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民居:绍兴台门

2016-05-16 06:16屠剑虹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浙江档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天井绍兴建筑

屠剑虹/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漫步在幽深静谧的石板巷弄,穿行于傍临清河的长廊水街,一座座粉墙黛瓦、明净淡雅的园落式民居,透着淡宕古朴的神韵,使人心醉神迷。这就是绍兴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被称为台门。

“台门”一词最早始于春秋时期。《春秋·公羊传》载:“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可见,春秋时期天子诸侯的住宅又别称为“台门”。

越地素称水乡泽国,於越先民根据自然环境发明了干栏式建筑,这是一种底架打桩且高于地面而架空的木结构房屋,可起到防水、防兽和干燥通风的作用,是较原始的建筑形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质工具的出现和应用,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春秋越国时期出现了高台建筑,如越王宫台、飞翼楼、美人宫、灵台等。这种高台建筑,有的利用天然岩丘山冈为台,有的则筑土成台,再在其上建造房屋,宫台的大小及建筑形态不一。如越王宫台是利用府山山麓营造的高台建筑,其宫台“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霤高丈六尺,宫有百户,高丈二尺五寸。”建筑具有高眺灵动之美。及至唐朝诗人李白游览越王台址时,已是满目苍夷,荒凉萧条: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只见鹧鸪飞。”

春秋时期的高台建筑,在当时多为天子诸侯所享用。此后,随着建筑形态的变化,这种高台基渐渐演变为大台基。台基的四面全部为砖石砌筑,里面大多填土,表面也铺墁砖石,是建筑物的底座。台阶中间砌置的石台阶称为“踏道”,直通门户。等级较高的建筑,一般台基也较为显著。绍兴人把在这种台基上建造的独立的宅院称为台门。

“台门”起初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变化,就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历朝以来,绍兴人凡为官经商、功成名就或家境较为殷实的,都要在老家造屋建宅,以荣宗耀祖,光彩门楣。而绍兴传统民居的格局即以台门为正统,所以绍兴的台门特别多。过去,民谣有“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足三千零”,可见台门数量之多。

绍兴台门的设计与布局,往往因地制宜,自成一格,通常呈平面规整、纵向展开的格局。即前有台门斗,而后依次是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园地。台门的面宽和进深则依据住户的身份高低、财力强弱、人口多寡而定。宽有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不等,深有二进、三进、五进、七进之别。常以门面的“间”与深远的“进”数多为气派的标志。

门斗即门屋,为台门的入口通道。门屋后为天井,又称“明堂”,地面大都采用石板砌筑,称作“一马平川”。一般在台门中,每进屋宇之间都用天井相联系,使前后两屋有间距相隔。夏天,有了天井使空气流通,室内凉爽;冬天,有了天井可以满室阳光,温暖舒畅。天井里还可以种树栽花、设置盆景,或叠石为山,增添生活情趣。有的天井还凿有水井,以供生活之需;有的建有石池,既可养鱼观赏,又可供消防用水。

过天井,就是厅堂,是家族家庭商议大事、欢宴喜庆、祭祖敬神等重大活动的场所。

座楼为住所,处于后院或西厢,并置于次间地位,或在楼上,以应“明堂暗房”、不显不露的规矩。明间则作为小客厅、书房等用途。

在众多居室之间相联系和贯通的是“廊”。有居室面前的檐廊,天井四周的回廊,厅堂的前廊和后廊,正屋与侧厢间的转角廊等等。这些廊多数是沿墙出檐,也有靠空间一面是半墙半窗半封闭式的。人们行走廊下,到达各个厅室,能遮阳避雨、休憩消闲。

大户人家的后院或宅旁,往往建有私家花园,园内树木花卉、池塘小桥、假山湖石、亭台楼阁,精致优雅,令人赏心悦目。花园一面与住宅相通,一面设高墙或花窗,与街巷或河道相隔。有的还在外墙下制石栅,把河水引入园内池塘。更有大户人家在外墙河道处开设大门,可使船只直驶园内宅旁,便于主人足不出户,乘船进出。

