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民俗唱词拾遗二则
——基于重庆图书馆馆藏

2016-05-16 06:16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王兆辉重庆图书馆专题文献中心
浙江档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唱词

闫 峰/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王兆辉/重庆图书馆专题文献中心

民俗唱词,是指民间各种形式的曲艺说唱文本,包括鼓书、弹词、金钱板、莲花落、快板、说书、平话、拉洋片、数来宝及地方戏等传统说唱艺术形式,是集说、唱、器乐于一体的民间曲艺唱腔艺术[1]。同时,民俗唱词亦属于民歌民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民俗唱词作为文艺工作者借鉴、利用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成为抗战文艺的一种鲜活而有生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发挥着传播抗战精神、鼓舞军民士气的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重庆图书馆馆藏,比照《中国鼓词总目》民国部分,拾遗抗战时期民俗唱词著述《陈怀民肉弹击敌》《梁镇球助军歼敌》两则。它们作为“遗珠”作品,是对《中国鼓词总目》的补遗。

一、《陈怀民肉弹击敌》

严恩纹著,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9月,14页。

《陈怀民肉弹击敌》系“国民常识通俗小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发令》《远征》《迎敌》《壮士》《殉国》五段唱词。

其一,《发令》是从日本军阀的角度来诉说侵华战争。1938年4月29日,在庆祝日本天皇生日“天长节”之际,日本海军航空兵团佐世保第二航空队,沿长江一线空袭武汉。

“四二九,四二九,四二九,/敌人疯狂好比疯狗,/庆祝他们的天长节。”“军阀们,举起贺杯,/狞笑一声呷一口。/发一道,绝情的命令,/空军‘佐世保’听调度:/‘趁今日,天长节,好时候,/远征支那,袭武昌和汉口;/取将支那人的血,/酿我天长节的酒。’”

其二,《远征》则从日本普通军人的角度来表现侵华战争。日本佐世保军人原本在樱花丛中狂欢狂舞,以庆祝节日。他们在“花中歌”“花中饮”“花中舞”“花中庆”,熟料接到军阀的命令,只得“茫茫然”离开故土,“茫茫然”发动进攻。

“一句话,说未终,/便奉到;远征支那的命令,/茫茫然丢下酒杯,/茫茫然结集听命,/茫茫然爬上飞机,/茫茫然飞出国境。”

“佐世保队的军人,/眼望着炸弹,口问着心,/再听马达声声,/不知怎的?心头涌起一阵寒懔!/都只为,受着军阀的播弄,/每个人,抱着一颗茫然的心,/向武汉挺进,向武汉挺进。”

唱词能够从侵略者的角度,并站在日本普通军人的立场来反思战争,一面反映出日本军阀的“无情”,一面表现了日本普通军人的“无奈”。这一种文艺加工在当时来说,相对比较少见,颇值得赞许。当然,这并不是表示日本普通军人的侵华行径是正当的,或是值得同情的。

其三,《迎敌》开始从中国空军角度来表现迎敌御侮。唱词首先点明:中国军人的战斗意志与日本军人的“茫茫然”截然相反,这表现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以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

“在‘保卫大武汉’的口号中,正摩拳擦掌,待和敌人把命拼。/战斗的意志,/绝对不茫然,绝对清醒;/九万多里污辱待雪洗,/四十余年的血债要算清!”

同时,面对强敌,中国空军虽然实力薄弱,即使以一比四的少数,也积极乐观、英勇御侮,表现了中国空军的爱国热情与英雄气概。

“笑容飞上了英雄的脸,/壮气充满了英雄的胸”“第×大队以少数的飞机,/奋勇应敌,/截住敌人驱逐的飞群,/恰是一与四之比。”

其四,《壮士》介绍了陈怀民个人情况。当时,陈怀民年仅22岁,是笕桥航空学校第五期毕业生。在此之前,陈怀民在1937年9月南京空战中,击落敌机二架;在1938年1月河南空战中,击落敌机三架。陈怀民本人则两度负重伤。

