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 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6-05-27 00:35罗清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系统课堂

特级教师大讲堂

· 名师速写 ·

他一直怀揣着对教育理想的不舍追求,总是那样无限深情并充满智慧。在学生和家长的心里,他是一位好老师;在老师的心里,他是一位知心的好朋友;在领导的心里,他是一位助手;在教研员的心里,他是一位令人尊崇的好领导;在专家学者的心里,他是一位有着创新精神的领航人。他,就是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四川省物理特级教师、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罗清红。

深耕于教育这片无限憧憬和梦想的土地,以对教育和生命无限敬畏的赤诚之心,仰望星空,宁静坚守,奋然前行。罗清红于199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成都七中工作了23年,2014年调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任院长。无论是在成都七中当物理教师,还是任教务处主任、校长助理和副校长等职务,还是履新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他一直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激发人、成就人的事业。成长是一个过程,教育也是一个过程。教育更需要的是柔性、温情和温度,教育之路一定是追求个性的彰显,让人人可以发声。”

罗清红始终将感恩作为自己的做人底色,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将实践作为创新的动力源泉,知行合一。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都会讲述成都七中龚廉光老师教育他的故事,讲述他与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故事,讲述领导关心、关怀自己的故事,感铭之情发乎于心,溢于言表。以研究的精神做学问,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信息技术、教育哲学、脑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读书笔记达100万字,曾与大数据之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和周涛、王小川、魏忠等学者进行过深入交流,并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赞许和认可。

敏于学而行于事。罗清红早在2002年便通过成都七中与东方闻道公司合作开启了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实践与研究。在他的带动下,成都东方闻道网校目前已有加盟学校500多所,受益范围8省1市,每日在线全日制受培教师3万多人,学生30多万人,当前受益教师总数超过30万。到成都市教科院后,他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启全市教师培训“面”的工作,从2015年9月开始,成都市教科院依托成都市名师工作室,组织名师136人,启动了以高一和初一教师为受培主体的第一期微师培项目。

“大数据时代,云技术可以让数据发声,‘发声的数据使个性化教育真正地成为了可能。”大数据时代如何变革基础教育?罗清红正在进行着系统研究并将出版专著,他将扬帆开启新的远航……

(《精神文明报·品格周刊》执行主编 张筠)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代表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R.F.Bales)于1950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他开发了人际互动的12类行为编码,并以此作为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过程的研究框架。从某种程度上说,贝尔思的研究拉开了比较系统的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而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于1960年提出,后经他自己不断修正的研究成果“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录音机、录像机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课堂观察手段与技术,使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但是,量化的课堂观察在加深对课堂教学的描述和认识的同时,也无法掩饰其纯技术的缺陷。从七十年代开始,质性研究方法开始走入课堂观察。完整的文字描述呈现了课堂全貌,使原本被剥离出来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回归到情境本身,让研究者利用个人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诠释课堂。今天,人们探索、追求着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融合。两种性质不同的研究取向,从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丰富和充实了课堂观察。两种取向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已经成为课堂观察发展的主流趋势。

当前绝大多数的“听评课”往往不是基于信息和“证据”的收集,也没有把评课视作“基于证据的推论”,缺乏合作、证据和研究的“听评课”,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听评课”存在的“非专业化”现象。近年来,各地推出的课堂观察,正是为了解构课堂,解码课程,重建教师自由生长的课堂生态。2005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如上海、浙江、江苏等)的一些学校不约而同地采用课堂观察来破解常规教研活动的“盲目性与低效性”。课堂观察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课堂评价方式,对教师个人教学行为的反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十年过去了,课堂观察却仍然难以推广,究其原因,问题有四:一是学校在制定评价量表时为了追求系统性和科学性,观察项目过于复杂,使人眼花缭乱,无从下笔;二是缺乏对现实课堂互动环节综合因素的及时有效记录,人为地割裂了课堂的多个要素,使课堂显得支离破碎、机械无趣,忽视了课堂的完整性与创生性;三是观察者的目光依然主要指向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客观真实记录,使课堂评价成为对教师的“批判会”,严重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前不少课堂观察还停留在纸笔记录层面,数据收集与统计很不方便。有的课堂观察使用了现代信息设备,因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难以实现随时、随地、常态、自由观察,使课堂观察的数据收集非常有限,很难还原课堂事实真相,所得出的结论也难有说服力。综上缘由,致使课堂观察时至今日仍曲高和寡、举步维艰。