在绍兴台门的门窗中,可见到各种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和雕饰内容。房间及厅堂等处的门窗棂格,为各种不同质地的木雕。在窗格制作上,大都加设木雕画面及木雕花心、结子、岔角等小饰件,平添无数意趣;也有采用在棂条分割的图案中衬以不同颜色的窗纸等手法,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保证采光和遮人视线。比较讲究的台门,门窗图案所采用的题材除了一般常见的平棂、方格眼、井口纹、十字纹等几何图案外,尚有花卉植物、人兽动物以及戏曲故事、神物造像等,图案匀称流畅,雕刻精细逼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常见的漏明窗,主要应用在外院墙、院内隔墙、厨房、储藏室等辅助房间的气窗以及装饰意义较强的庭园建筑中,这些漏明窗多以石雕、砖雕为主。

台门中的门罩、屋脊、屋檐、马头山墙顶、封火墙、围墙头等部位,也可见到各种雕饰,其细部纹样非常丰富。房屋的檐部处理除利用斗拱以外,大部分出檐、出挑则是利用挑枋、撑拱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根据撑拱的圆直趋势,处理成竹节、卷草、灵芝、云卷等自然纹样,对挑枋表面进行雕饰,别有一番古朴韵味。

台门的建筑外墙,也能反映户主的身份和地位。官宦台门,一般规模宏大,用材考究,四周檐墙高筑,外观森严。外墙材料有的全部用砖砌筑而成,有的是以青石板为基。身份越高,叠筑的青石板越多。这种青石板长约2米,宽近1米,厚约10厘米,两端均用开槽石柱,石板插入槽内销住,称为“石销墙”。石销墙上面是用砖砌筑而成的墙体,在砖墙上嵌漏形石雕花窗。用石销墙作墙基,能够防盗、防火、防水、隔热,而且异常坚固安全,这确是先人的明智之举,也是绍兴建筑的一大特色。至于小户人家的外墙,则比较简陋,有的是用砖泥混合砌成,有的是用不规则石块叠筑。

绍兴台门的冠名方式,沉淀了古越厚重的文化。有的台门以仕进或官职为号,如状元台门、探花台门、翰林台门、尚书台门等。在科举制时代,凡中举即可于门前树旗杆,故绍兴有不少台门称“旗杆台门”。有的台门则以建筑特点称呼,如朝北台门、歪摆台门、石库台门、竹丝台门等;越地向有聚族合居的传统,故多数台门都以姓氏冠名,如杜家台门、寿家台门、高家台门等等。位于鲁迅故里都昌坊口的周家老台门,为鲁迅的七世祖周禾庵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所建。因系周氏家族世居,故称周家台门。到鲁迅八世祖周熊占时,其家族人口繁衍,原有台门不敷居住,故于清嘉庆年间又在西首建台门,绵延世系,称新台门,即鲁迅出生和居住的地方,而原周家台门即改称周家老台门了。这也是绍兴较有代表性的台门建筑,规模较大,保存完好。前后共四进:门斗、大厅、香火堂和座楼。中轴两侧为厢房,东厢十二间,西厢十一间加一弄,除前三间为平屋外,其余为楼屋。周家老台门建筑极具绍兴特色,白墙黑瓦,人字屋顶,黑白分明,富有韵味。台门中多有黑色构件,显得庄重而肃穆。

在绍兴民居中,台门无疑是最能反映其时代特征和建筑特色的,这些台门世代沿袭,记录了家族的兴衰、岁月的变迁、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一座座白墙黑瓦、庭院深深的台门,犹如一首首凝固的音乐,向人们传达越地的节奏韵律之美、古典色彩之美、地域文化之美,深沉婉转、荡人心怀。

台门门斗

猜你喜欢
天井绍兴建筑
绍兴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绍兴大闯关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