“壮士陈怀民,原籍山东,齐鲁之英。”“他有飞行的绝技,/他有冒险的精神,/他有热烈的爱国心肠,/他有高明的作战本领。”

“他是第×大队基干的战斗员,/空军中有名的英勇‘美少年’;/抗战以来,他随着队伍,转战京沪间。/多少敌机,都毁灭在他手发的弹丸;/‘二一八’一役,他也曾参加作战,/‘空中勇士’的英名,敌我争传。”

其五,《殉国》描写了陈怀民牺牲过程。在这场保卫武汉的四·二九空战中,陈怀民在击落一架日机后遭到五架敌机的围攻。他在飞机被击伤后本可跳伞逃生,但却选择直接撞向一架敌机,以肉弹的形式与敌机同归于尽。唱词中,不仅刻画了天上的陈怀民的一些心思,也描绘了地上的民众的声声怒吼。

“他的英雄和勇敢,/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与稀罕,/五架敌机,联合着将他包围,/五架敌机,集中的向他飞弹。”

“我眼望着大地不能到,/你也休想回转樱花岛!/祖国啊,你莫嫌武器少,/我陈怀民拼作肉弹将国报!”“在长空划光线一道,/向一架敌机,猛力撞去,/拼作肉弹将国报!”

“全民都在狂吼了:/看我们的肉弹,/你万恶的帝国主义!/看我们的肉弹,/你万恶的帝国主义!”

陈怀民在日记中曾经记述道:“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从来没想着回来!”[2]1938年4月29日,陈怀民殉国后,社会各界纷纷予以缅怀。同年5月24日,黄炎培写下了《悼空军烈士陈怀民》:“凭最后一刹那壮烈心灵,虽死犹生.有我无敌;运高空几千尺翻腾机巧,其智若勇,超群绝伦。”[3]

关于《陈怀民肉弹击敌》的著者严恩纹,概是广西柳州人,近代诗人、学者。通过民国文献普查,其著述有《总理广州蒙难》(重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43年)等;另有一些文论散见于各刊,如《东坡诗分期之检讨》(《责善半月刊》,1941年第2卷1-2期合刊)、《东坡诗渊源之商榷》(《文史杂志》,1945年第1期)等。据称,严恩纹于1945年后去往台湾,直至去世,因而大陆遗留史料零星杂乱,难以查证此人各种详实。

此外,在对相关史料进行梳理时发现,严恩纹的唱词《陈怀民肉弹击敌》与署名丁布夫的文章《第X大队美少年陈怀民“肉弹”击敌记》[4],内容基本一致。通过民国文献普查,丁布夫曾主编过《空军戏剧丛书》([出版地不详]:中国的空军出版社,1938年),执笔写过专著《英勇的空军》(重庆:独立出版社,1939年)等。不论是从出版时间,抑或是从专业背景考量,可以初步推测:严恩纹应该是根据丁布夫的《第X大队美少年陈怀民“肉弹”击敌记》为蓝本,进行了曲艺上的修改加工,编写出了《陈怀民肉弹击敌》的唱词。

二、《梁镇球助军歼敌》

王冰洋编著,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 年9月,12页。

王冰洋(1909—1962),原名王燮,笔名王峦、边鹰、龚鸾、潘凝等,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潘家店人,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抗战时期,王冰洋由济南转往重庆、成都等地,曾任重庆通俗读物编刊社、成都国民通讯社、《新民晚报》、《成都晚报》、《新新新闻》等机构编辑,并与陈钟凡、李劫人等负责“四川文协”。期间,王冰洋响应文协“提倡大众化,创造通俗作品”的号召,创作出版了《血战垣曲》《大战午城镇》《东条吊倭皇》《开荒献粮》《铁路疯》《将计就计除间谍》等六七十种抗日通俗文艺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评书形式,歌颂了抗日军民英勇杀敌的故事[5]。可以说,王冰洋是抗战时期参与民俗唱词创作的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家。

