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 当好民俗文化传播与服务的民间使者

2016-05-16 06:16口述张秀娟整理徐媛苹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浙江档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临海张家剪纸

口述/张秀娟 整理/徐媛苹/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我叫张秀娟,1966年出生在临海张家渡村。据张氏家谱记载:元朝末年,临海出了个相传能在袖中剪纸的大师,名叫张芝敬,这就是“张家剪纸”的祖先。那时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传到我这一代已有10多代了。

我从小看着奶奶梅夫人(“临海剪纸”传人)的剪纸长大,三四岁时奶奶就教我剪纸。一开始,奶奶让我剪一些简单的树叶、花叶,慢慢地学复杂的花样。我对剪纸的兴趣很浓,而且很有天赋,剪什么像什么。六七岁时,我剪的花样就能作礼物送人。后来,我又向我的姑姑“剪花娘子”学,十几岁时就远近闻名了。当时,张家所有免费赠送的绣花样、礼花、窗花都是我剪的,我成为最具悟性、最得真传的剪纸传承人,后来成了“张家剪纸最后传人”。

奶奶过世后,“张家剪纸”逐步衰败。我后来考上浙江师范大学美术系,成为一名中学教师。那时,我才重新去认识久违的剪纸。我在教学中意识到,剪纸是农耕文化的根,更是现代美术创作的养料,应该发扬光大。剪纸对造型艺术的追求非常纯真,能使人心态平和,静对人生。我又拿起剪刀,开始走上了家族剪纸图样的复原之路……

那段时间,我的业余生活全部用来复原老剪纸,每天总要花十多个小时整理民间剪纸图样。姑姑的剪纸记忆被我挖掘得差不多后,我又大量走访熟悉“张家剪纸”的老辈艺人。经过历代剪纸艺人的逐步修改与完善,并经过漫长的时间积淀,逐渐形成特有的程式。在复原剪纸的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这样的规程,即抛开真实物象烦琐的造型,把最具本质特征的形态抽象出来,通过变形等手段,寄寓美好的愿望。

这种程式相当于数学公式,能解开许多难题。疑惑解开了,我的心情豁然开朗,我觉得自己已经接触到了民间剪纸的灵魂。经过十多年千百次的比对和尝试后,我终于掌握出了雕漆底纹样等上千种剪纸花样,复活了濒临失传的“张家剪纸”。我将这一成果无私地传授给一批批向我请教的村民和学生们。

多少年来,剪刀就像我手指的一部分,它伴随着我,给我带来无穷的生活乐趣,我一直希望这种乐趣能够与别人分享。我最大的奋斗目标是,让“张家剪纸”回归民间,让传统技艺永留世间。

如今,在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爱上了剪纸,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村里还专门为“张家剪纸”辟出了作品陈列室,里面满满地挂着剪纸作品:婉约的红楼梦十二金钗、灵动的花鸟鱼虫、喜庆的吉祥图案,等等,这些全是张家渡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化珍宝。

上世纪90年代,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剪纸等家喻户晓的传统民间艺术有明显的疏离感。对此,我感到非常震惊,并产生了着手整理家族剪纸资料用于教学的想法。

自1997年开始,我把“张家剪纸”带入课堂教学,从现代教育层面上探索研究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理论。我带领15人的课题组成员,组建初高中美术、劳技、音乐兴趣小组,率先进行“成功教育”的探索与研究,并出版了剪纸教学普及性教材——《花鸟与团花剪纸》;2004年,我申报的课题“实施成功教育,促进教育成功”获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10多年来,我所教授的学生已达上万人,其中有许多好苗子,他们在全市举办的现场纸艺大赛上连续拿下10多个冠军。孩子们很可爱,我去家访的时候,看到他们家里的窗上、写字台上、自行车的三脚架上,都贴着纸花。还有一个学生把纸花贴在校服背上跑到我面前,说他是学校的活招牌。学生们学习剪纸的热情,令我倍感欣慰。

孩子们小脑袋里不时蹦出的奇思妙想,给我提供了许多灵感。我感觉时间不够用,脑子里的很多花样都没能剪出来。我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白天教剪纸、晚上搞创作,每天只睡5小时,日复一日地坚持着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的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我的剪纸教学研究也受到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特别表彰。我还荣获中央教科所授予的“全国劳技优秀教师”称号。经过不懈努力,“张家剪纸”于2005年被台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临海剪纸”,2006年列入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成为“临海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还被授予浙江农民“种文化”个人最高奖——能手奖。

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我吸收书法、国画、版画、装饰画、蓝印花布等艺术的营养,在内容、技法、取材用纸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我创造的书法剪纸、国画剪纸让大家耳目一新,2012年还发明了获得国家专利的丝绸剪纸。我努力使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生活相衔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的工作还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浙江电视台、《文汇报》、《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等各大媒体的关注。

我始终认为,剪纸艺术生于民间,就要在民间深厚的土壤中发扬光大。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于2007年在老家张家渡村建立了“张秀娟剪纸工作室”,义务带领全镇妇女学习剪纸。2008年,我又参与开展了“种文化,传非遗”暨临海剪纸进万家活动,举办剪纸培训班。2009年,我积极响应临海市农民培训办公室在全市首次尝试开展的“地方特色文化培训”,志愿对61名来自括苍镇上泛村的农民进行了为期2周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剪纸艺术培训。十几年来,作为临海市文化志愿者,我利用业余时间,在农村、工厂、社区、老年大学、小学、幼儿园、广场等场所举办上百个讲座和培训,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我的努力使得“张家剪纸”走出了家族传承的局限,真正成为群众性艺术种类。

我希望通过建立“临海剪纸创意文化园”,继续更好地进行剪纸艺术的创作与传承,既让剪纸从草根艺术登上大雅之堂,也让剪纸艺术回归民间,让更多人体会到剪纸的乐趣,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临海剪纸已从十几年前的湮没无闻发扬到如今的家喻户晓,我的剪纸工作室也从老街拓展到新兴的灵湖文化园。我想继续当好民俗文化传播与服务的民间使者,努力让临海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临海张家剪纸
“霸王”不在家
张家塬村村歌
剪纸
临海余丰里民宿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张家贵 藏石欣赏
秀秀台
剪纸作品
临海变“大海”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