“课堂执教评估系统”

—— 观课·初航

在论文《普通高中基于课堂观察的听课与评课》的基础上,经过深度解读与开发,2014年9月正式发布“课堂执教评估系统1.0”。应用此软件系统,进行真实的观课体验,现将观课记录案例及感悟体会呈现于后。

课堂观察案例分析一

11月24日、26日和27日,笔者分别对杭州某中学高中物理课、成都某初中数学课及苏州某小学的数学课进行课堂观察记录。三节课的观察统计分析详见图片。

图中圆圈代表教师每次与学生互动时的站位点,圆圈中的数字代表在此位置发起的互动次数,如上面三图左上角圆圈的数字分别是3、6、12,代表在上述三节课中,教师在教室讲台位置附近分别向学生发起了3、6和12次互动提问。

座位呈深色,代表该生未参与课堂互动。座位呈浅色,代表该座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互动学生座位,标记数字,代表互动的次数;标记为拇指,代表该生课堂反应活跃或提出新的见解;标记为!表示课堂学生出现问题,譬如走神、回答问题错误较多等。

从圆圈在教室的空间分布来看,不难发现,三位老师课堂站位有其惊人的共同倾向,即总是以讲台为中心,向教师的右前方辐射,与教师相对较远的左前方学习组,教师到达的次数明显减少。从座位的浅色分布也可以看出,教师的左前方区域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盲区。

在提问方面,小学与初中明显高于高中课堂,但小学那节课40分钟课堂提问达38次,说明提问太过频繁,不利于学生深度思考,提问对象总聚焦在10个人,还有更多学生没有得到提问互动机会。反观初中数学,提问互动覆盖面就宽泛得多。高中那节物理课则主要以老师讲为主,启发性还很欠缺。

课堂观察案例分析二

2016年1月12日上午,笔者参加高新区某小学“三主”课堂的学习与观察。听了某数学老师的一节三年级数学课。现场用“执教评估系统”进行课前前置、课中观察记录、课后交流评课活动。

因为是随堂听课,对该班学生情况即性别比例、各同学基础状况、课堂座位排列情况、教师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所以早早地走进教室,根据现场座椅排列在“执教评估系统”中进行调整,待学生进入课堂入座,快速根据学生外貌描绘出女生座位分布情况。白老师是一位三十开外的教师,应该属于富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他以进入课堂比较紧张为题进行适应性问题互动,让学生缓解情绪也是让自己缓解压力。毕竟课堂有近三十多位教师和专家在观察他今天这节课的表现,也是学校课题开展指定的示范课,自然会紧张。

孩子们有序进入课堂落座,教师进行局部座位现场调整。上课起立呼“老师好之后,同桌对位呼同学好”再坐下,感觉有些新意,应该是学校试图通过这样的致礼传达一种教育理念:尊重教师、同学友爱。

白老师开宗明义,直接指出本节课是小数部分知识的单元复习课,学生事前应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单独的小结,课堂旨在通过孩子们总结的展示来诊断其掌握情况。

第一位男生上去投影出早已准备好的画图,这是一个以火箭结构为载体,将小数部分知识通过不同部件呈现,有主轴,有分支,有想象,讲解简单明了。也惊异于孩子们的想象,推测这个男孩子对火箭会很感兴趣,具有探索外太空的兴趣,如果记下这个孩子的这种火花,加以有意识培育,说不定真会诞生一位航空探测的天才。

第二位女生,以一朵花来总结概括知识,花心是主轴,花瓣为小数知识的分支,花瓣用不用色彩描述,有美感,展示了小女生温润文雅的柔美,很是令人温暖。

还有一位小男生以苹果树为图展示知识构图,坦言他喜欢美术,这不就是知识树的原型?将数学与美术结合,这不就是跨学科综合原初思想?当下流行的STEAM课程,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美术的结合课程,就是在课堂中应运而生。