《梁镇球助军歼敌》亦属于“国民常识通俗小丛书”,为“湘北大捷”插话之一,全书以七言体说唱形式,讲述了“湘北大捷”中名叫梁镇球的老人协助中国军队打败日军进攻的英雄故事。

正所谓:“大云山头云悠悠,/汨罗江水浩浩流,/新市街上出好汉,/好汉名叫梁镇球。/五十二岁年半老,/白发苍苍生满头,/年老发白人不老,/助军歼敌美名留。”

唱词开篇对梁镇球进行了简略介绍,指出梁镇球是退休的老军官,本可以在家里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岂料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侵占岳阳,进攻长沙。梁镇球激于民族大义,毅然“从军报国仇”。

对梁镇球的介绍:“镇球自幼好身手,/当兵吃粮在外游,/做过营长和团长,/本领高强学术优,/爱国爱民明大义,/带兵作战计划周,/大小战争四百次,/枪林弹雨不怯头,/因为年老辞队伍,/回家为农养老牛,/儿孙满堂置田业,/逍遥自在不犯愁,/不料日寇来侵略,/连天烽火满中州,/兽兵打到湖南地,/逞凶占了岳阳楼,/占了岳阳还不算,/又攻长沙一省头,/镇球一见冲冲怒,/便要从军报国仇,/他说日本太可恨,/好似骨鲠在咽喉,/在乡军人应初战,/不该旁观唱自由。”

继而,唱词记述了1941年9月起,日军出动16万对长沙发动第二次进攻。同时,唱词诉说了日军的战争罪行,日军对中国平民进行烧杀抢掠,甚至欺辱83岁的瞎眼老妪。

“兽兵杀人不眨眼,/同胞被害有万千,/体残肢离侧平地,/鲜血满地久不干,/更要放火烧街院,/火焰烘烘起黑烟,/看到财务红了眼,/遇见妇女就强奸,/死难妇女五十个,/有个瞎婆八十三,/白发苍苍也难免,/轮奸难忍染黄泉。/兽兵暴行数不尽,/恼了镇球老军官,/咬牙切齿立志愿,/再不献身等何年?”

唱词塑造了梁镇球聪明、机警的老兵形象。梁镇球先是根据日军的行军路线,发现日军的补给线路,并说服两个侄子去抗战,指出男子汉大丈夫,就要去保家卫国;有国才有家,打败日军侵略,人民才能安全。

“放着大事不去干,/怎么只管自偷闲,/国家栋梁男子汉,/为何不去打日本?/平定日寇才平安。”

在侄子着急要“摸贼营盘”时,梁镇球却不急于去战斗,表现了他不做白流血牺牲的极端行为,也强调出军民合作的意义。

“人少力弱不占先,/敌人营盘扎得紧,/怎能赤手挥空拳!/咱们先去找军队,/报告情况正机关。/引着军队去打仗,/军民合作是正端。”

“快去引兵去攻打,/大好机会莫放松,/切断敌人补给线,/长沙我军好反攻!”

同时,唱词也表现了梁镇球不怕牺牲、争当先锋的英勇气概,也表现了他沉着应战、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

“老儿年老人不老,/情愿持枪打前锋,/请快给我手榴弹,/愿做敢死队一名。”“镇球爬到庙墙旁,/镇静不喘心不跳,/上起刺刀握住枪,/暗中用目仔细看,/镇球一见机会到,/一蹦而起炮慌忙,/走到近前刺刀举,/一刀一个透心凉,/敌哨梦中高声叫,/一连几刀死他娘,/我军开过警戒线,/一齐猛击开了枪,/镇球握住手榴弹,/大叫一声进庙堂,/一拥而进无阻挡,/千万榴弹响崩邦。”

由于采纳了梁镇球的情报建议,我军成功偷袭了日军补给站,歼灭了敌人并解了日军对长沙的包围,取得了第二次湘江大捷。

“断了敌人补给线,/逼得敌人返新墙。/控制通路整两日,/好似切断敌人肠,/敌人援兵运不到,/长沙外围敌发慌,/我军反攻歼敌寇,/二次大捷镇湘江。”“要问功劳那一个,/镇球老汉本姓梁。”

