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风口:基于微信的移动教学尝试

2016-05-27 00:35倪俊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答题公众微信

倪俊杰

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互联网+教育”是我们无法躲避的一场强有力的旋风,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15年3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国IT领袖峰会上,中国IT大佬们一起讨论 “下一个风口在哪儿”。那么,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我们的风口在哪里?当学生的手机里已经安装了“作业帮”“猿题库”等移动应用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这场挑战了呢?

移动教学是传统课堂的“克星”还是“挚友”?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这场风暴我们是躲不了也避不开的,唯有选择面对,主动迎接挑战,或许才能真正揭开移动教学的奥秘。

等着风来:等待移动教学时机

小米CEO雷军说过:“创业,就是要找到风口。赶到风口上,猪也会飞。”那么,推动移动教学的风是否已经吹起来了呢?风口在哪里?笔者认为,移动教学不是任何时候想做就能做的,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设备、资源、平台、机遇。

所谓设备,即必须依靠移动设备和网络的支持。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移动电话总数达12.8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5亿人,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移动教学奠定了硬件基础。此外,我国已经正式进入4G时代,无线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家庭和公共场所无线网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高速连接互联网。这也为移动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网络支持。

所谓资源,即必须设计适合在移动端学习的教学资源。传统的纸质材料和课堂教学显然不能直接拿来使用,需要经过定制化的整理和加工。智能化答题系统已经逐渐完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的出现,也为移动教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教师可以将重要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有助于学生自学课程。

所谓平台,即必须依托一个发布和共享平台。这个平台是教师与学生连接的通道,帮助学生方便有效地使用教师的教学资源,在移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寻找一个既能方便达到教学效果,又能方便师生操作的平台,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重要难题。笔者经过多方实践,认为微信公众平台非常适合实施移动教学。原因有三:一是微信的用户基数很大。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逐渐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转向微博、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媒体。二是微信的传播速度极快。通过朋友圈分享、公众号推送、群聊等方式可以快速传播信息。三是微信的应用成本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注册微信,微信公众号是现成的平台,不需要专门定制开发APP,不需要购买管理后台,学生只要关注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接收、查看公众号上的课程信息。

所谓机遇,即需要一个适合实施移动教学的背景。新高考改革为移动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浙江省新高考不再分文理科,而采用七选三的方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上课将不再采用固定班级授课制。一方面,教师固定而学生不固定的方式使教师与学生的紧密联系被弱化,师生在作业布置、评价、问答等环节上将会出现滞后,而移动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另一方面,考试时间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学生刚刚经过两个漫长的假期,移动教学能够让学生方便地联系教师,让教师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让教学和交流无处不在,也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学习保持一定的热度。

站在风口:搭建移动教学平台

微信公众号好比一所虚拟的学校,能方便地联结教师与学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从目前来看,微信公众号自带的功能主要包括粉丝管理和内容发布两项。粉丝管理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在公众平台上提问,教师可以回答问题。内容发布可以设置自定义菜单管理、自动回复、关键词回复、群发功能和投票管理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功能向学生发布课程内容,学生也可以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

不过,以上功能只能实现课程内容的单向输送,教师不能像传统课堂教学一样,通过练习和测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要想实现这些功能,则需要依靠第三方工具的支持。经过长期的比较测试,笔者推荐使用麦学习的“微信作业本”来实现习题的发布与管理。微信作业本与微信公众号进行授权对接,对接后的公众号就像一所学校,可以管理多个教师,每个教师可以添加多个班级。

结合微信公众号和微信作业本的特点,就可搭建既能发布课程内容又能布置作业的移动教学平台(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平台能够有效地将学校、教师、课程内容、作业、学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效教与学的闭环。

图1 基于微信的移动教学平台 图2 学生在公众号上加入班级

教师建立微信班级的操作流程是:先在微信作业本上新建班级,然后将生成的二维码或班级编号告知学生,学生只要关注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加入相应的微信班级(如图2)。笔者选择任教的四个班级(共174名学生)作为实验班,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共有134名学生加入了各自的微信班级,每个班级至少有30名学生,占总数的77%。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专属手机,并且愿意尝试移动教学,对在微信上答题和做作业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学生加入班级后,可以选择自定义菜单或者关键词回复的方式学习课程内容。当教师布置了新的作业,公众号会自动向学生群发作业提醒。学生收到作业提醒后,可以直接在公众号中答题、查看成绩、分析数据。如果学生有疑问,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留言的方式向老师提问。老师看到留言信息后,可以给学生答复。

