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05-27 06:2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沁菲
中国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沁菲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沁菲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快。本文在西方的劳动迁移理论、国内现阶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指导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建立了一个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收入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目标地区较好机会所产生的拉力大于流出地区较差机会所产生的推力时,人们容易被吸引到预期工资报酬较高的地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迁移 影响因素

1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理论综述

1.1“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结构模型

该模型假设不发达的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部门和以农业为中心的自给自足部门,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结构,并且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工资水平也是不变的。

1.2托达罗模型

在二元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该模型补充了对城市失业现象的研究,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不顾城市的失业而仍旧选择迁移的原因是他们考虑在城市获得的预期收入,而非即期绝对收入,人们会将在城市获得的短期预期收益与在农村获得的预期收益进行比较,同时考虑迁移的成本来做出迁移的决定。

1.3新经济迁移理论

该模型强调家庭在迁移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除了家庭的预期收入最大化的目标是其考虑迁移的重要因素,风险分散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则,为了规避风险和使收入来源多元化,家庭会决定部分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或迁移,以分散在当地获得收入的风险。

2 国内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刘建进(2006)根据2002年不同特征(性别、培训经历、教育程度,平均年龄)的农村外出劳动力在不同规模城镇地域的统计数据构造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有序Logit模型,检验了受教育程度、专业培训经历、性别、年龄对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选择更大规模城市就业的相对可能性会上升;受过培训的农村外出劳动力比未受过培训的农村外出劳动力选择更大规模的城市就业的可能性会上升;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个档次,农村外出劳动力选择更大规模城市就业的相对可能性会上升;农村外出劳动力每增加1岁,选择更大规模城市就业的相对可能性会下降。李珊珊,谢清(2006)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分析劳动力素质对其流动的影响,通过分析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与当前面临的高速城镇化进程,指出第二、三产业部门对劳动者素质的高要求与我国农村劳动力拥有的较低人力资本现实形成巨大的落差;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与城市部门的要求相去甚远,并且也无法与城市的待业者抗衡,应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

3 实证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采用了2003~2011年全国的年度统计指标。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设定为解释变量Sal,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设定为Inv,将城镇失业率设定为Une,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元)设定为Rev,将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即(城镇消费支出/农村消费支出)设定为Con,将城乡收入差距设定为Gap;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收入(元)设定为被解释变量Inc。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预测,劳动力会从获得较高的工资性报酬的机会相对较少的地区向机会较多的地区迁移;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近似地代表社会为闲置的劳动力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城镇失业率是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难度的指标;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是农村人口转移的自身因素;城乡消费支出比率是反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直接价格成本的指标;城乡收入差距由泰尔指数来表示,泰尔指数为:

它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收入效用。

表1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数据

表2 回归模型结果

表3 模型拟合状况

本文采用农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收入来代替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大小产生影响的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判定各解释变量对其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进而可以推断出这些变量对他们迁移的影响大小。该模型具体设定为:

由以上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组成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Eviews6软件进行操作得出以下实验结果,如表2。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和泰尔指数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它的影响非常小;而城镇失业率和城乡消费支出比率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收入呈现负相关关系。虽然各解释变量单个对被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没有通过,但是所有变量对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所对应的P值为0.000586,明显小于0.05,通过了F检验,说明所有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性影响。另外,R2所表示的拟合优度的检验也是很好的,说明变量对方程的解释性也非常的强。模型的D.W.检验值为2.648248,说明残差项也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性。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对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收入的正向影响因素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泰勒指数的增多,综合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城镇地区获得较高的工资性报酬或者较高的收入的机会要比农村更大,说明目标地区较好机会所产生的拉力大于流出地区的较差机会所产生的推力,人们都容易被吸引到预期工资性报酬较高的地区。

4 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建议

从宏观层面来看,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总的决定因素,所以,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应该保持好经济增长的稳健势头,同时,也要防止过度膨胀的泡沫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外,改善当前的户籍制度,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成本,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保障。

此外,还应从两大方面入手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一是加强基础教育,通过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现农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这也为将来农民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提供和当地学生一样的教育,给予他们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二是对进城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使其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另外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能减少他们在今后的求职或工作变换中遇到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刘建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

[2]李珊珊,谢清.由人力资本看中国劳动力转移问题[J].法制与经济,2006(1).

[3]王智强,刘超.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1).

[4]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6(4).

[5]黄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J].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罗纳德·G·伊兰伯格,罗伯特·S·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a)-181-03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板分析及对策构建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