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的量变与质变

2016-05-27 00:35刘党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借力乘法恐惧

刘党生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种自诩为“创新”的思维定势,即喜欢对新概念作一番“加减乘除”式的变形,以此来探寻教育新语境的生命力论证,抑或是成长空间预测。

对于“互联网+”的命题也不例外。简言之,就是通过加法,达成借力搭车的目标;通过减法,布局低构优化的普适性;通过乘法,寻求更新思维的过渡;通过除法,实践淘汰旧模式的迭代。

借力搭车的加法似乎容易理解,君不见,但凡“+”一经出现,结果只有一个,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出。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一个筐,怎么有利怎么装。当今时事,我真的不希望这一国人特色发扬光大。

减法也是常见的逻辑使然,通常与优化沾边。如果锁定互联网概念,尤其是诸如创新教育、创客课程的话题,我崇尚的是两个字——“低构”。我认为,无论课程,还是教育,都不应该一味追求表面的风光而盲目高大上。说普通人能懂的语言,善于举一反三地活用知识,在今天的教学活动解构中,还是必须遵循并倡导(至少是维护)的。

关于乘法,有两种不同的定义。一种定义是“效能最大化”,一种则是寻求“更新思维”的过渡与突破。一般而言,我欣赏后者的引领意识。还是以互联网思维为例,我比较固执地坚持,就譬如物联网正在取代互联网一样,互联网教育的技术特征过于狭隘,而互联网教育的思想性又稍嫌杂乱,掺杂其间的各种任性和随意让人无所适从。倒是物联网环境更契合智慧教育的升级期待,也更方便大家摸得着、学得会、用得省心。一旦被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接受,那么它的生命力和迭代应用特质就得到了极大发挥,在解放老师之后,才谈得上解放学生。这也是我在副标题中用了“下午”的用意所在。

至于说到通过除法实践淘汰旧模式的迭代,理是那么个理,但话不能统而言之。就好比前不久的“狗石赌赢”,这里面不少人的赌注都隐含着对人类的期盼,以及对机器未来的恐惧。然而,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一种潮流,是到了我们需要恐惧的时候了——但也唯有这种必须的恐惧,才能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有勇气一往无前。当我们还凭着感觉在行走的时候,当我们还以为人工智能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时候,别人并不像我们这样“善良”和“自我欺骗”。根据伦敦一家研究机构的分析,人们的学习方法已经可以分成70余种,而某机构的机器人已经积累了1300万名学生做过的8亿道题目,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如果说今天课堂教学的主流方法是“从原理到应用”,那么机器人的教学方法是“从案例到原理”,并且是同时学习多个案例。事实证明,很多被原理绊脚的学生更适应于“从案例到原理”的学习方法。

每个集团,每个公司,每个人追逐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重构了一个国家的导向、方向与未来。

猜你喜欢
借力乘法恐惧
算乘法
借力使力 巧解难题——以简谐运动为例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借力大数据 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
把加法变成乘法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借力上合,山东绘出更大“朋友圈”
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