迎风而去:发布微信课程作业

微信公众号和微信作业本可以发布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用来布置可交互的习题作业。

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功能是发布课程知识点、课件、微课视频、任务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某位教师某门课程的微课视频;某门课程某个模块知识点总结;某场考试试题的真题讲解;重难点知识的深度剖析;某门课程的拓展性延伸知识;帮助学生自学课程的任务单。

微信作业本的主要功能是练习题(答案、解析)、试卷、作业提醒,主要包括:某门课程的随堂练习;某个假期发布家庭作业;在期中、期末考试前的检测试卷;适合学习自学自检的习题库等内容。

微信作业题分为文本型和多媒体型两类。文本型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填空题、复合题等常用题型,一个复合题可以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多媒体型包括语音题和视频题。录入习题时要在题型的选项参数输入相应的内容。录入题目的过程也比较方便,一般是先导入本地的习题文档,教师再逐个转移到题目的相关选项中,包括题目内容、备选答案、正确答案、分值和解析等。

为了让优质习题资源共享,题库还具有二维码分享功能。教师生成题目的二维码,其他老师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拥有这套作业了。

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向学生布置作业,设置作业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每次作业的答题时长等。目前,笔者已经安排了三次微信作业,分别是国庆、周末、秋假,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使用微信作业答题。从学生的使用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乐意在微信上答题的。

微信作业发布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不仅可以掌握已经答题学生的人数、成绩、得分、答题速度、错题统计,还可以提醒未答题的学生及时答题。与传统教育相比,移动教学能够借助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图3)。这些数据是移动教学研究的宝贵财富,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发挥巨大作用。

图3 作业成绩反馈和数据统计

风下拾穗:反思移动教学问题

应该说,现在是实施移动教学最好的时代。但笔者经过实践,还是遇到了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犹如阻挡移动教学前进的一个个碉堡,等待着被逐个击破。

一是移动设备的问题。虽然说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非常普及,但还是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拥有个人专属移动设备,少数学生就无法体验移动教学。手机在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中属于抵触物品,很多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很多家长严格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也有学生反映,在手机上做题没有在纸质试卷上答题有感觉,学生可以更加专注于思考和演算题目,在移动设备上并不适合深度学习和思考。当然,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移动教学使用培训。

二是课程内容的质量。移动教学所使用的教学资源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审查和监督机制,其内容和质量往往参差不齐。有时候因上传的失误,还会造成不小的错误,加强对移动教学内容的审核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必须保证课程和作业的完整性,比如一门课程的知识内容要成体系,方便学生查找。发布的作业不仅要保证答案的正确,还要有详细的解析说明,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自主学习。

三是评价反馈的问题。包括作业本身的批改反馈和学生提问的反馈。目前通过阅卷技术能够解决客观题的自动批改打分,但是主观题的批改还是需要教师手工批改,需要设计一种方便教师快速批改的机制。通过移动设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向教师提问,但教师要回答众多学生的问题还是“寡不敌众”,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师值班答疑的制度。

四是教学方式的问题。根据实践来看,在中小学阶段并不适合借助移动教学来实现翻转课堂,目前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制度还不适合实施翻转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自觉程度还有待提高。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移动教学来实现前置预习和后续复习。学生回家后借助移动设备对本周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或者预习下周要上的内容。

风中眺望:期待移动教学明天

不可否认,移动教学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也曾多次发问“路在何方——互联网+教育的思考”。观察“互联网+教育”这场风暴,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能够促进教育的变革,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王竹立教授和黎加厚教授曾经共同呼吁“最终改变课堂的技术或许是手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总是被风吹着走,要敢于迎风而上。主动研究手机如何促进有效教学,掌握利用手机组织教学的现代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直达漩涡中心,感受风的方向与力量,成为最终的赢家。正如马云所说:“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每个人要思考怎么把控这个风,怎么提升自己,不应该去寻找风口,而是真正把自己变得一点点风就能够飞起来。”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答题公众微信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公众号3月热榜
邀你来答题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