最后,唱词赞扬梁镇球是抗日民族英雄,具有高风亮节的情操;并借梁镇球之语,指出即便是年老之人,只要身体健康,都要“拿起枪来保家乡”。这从侧面表现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战争,在日本侵略面前,中国人民不管男女老少,都应该拿起武器抗敌御侮。

“民族英雄国栋梁,/镇球老汉美名扬,/家传户晓人人讲,/那个不知大忠良,/有人问他当日事,/他说:‘这事实平常,/为人年老当益壮,/拿起枪来保家乡。’”

需要补充一点是,梁镇球在全面抗战之前,曾作为国民政府地方乡党武装首领,屠杀了不少共产党员、红军战士,甚至残杀普通群众。

《长沙县志》记载了梁镇球的简要生平,其中主要篇幅则记述了梁镇球的反革命行径:“时梁镇球任清泰乡上五区铲共义勇队长,开始了他在短期内杀人如麻的罪恶勾当。后来,他自供曾残杀长、平交界的福临、白石、熙阳等乡的共产党员、游击队员、革命群众123人,人称之为‘梁剃头’。”

“梁认为凡是从平江来的都是红军密探,连姓名都不问,捕到即杀,使长、平交界的路上行人断绝。本地人更难逃厄运:清泰乡农协主席金鹤钦被杀于黄土塘四斗丘,白石乡农协委员杨荫农被杀于天王寺前,汤同顺被杀于白沙桥上,史恭寿父子和刘瑞云被杀后还剖胸挖心。有些被杀者,死时还不知是何‘罪名’,木工周桂钦和篾匠李一,被抓至天王寺,一言未问,立被杀害。事后才知是恶霸杨三益因争风吃醋,用四十块银圆行贿,要梁杀的。梁镇球借杀‘暴徒’为名,公开谋财害命,严伟成做棉花、布匹生意,正进一批货,被梁抓去关两天,杀了!并抄没其财物。梁镇球有时以游乡杀人示威。是年农历九月初五,从天王寺押出姓易的锯匠等12人,一面游乡,一面陆续将这12人杀于清泰桥至福临铺的古道旁。即使是他两个儿女亲家林某和杨某,因掩护过共产党和参加过农协也被他杀害。”[6]

另据有关史料与研究资料记载,被梁镇球杀害者达三四百人。《长沙通史》认为:“长沙县清泰乡铲共义勇队长梁镇球,任意杀害农民群众和进步人士竟达400多人。”[7]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记述:“梁镇球,他杀害农民和进步人士三百七十余人。”并且“梁镇球只当了三个多月的区队长,除杀了三百七十余人,也‘没收’了不少财物,成为当地的恶霸地主。”[8]除此之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集·第7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2年)、《岳阳市文史资料·第7辑·岳阳解放专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岳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9年)、《湖南省志·第四卷·政务志·政府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3年)等文献资料对此均有相关记载。

解放战争时期,梁镇球率部向我党投诚。建国初期,梁镇球以“反革命”罪名遭到镇压。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给梁镇球恢复了名誉。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王兆辉,王祝康:《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抗日歌谣创作》,《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年第2期,第71页。

[2]周渝:《卫国岁月——国民革命军抗战将士寻访录》,北京:团结出版社,2014年,第186页。

[3]黄方毅:《黄炎培诗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32页。

[4]丁布夫:《第X大队美少年陈怀民“肉弹”击敌记》,《中国的空军》,1938年,第10期。

[5]徐迺翔:《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1卷·小说卷》,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1页。

[6]长沙县志编纂委员会:《长沙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750页。

[7]谭仲池:《长沙通史·现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03页。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修订合编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77页。

猜你喜欢
唱词
唱词(外一首)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皮影戏唱词的衬字特色
培养学生识谱能力的措施摭探
有理采茶戏述略
皮影唱词的记录形式
广西桂中南地区师公戏唱词艺术特征分析
《西厢记》的“师古”与“新声”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视频公开课唱词制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