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年制高职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2016-05-30 10:48王友华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6年9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人文

[摘 要]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的修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习者的修养,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有机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必须培养出专业技能突出、人文素养健全的综合人才。当前社会,人们的自我意识过强,利益追求个体化过度强大,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出现了素质偏低的迹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表露出了一些问题,必须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开展五年制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五年制高职生;人文素养;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14-02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现代职业教育观下的高职教育强调立德树人。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技能突出,还需要职业道德健全,学生除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当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为此,我们应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改进课堂教育的同时,适当增加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等人文选修课,并辅之以生动的人文专题讲座,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懂得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以激發其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五年制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一)院校:重知识技能,轻人文养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都存在偏重知识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养教育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没有在人文教育课程改革上取得明显进步。个别院校也打出了开展人文教育工作的旗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口号落到实处。专业技能课程占据了学生课表上的大部分时间,大学语文之类的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得很少,甚至没有,学生没有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人文教育资源,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了一句空话。

(二)学生:不配合人文教学

五年制高职生在学习上本身就属于“困难生”,对学习比较“感冒”。再加上在很多学生家长看来,孩子之所以来到高职院校,就是因为文化课不过关,所以再学那些文化知识是毫无意义的,只要在院校里面学到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很多学生寄希望于在院校里面学到一项技能,出校后可以早早走上工作岗位,能用在工作岗位上才是需要学习的。这部分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也不愿意配合教学。

院校和学生在对待人文教育工作上出现了普遍误区,这就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迟迟难以提升。这些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在院校里面虽然学习了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学术视野不宽,功利主义导向致使个人发展不足,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难以在社会上取得长足的发展。一些学生思想浮躁,静不下心来学习,实用主义意识太过明显,不关心他人和社会,难以正确处理他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公司里面并不受欢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胸怀不够远大,对世界文化知之甚少,没有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缺少在工作岗位上长远发展的基本能力。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文教育工作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研究出相应的策略。院校可以尝试借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全面提升五年制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二、传统文化对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师手里攥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攥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一个人能否成长为对社会有用、对自己有用的人才,与他在学校接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技能综合性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高职院校应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在开展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文修养教育改革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学生不配合、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如何加快转变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不利局面、推进全体学生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一直是广大教育的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经过不断的教研改革与实践,我们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全面提升高职学生人文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教育人、塑造人,培养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教育人们要讲气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教育人们要坚忍不拔、厚积薄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人们要兼济天下。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现代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对于现今的五年制高职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一定是全面发展的人,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三、借助传统文化提升五年制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一)深化课程改革,让传统文化走进教材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将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组织學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除各专业课程的安排之外,高职院校要多开设《论语》《孟子》《庄子》《大学》《中庸》等国学修养类课程,《中外礼仪》《唐宋诗词欣赏与运用》等课程,结合越文化开设《越地诗词欣赏》,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在教材修订中,应当着重强调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利用好每个学校的人文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讲座,讲传统文化、讲地方风俗、讲地方名人文化,以多种形式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当然,课程内容的选择从简,以适应五年制高职生的学习心态。

正如苏轼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读书太少,或者说他们不是不读书,但都没有读到点子上,课余时间阅读的书籍都是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传统文化典籍涉及较少。高职院校倡导经典阅读,每学期规定阅读字数不少于100万字。举办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汉语口语比赛,通过传统经典阅读,传播文化精髓,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文化氛围,让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哲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具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开展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标语、建筑物等手段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养成教育。学习实训生活楼走廊、校园文化长廊、图书馆、食堂都可以布置一些与中华传统美德有关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名人警句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根据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需求和五年制高职生实际情况,开辟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宣传墙,带领学生感受国学之美。

社團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各院校拥有篮球、网球、DIY、电影等社团,这些社团活动并不是对学生不好,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帮助学生成立书法、绘画、辩论、歌唱、戏剧等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社团活动,使他们了解民族审美,在社团文化中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学生对课堂上一板一眼的传统文化教育感到疲倦,借助社团文化,既可以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学生对人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教育水平。

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于个人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将宣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工作,形成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环境。

(三)实践社会活动,注重素养养成过程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在开展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将行动落到实处,将学生内在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具体的自觉行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当将实践环节纳入工作体系,规定相应的学分、学时,要求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自己的社会活动中提升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每学年除在校接受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之外,高职院校还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安排两周实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历史文化古迹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生动记载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发挥历史文化古迹的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在观摩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人文素养。在重大节庆日,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探访文化古迹,带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参观长征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红色基地,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磅礴气概,让他们了解革命先烈不畏苦难、历经艰辛才取得来之不易的胜利,教育学生要珍惜当下,好好学习。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策略地安排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也应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除参观地方文化教育基地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时令节日、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内容,利用春游、秋游、清明扫墓、志愿活动等契机,分别组织学生开展学画春节年画、做传统小吃、了解十二生肖、欣赏皮影戏等活动。

学校是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但绝对不是唯一阵地。开展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推动学校教育主阵地与社会教育基地的衔接互动,加强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五年制高职学生应在具有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是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在当今开放、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高职院校要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湘平.人文素质与人的发展,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111-123.

[2]王友华.论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专业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3]王友华.方言电视节目文化功能提升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4).

猜你喜欢
五年制高职生人文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提升五年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