孩子们展示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令人目不暇接。信息推送变化不断,学生当小老师,在展示问题同时,还主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回答,一切有序,可见这是课堂常态,反映出平时训练有素。课堂气氛很和谐。

一个孩子在问题回答时不够完整,被其他同学抢答后,老师接过话茬,顺势讲了下去,没有顾及前面的那个孩子,该同学就一直站在那里,看了几眼教师,教师讲得兴起,没有注意到他,孩子无趣地坐了下去。在比较熟悉大小环节中,不同种类不可以比较,一位女生没有弄清此类情况,被全班同学几乎群体性的强势声音压制下去,感觉出错的孩子几乎来不及反应,老师在此也没有过多安慰出错的孩子。

全班有32位学生,直接被教师提问有17人次,学生相互提问的有20人次,完全没被提问的有14人次。这里很值得思考,老师17次提问与学生20次提问,让班级同学主动性得到提高,但教师与学生的提问同样忽视掉的14人是不是数学学习的困难学生。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是很值得教师今后关注这个群体,否则,长期这样的话,这些不被教师和学生提问关注的孩子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让其在课堂上失声,进而造成对学科学习积极性的缺失。

课堂就是一部作品,很多伟大的作品,常常是把最美、最鲜的东西蕴藏在深处的,你不做一番努力和挖掘,很难尝到这份鲜美。

闻道·观课云

—— 观课·远行

“课堂执教评估系统”不支持手写输入,遇到像物理受力分析之类的简笔画,就很难快速地在系统中实现记录,此时还得借助纸质笔记本进行辅助记录;该系统不支持录音,碰上语言类学科教师的美文诵读也无法留存;该系统不支持拍照和录像,遇到课堂上一些实验原理构图或实验关键操作过程,不能抓拍和实录,无法实现回放议课等。由于“课堂执教评估系统”存在着上述不足,一段时间以来,系统始终处于试用阶段,没有推向市场。但通过“名师工作室”的课题研究,有计划地让工作室的所有教师使用“课堂执教评估系统”,从而不断收集到对系统改进的反馈意见,成为该系统迭代升级的重要推动。经过近一年的改进、迭代,“课堂执教评估系统”终于摇身蜕变成为了体现互联网精神的“观课云”系统,2016年3月31日“观课云”系统正式上线。

“观课云”系统支持在线听课观察;支持离线推门观课,网络环境上传;支持协作型大型赛课活动教研课堂观察。系统着眼于课堂客观记录,推动常态化课堂观察,为教师教学特征的画像提供客观数据和证据支持,以促进教师专业自主生长。总之,“观课云”系统努力实现回归到教师平时手持笔记本听课记录的习惯状态,力图将纸质记录电子化,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契合教师听课心理,符合其记录习惯,观课数据才可实现常态采集。

“观课云”是基于手持移动终端、互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的课堂观察系统。“观课云”系统,在保持“课堂执教评估系统”可视化功能的基础上,集中实现课堂的“可再现、可整理、可量化和可分享”等四大功能。

1. 可再现

“观课云”系统支持手写、拍照、视频实录、音频和课件批注等功能,系统通过富媒体记录,采集课堂元数据,还原真实课堂,让课堂原貌再现。以下为系统使用截图。

“观课云”系统,将课堂上每一次触发的教学活动,都以缩略图形式标记在时间播放轴上。点击时间播放轴上的缩略图,可以展开记录,实现教学过程关键帧的再现。下图即为时间播放轴上“课堂训练”和“小组活动”的记录情况。

