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增殖膜应用抗VEGF因子后组织病理学研究

2016-05-20 13:59薛山陈鹏刘文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4期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薛山++陈鹏++刘文等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增殖膜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变化。方法 60例(66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33眼)。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 观察组应用玻璃体腔注射VEGF因子(Avastin), 10 d后进行玻璃体切割技术, 在术中取患者的增殖膜进行相关病理学检查,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视网膜增殖膜以及新生血管和其血管内皮细胞、原始组织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新生血管数目为(3.52±1.21)个, 血管内皮细胞为(26.01±4.33)个, 原始组织细胞为(18.32±3.62)个;对照组新生血管数目为(8.29±2.19)个, 血管内皮细胞为(74.21±14.32)个, 原始组织细胞为(26.12±4.67)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因子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降低术中以及术后出血, 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膜;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是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也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 治疗PDR的主要手段为玻璃体切割技术、全视网膜光凝技术。因增殖膜和视网膜紧密的粘连, 采用玻璃体切割薄膜时, 常会导致眼球壁纤维血管膜出血, 影响手术的视野范围, 进而导致患者发生术后复发性出血。且会极大延长患者的手术时间, 进而术后会出现玻璃体腔内积血的现象[1]。目前, 临床研究显示[2], 患者VEGF因子与眼内的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 此种因子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作用, 进而成为新血管形成的最为直接的因子。本研究中采用抗VEGF因子治疗, 研究术后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接诊的60例(66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研究,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30眼)。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29~64岁, 平均年龄(51.3±8.2)岁, 平均血糖(9.70±2.32)mmol/L, 且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 病程4~27年, 平均病程(11.47±5.71)年, 且均在患者以及家属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 采用常规的三通道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如患者存在白内障, 则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术中, 将患者的玻璃体进行切除, 如患者存在较厚的或者广泛的增殖膜, 则从视盘的表面将其挑起, 并进行逐步分离。从增殖膜的下端剪断其与视网膜之间的新生血管连接。当患者的血管弓上形成的厚膜与视网膜连接较为紧密, 不能分离时, 寻找桥状连接, 并进行切碎, 解除牵引, 采用剥膜针将纤维性血管的视网膜前膜剥离, 并采用玻璃体剪将游离的前膜剪除。剪断其与视网膜的连接, 用玻璃体镊将其取出。将标本采用10%的福尔马林进行固定。观察组应用抗VEGF因子进行治疗10 d后, 对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术, 手术操作与对照组一致。术后, 对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增殖膜采用常规的脱水、浸蜡, 并进行石蜡包埋。做成2 μm的石蜡切片, HE染色后, 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每个标本在40倍的光镜下进行5个视野的观察。并且对新生血管数目、血管内皮数目、原始细胞数目进行观察, 并且选取平均值。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 观察组患者新生血管数目为(3.52±1.21)个, 血管内皮细胞为(26.01±4.33)个, 原始组织细胞为(18.32±3.62)个;对照组新生血管数目为(8.29±2.19)个, 血管内皮细胞为(74.21±14.32)个, 原始组织细胞为(26.12±4.67)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VEGF是血管内皮中的多肽类生长因子, 在增殖膜内血管生成中较为重要, 其可调控血管的相关生成过程。被认为是临床中被广泛认定的关键血管内细胞生成启动因子。有关研究表明[3], 糖尿病视网膜增殖膜性病变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眼内VEGF水平升高, 进而导致视网膜内新生血管形成, 进而会引起患者会出现眼内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而Avastin是近几年出现的治疗患者的一种新型药物。Avastin是一种新型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在治疗过程中, 与VEGF相关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控制眼内VEGF的生物活性, 进而发挥抑制眼内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有文献报道显示[4, 5], 玻璃体腔注射贝代单抗(Bevacizumab), 可显著改善糖尿病视网膜增殖膜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 起效快、出血少, 新生血管在短时间内减少。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反应。

本研究显示, 应用玻璃体腔注射VEGF因子在10 d后行进行玻璃体切割技术, 其新生血管的数目为(3.52±1.21)个, 血管内皮细胞为(26.01±4.33)个, 原始组织细胞为(18.32±3.62)个, 明显少于玻璃体切割手术的(8.29±2.19)、(74.21±14.32)、(26.12±4.67)个, 因此可得, 玻璃体注射VEGF因子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降低术中以及术后出血, 有效提高手术的救治率。

综上所述, 玻璃体注射VEGF因子临床疗效较佳, 值得推广并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袁江峰, 明敏.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超声检测及其发生发展相关因素分析. 国际眼科杂志, 2015, 11(15):1938-1941.

[2]付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 2015, 20(30):1848-1853.

[3]杨海军, 罗洁, 李晶明, 等.非接触全视网膜镜用于重度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的效果观察.现代医院, 2014, 12(14): 5-7.

[4]廉清文.联合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中国疗养医学, 2015, 2(24):156-157.

[5]董白霞, 叶存喜, 包永琴, 等.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的超微结构改变.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35):449-451.

[收稿日期:2016-01-08]

猜你喜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依帕司他辅助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及对血清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意义
eNOS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压变化的规律性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5例临床疗效观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血糖及视网膜功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