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的现状与对策

2016-05-28 09:26李彩珍
考试周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具圆柱体

李彩珍

在国外,“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它的认可度非常高,有专门的教材,学生也将“动手操作”看做是最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瑞士的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Jean Piaget曾说:“知识来源于动作。”即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数学规律,揭示数学原理,得出数学新发现。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让小学生动手操作,对学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算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实际运用“动手操作”教学时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方式的运用现状如何?针对不足,如何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呢?

一、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现状

1.急功近利,内容形式化。

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还以考试大纲作为教学目的,于新课标贯彻的要求不顾,结果造成“动手操作”形式化。比如四年级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的应用题:小明和小军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65米,小军每分钟走55米,12分钟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教学这类行程问题,老师在让两个学生在教室里进行演示性操作时,只是让两个学生相向走了一下就结束了,没有组织学生观察和比较,更没有给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空间,草草收场就进入知识的讲解部分,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形式化的操作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受到严重压制,导致数学课堂死气沉沉,“动手操作”成为纸上谈兵。

2.忽视思维,过分追求过程。

比如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课时,有这样一个动手操作题: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时,周长有没有变?面积呢?学生动手操作时,老师指导学生手怎么拿、怎么拉,反复指出拉时需注意的事项。于是学生拉拉收收,非常热闹,通过操作学生清楚地看到拉成的平行四边形周长没变,面积变小了。老师没有从操作中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周长没变而面积变小的情况呢?也没有延伸思考:如果倒过来,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了,周长和面积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上面的操作活动过程仅仅是简单的玩玩弄弄式的“休闲”活动,这样就导致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大大打折。另外,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动手操作”的次数和时间长短也存在随意性,想怎样就怎样,缺乏合理性,往往是不够灵活。

3.简单操作,材料选择不当。

数学课堂中老师们常常担心上课时间不够用,为了节省时间及考虑操作材料的美观性,经常运用订制的专门学具作为操作材料,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就会出现学具是同一大小、同一颜色、相同类型的情况,而且这些学具经常应用,失去了新鲜感,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具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强。

二、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实施对策

1.明确动手操作目的和要求。

比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设计这样一道题:小强妈妈去超市买了21个苹果,平均分给家中的5个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求动手操作完成分苹果的过程)开始让学生明确通过操作懂得什么是除法,如何相除的方法。接着列成算式21÷5后,先用20个小圆片代表2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问每份有几个?提醒学生平均分的5份要隔开,不要合在一起。然后增加一个小圆片代表增加一个苹果,使苹果由原来的20个变成21个,问每份有几个?剩下的苹果不能分怎么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最后提问:21个苹果假如平均分成4份、6份呢?用类似的形式让学生内化新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形式。

教学中,形式多样的动手操作,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了良药,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第一,老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学会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第二,示范效果如何,可以测试几个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和强调;第三,所有同学共同参与,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分组操作。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这课时,就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事先每个学生自做一个圆柱体,首先老师适当地示范操作,当学生明确哪些部分是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指名几个学生先在班级中指一指表面积的部分,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活动,要求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知道了圆柱体的表面积以后,接下来让每个学生把圆柱体学具展开出来,这样就直观出现了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不用老师过多讲述,学生很快都看到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等于两个圆的面积加上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两个圆的面积就是两个底面积。真是水到渠成,把教学难点分散开了,学生对圆柱体的表面积就很快掌握了,从中看出老师对操作的精心设计是多么重要。

3.有效引导动手操作的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所以当学生思维需要时老师要给予引导,把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留给学生,做到“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延伸。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小兰有许多红花和黄花,黄花有11朵,红花比黄花多2朵,红花有多少朵?”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为了分散这个难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摆花: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通过有效引导操作,诱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懂得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道理。

总之,学无止境,“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式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应用,不断思考和总结,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学具圆柱体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圆柱体对垂直其中轴并过其中心的转轴转动惯量的几种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