长按“教师”标记,待颜色变化后,标记可依据教师实际站位自如拖动放置,实现教师课堂站位记录。实心圆点即为一位地理老师在课堂上的移动轨迹分布。教师向学生发起提问,通过单击“教师”标记,按住左键,画线指向学生,以射线形式完成此次教师指向学生的互动行为记录。每次互动行为记录结束后,系统随即弹出对话框,以实现对交互内容的记录、问题类型的选定和交互质量的评价。系统支持教师对全班同学或对小组的提问行为记录,也支持学生向老师质疑或对同学的回答有不同见解的行为方向性记录。

强调质疑或有不同见解的行为方向性记录,有利于真实呈现课堂师生思维碰撞的生成性关系。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直观呈现教师指向学生或学生指向教师的质疑等情况的比例关系,用以描述或刻画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譬如,一位同学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出质疑或对同学的问题解答提出不同见解,通过互动射线的方向性行为记录和对不同见解的文字或录音记录,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实时留痕。通过长期跟踪记录,运用数据归集分析,从而挖掘出该生的思维类型及其活跃程度。只要课堂数据足够丰富,就能打开课堂黑箱,实现对老师和学生的课堂画像。

2. 可整理

完整的一堂课,常常包括引入、展开、巩固、拓展、总结和作业等六大环节。课堂观察,需要尽可能地记录课堂上发生的教学行为。在实际观察记录中,很难迅速判断正在发生的教学行为的阶段性特征,因为课堂教学环节会由于教师和课型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使用“观课云”系统,无需在观课记录的同时就对教学环节进行区分,只需要按时间流程客观记录即可。待一堂课完整记录后,系统提供整理工具,帮助教师随时随地对课堂记录进行整理加工,完成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确认。同时,系统也将自动统计,生成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占比情况,便于议课评课,便于教师的自我调适。

一位教师课堂各环节占比情况:引入14%,展开16%,巩固16%,拓展28%。对此数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本节课课堂结构不尽合理,引入时间偏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本节课顺利展开的前提在于,需要足够的情境铺设与知识铺垫,引入占比14%是比较合理的。对此,“观课云”不持立场,只提供数据,不对教师的教学简单粗暴地进行结论性评价。“观课云”需要的是静静地累计数据,让数据发声。

学校传统的听课类别主要有:以备课组为单位旨在提高每位学科教师的阶段性教学水平的“转转课”;以培养青年教师基本业务能力的“青年教师赛课”;以展示优秀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青年教师献课”;以专题研究为目的的专家型教师的“研究课”;为检查和了解学校基本教学状态的“随堂课”。基础教育教师的满工作量一年通常在300节以上,每位老师一年听课基本可以保持在40节以上,如果是教学管理干部,一年听课至少100节以上。试想,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被不同的教师更多次地观察记录,比如不是一次两次,而是10次20次,或者100次、200次地被观察;如果一所学校形成常态的观课习惯,坚持使用“观课云”系统。一年以后的数据,基本可以满足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的归集分析,三年实现完整画像。

3. 可量化

课堂观察就是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对课堂结构、师生参与、活动类型以及课程评价等教学多因素、多角度的图形可视化分析。

4. 可分享

“观课云”系统在提供基础标准基础上,也提供开放性的课堂观课体系标准。根据喜好、个人选择或重置标准,自定义听评课指标,形成个性化课堂观察点或个性化评价体系。这有利于学校开展校本化的教研活动,形成学校独有的观课指标体系,让“观课”行动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观课教师若能模拟学生的认知方式参与学习活动,以体验和感受课堂教学情境,获取真实信息,将为课后全面客观地开展评课奠定基础。“观课”是教师个人对教学活动体验上的再加工过程,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教师个体差异性决定了课堂记录方式的多样性。每一次观察就是个人视角的证据收集,大量数据的聚合分析即可形成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画像。观课过程中,参与观课的教师之间也可以就课堂焦点问题进行线上互动交流,实现观点分享,合作共生。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将观课记录推送至云端,以便累积数据,实现成果共享。

教育要走实证之路,课堂观察是不可逾越的一道坎。静静地对课堂进行观察描述,数据累积必将更准确地刻画出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许观察不一定专业,没有关系,只要具有观察的意识,就一定会让教育走向实证,也就一定会越来越逼近真实。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系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WJ-700无人机系统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