得有声有色,别具一格。

早在1788年,澳大利亚没有被殖民化之前,全国共有250种土著语言。到今天,只剩下20种左右的土著语言还在使用。所以,土著语言的抢救已是时不我待,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口的快速迁移和流动,土著语言的消亡步伐越来越快。

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把抢救与保护土著语言作为一项记忆工程来实施,取得显著的成效。其做法如下:一是结合社区活动,广泛开展土著语言、土著人图像信息和土著人文化历史资料的收集;二是通过社区活动,普及土著语言知识,唤醒人们对土著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并让土著语言成为大众熟悉的语言,能够大声地说出口的语言,从而达到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三是开展土著语言的研究,他们将采集来的土著语言与馆藏100年之前的历史古籍作比较研究,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和历史变迁,形成土著语言词汇数据库;四是通过研究,编制完成了澳大利亚的土著语言分布图,确定各种土著语言在全国区域的地理分布位置。

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打造历史记忆的项目有很多,如早期殖民探险家的绘画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照片、家族史研究等等。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使得新南威尔士图书馆在全球享有崇高的威望与声誉。

三、打名人牌,做名人文章,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在开发特色资源、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为其赢得了许多荣誉,其中一大绝招,就是打名人牌,做名人文章,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名人档案文献和实物,所以,打名人牌,用名人吸引观众读者,无疑是最有效的办法。

该馆规定,所有馆藏一般不对外出借。这就类似于档案馆、博物馆,与普通图书馆截然不同。该馆95%以上的藏品不对外出借,凡是需要获取馆藏资料的,必须上门阅览(已经数字化的除外)。其不出借的理由就是馆藏藏品都十分珍贵,馆藏的稀有性决定了利用的特殊性。同时,馆藏大量藏品来自于民间个人,保护个人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也是图书馆不对外出借图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要求读者上门阅览,所以图书馆的公共阅览服务能力超级强大。一方面,该馆除了建立公共阅览室以外,还建立了许多特种阅览室,即名人阅览室,如米切尔阅览室、巴希尔阅览室、迪克森研究室等等,为名人档案文献的阅览研究开辟专门的服务窗口。在米切尔阅览室,我们见到,整个阅览室除了陈列了无数米切尔的藏品外,还将整个阅览室分割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普通阅览区,供一般读者使用,一部分是特殊阅览区,只有“金卡”用户,才能享受特殊的服务。

特殊阅览区收藏了米切尔的珍藏品,即各种原始的材料和珍稀印刷品,如手稿档案、图片、口述史材料、地图、善本书籍和教具等。要想利用这些珍藏品,必须办理一张“特种藏馆卡”,才能利用。但是,为了保护和长期保存的需要,进入特藏区利用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不准携带任何包,包括手袋、相机包、电脑包;不准携带食品饮料,包括瓶装水;不准携带扫描仪,包括手持便携式扫描仪;不准携带钢笔、墨水等。该馆明确规定:在特藏室利用馆藏,一切由工作人员提供帮助与服务:利用时,读者必须保持手的清洁与干燥,必要时需戴手套;阅览时必须与原件保持一定距离;阅览桌上除了图书馆提供的铅笔和纸之外,不得有其他物品;阅读过程中,读者不能在原件上作任何标记。图书馆为利用者提供特殊的珍品阅览架、擦手酒精和作标记用的无酸纸标签。这种锱铢无遗的利用规则和精准服务,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保证利用者上门阅览的方便,在公共服务上,该馆提供了提前一周预约调阅的服务。即对于所需图书,你可以提前一周进行网上预约,图书馆将所需图书提前一周从书库中调出,放置在阅览室,满足用户随到随用的需要。

同时,为了满足家族历史研究者的需要,该馆在阅览室开辟有单独的家族历史查阅区。

为了满足部分读者研究讨论的需要,在阅览室中又开辟出单独的阅读讨论区,既保证群体读者研究讨论的需要,又不影响一般读者的阅览。

四、开发特色资源,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

由于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馆藏特色显著,所以,开发特色馆藏是其提升服务水平最有效的途径。

在图书馆门厅中,地面有一幅巨大的大理石地图,被称作“塔斯曼地图”。据现有资料显示,澳大利亚最早是被荷兰探险家塔斯曼(Abel Janszoon Tasman1603—1659)在1642年至1643年间发现的,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收藏《塔斯曼地图》就是塔斯曼当年探险形成的航海图,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澳大利亚地图,也是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是最具价值的一份收藏。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现将该镇馆之宝变成了大理石地图,这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瞻仰珍藏的需要,而且很好地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人们了解澳洲历史、旅游和参观学习必选景点之一。

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设有一个“莎士比亚特藏室”。该特藏室每周开放一天,接待参观。笔者拜访那天恰遇开放日,有幸参观了“莎士比亚特藏室”。该特藏室不大,约十几平方米,但是非常精致。不大的房间里,左右两壁排满了书架,堆满了莎士比亚的各种版本的书籍。一个小小的莎士比亚头像雕塑,显示了特藏室的主题。一个精巧的陈列柜摆放着莎士比亚最经典和古老的剧本。我不能肯定这是否是全世界唯一的莎士比亚著作特藏室,但至少它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其中之一。

借用社会力量,采用众筹等方式,开发馆藏特色资源,也是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常用的手段。馆藏莫理循档案的开发出版就是一例。

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年2月4日—1920年5月30日),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1897—1912)、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1912—1920)。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莫理循在华期间,正是中国大革命、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他亲身经历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活动,并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莫理循生前爱好冒险、摄影、收藏等。他曾买下北京王府井一处住宅,并将其改造成了莫理循图书馆。当时,这是全北京最出名的私人图书馆之一。后来由于精力、财力难以为继,他于1917年将藏书(约24000册珍藏)卖给了日本的岩崎久弥男爵,形成了“莫理循文库”,后来“莫理循文库”改名为“东洋文库”,至今,“莫理循文库”仍是日本东洋文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莫理循的档案则回到了澳大利亚,成为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的珍藏。这批档案数量不少,约有几十卷之多,包括日记、信件、地址本、请柬、拜帖、菜单、票据、邮票、纸币、剪报、地图、艺术品等,应有尽有。莫理循档案中,最为珍贵的是照片档案,约有十多卷,分为家庭、交往等专题,大约有上千张照片。

1989年移居澳大利亚的著名历史画家沈嘉蔚,有幸在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发现了这批珍贵档案,并进行研究与考证,从档案中精选出500多幅历史照片,编辑出版,形成了《北京的莫理循》《世纪之交的战乱》《目击变革》三大本画册,取名《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通过福建教育出版社以中英文出版。该画册包含了庚子事变纪实、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变迁、清末民初民情风俗、莫理循与中国仆人的友谊、莫理循与清末民初在华洋人等专题。除老照片外,编者还精选了少量文物照片,如孙中山于1906年印的钞票,大清邮票上加盖中华民国邮戳的明信片,李鸿章、辜鸿铭等人的大红名刺等。

莫理循档案伴随《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的出版而名声大振。

猜你喜欢
新南威尔士州米切尔土著
美国B-25米切尔轰炸机
Teacher Assessment Literacy:How do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Improve?
澳大利亚一州“脱衣搜查”激增引抵制
季后赛高光时刻多诺万·米切尔不服气
土著节
“占领”
野性的面目
一生一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