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档盘点 临海“知青”档案简介

2016-05-16 06:16金晨希临海市档案局
浙江档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支边上山下乡临海

金晨希/临海市档案局

临海市档案馆珍藏了一批“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档案,收录了临海县(1986年撤县立市)组织知青“上山下乡”的相关文件和知青个人信息。所谓“知青”,特指我国上世纪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青年,主要包括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中学毕业生和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等。这些档案对于我们了解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临海的发展情况,以及研究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状况、人口流动情况和知青运动历史影响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党和国家发出“屯垦戍边”号召,动员城镇青年去北大荒开荒。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于是,大批知识青年响应 “上山下乡” 号召,或插队,或支边,或进入农场、林场劳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中止、大学停招、工业停顿,致使大批中学毕业生既无法升学,也难以参加工作。中央领导机构意识到必须想办法解决这批青年的安置问题,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96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文章引用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自此掀起了全国范围内“上山下乡”的高潮。

1964年8月,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临海城关镇动员265名知识青年下乡到沿海(今属椒江)、杨司、滨海、梓林公社等地处沿海的公社插队,负责围垦海涂。1965年,动员青年到钓鱼亭、邵家渡公社插队,此后又陆续动员青年到头门、西洋、大田、塘里、朝阳、邵东、龙溪等公社插队。1969年6月,临海县动员391名青年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支边”;10月,动员56名青年去黑龙江省绥滨县。1970年4月,动员305名青年去黑龙江省海林县;6月,动员141名青年去黑龙江兵团58团、114名去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场。1971年9月,动员26名青年去内蒙古建设兵团警卫连、465名去内蒙古兵团化肥厂。1972年3月,动员200名青年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七团(100名到温岭东普农场、100名到温岭东片农场)。1974年到1978年间,不断有知识青年到省内其他县市如东阳、黄岩、临安、桐庐、诸暨等地插队,还有的到省外如北京、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农村插队。

支边、支农青年花名册显示,临海一中(今台州中学)和临海东方红中学(今回浦中学)为“上山下乡”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两所学校的大批青年学子投身到这场运动中。

1973年12月,为响应中共中央文件精神,临海县委研究决定征用知溪、桃渚、中城、东洋等地围垦的802亩海涂地,征用杜桥等地的海涂,创办“临海洞港青年农场”,组建“临海枫林青年农场”,将下乡知青安置在这两个农场。两地的土地盐碱性强,知青们通过耕田、挖河、挖地沟等方式,将盐碱地变为良田。洞港农场建立之初没有宿舍,第一批知青暂住在洞港上游的仓库里,每天走五里地到农场劳作,最终在盐碱地上建起了知青屋。虽然条件艰苦,但知青们跟随老农学习农业知识、木工手艺,组建了蟹壳厂、船队等等,积极开展农副业生产。198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前,洞港农场先后被评为县(市)、地、省级先进单位。

1974年,《人民日报》刊登了“株洲厂社挂钩,举办社队林、茶厂安置上山下乡青年”的报道,全国各地纷纷学习推广株洲经验,对青年进行集体安置。到1976年底,临海的青年集体农林场队发展到了19个,安置知识青年579人。到1981年,临海县历年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已基本安置就业,县委研究决定撤销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至此,临海县知青工作圆满结束。

在1964年到1981年长达17年的临海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形成了许多珍贵档案。这些档案后来由临海县知青办移交进县档案馆,共计53卷。其中,文书档案36卷,1964年到1980年期间的知青名册17卷,共计11337条知青个人信息。文书档案主要包括知青特照、病退通知书、县知青办关于知青回乡介绍信、插队落户联系信、转迁插队介绍信、接受信、关于知青下乡后经费与建房若干问题处理意见、支边青年“边迁农”审批手续等;知青名册包括支边支场花名册、国营场圃知青名册、去外县插队知青名册、各区知青名册等,详细记录了支边、支农青年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家长姓名等基本信息。

1985年,国家劳动人事部下发《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将符合条件的知青经历也纳入工龄计算中,大批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前来市档案馆查阅档案,如今仍有许多达到退休年龄的干部、职工来查阅知青档案,以便确定工龄以及个人出生信息等。曾在洞港农场工作过的知青来临海市档案局查阅洞港知青档案后,利用相关资料成立了洞港知青文博馆,并出版了《洞港知青》一书。

临海知青档案保存较为完整,查阅率较高。为保护好这一批珍贵的档案,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档案查阅利用需求,市档案局对其中受损、老化、脆化较为严重的知青档案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及时开展数字化加工,并将数字化成果纳入市数字档案馆专题数据库中。

猜你喜欢
支边上山下乡临海
临海余丰里民宿
孔繁森
上山下乡
临江仙·献给上海十万支边青年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剪纸作品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援疆青年往事
临海变“大海”
邳县大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