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教育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建设探析

2016-05-30 10:48吴凡张猛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6年9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时代传统

吴凡 张猛

[摘 要] 目前,互联网中出现了一个热词“新媒体”,它的介入为民办高校建設增添了新的元素,这一元素不仅受用于当代大学生,还使传统文化教育生动赋有活力。民办高校由于其资源的局限性,在众多重点院校中优势不足,而新媒体的到来,似乎是一场及时雨,它冲刷了我国民办高校的陈迹,为传统文化教育在民办高校中的建设迎来了新的生机。

[关 键 词] 新媒体;传统文化教育;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7-0016-02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而如何利用新媒体普及传统文化是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深入改造民办高校中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中的“新”字即表明其表达形式或者受用群体都是离开了传统的网络交流方式,它既可以理解为新平台的资源共享,也可以理解为利用这个新媒介我们都拥有了公平发声的权利。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与之相匹配的物件手机必然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分享新鲜事,即时接受新消息,它再也不仅仅是以新闻的形式让我们得知周边及整个世界的变化。所有的人物情感,所有的心得感悟,所有的所见所闻,都从我们的指尖流淌,直至流淌到內心深处。它可以是图片、视频、文字等各种形式的传送,所以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还在于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你想表达的内容的真实性。这也是每个时代都呼吁的真实感。它能在短期中普及,说明它存在的价值一点点被众人所认可,被这个高速运转着的生活圈所接受。

二、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教育在民办高校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不仅只受限于文化层次,更为重要的是看个人道德品质素养能否合格,虽然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但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考核却从未停止过。我们总说教学相辅,教的是学习品质,学的是学习能力。这样说来,大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什么是大学生活?大学生活是我们积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树立人生指向标的阶段,如果全力以赴趟过这条人流,它将对你的未来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怎样度过大学生活?大学不能作为四年享受生活的温床,在这里你可以全面发展,也可以单方面施展自己的才能,“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你的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最后,大学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留下的是无形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我们的精神素养,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阅历。

(二)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教育是丰富民办高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的出现足以壮大我们的知识文库,而新媒体这一媒介的出现则使获得新知识的渠道更加平易化,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作用于实践不过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规矩。当我们生硬地去读《论语》,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子是十分看重“信”和“恭”的,不符合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是不“信”的态度,不符合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是不恭的态度。如此便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道德经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若用平常心看待贤能的人,则避免了尔虞我斗;若不贪图财物,则减少了偷盗窃贼;若无邪情私欲,则增添了太平祥和。而现如今诵读经典却成为束缚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所以,我们应从学生角度推广传统文化,利用微信平台、微博、校园官网等渠道,利用学生休闲娱乐的时间,利用其目的性与选择对象的主动性对广大群体进行互动性的表达,同时也满足了娱乐与信息的需要。

(三)民办高校推陈致新的传统文化与时代同行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在历史的大浪中涛洗过的必将留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活跃着的思维伴着传统文化沉淀后的精髓,充实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古为今用,我们用的是生存技能;借古讽今,我们讽刺的是道德沦丧。继承下来的文化开始悄然无息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它可能被理解为“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人际交往中,还有可能是大学生活中因勤奋刻苦而获得的某些成就。传统文化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穿梭于每一个人类走过的地方,遍及在每一个你看不到的角落。

民办高校在新媒体的引领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整合并赋予个性创造,为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要想凭借此次发展契机,就要得让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在时代大潮的博击中,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让传统文化适应民办高校大学生,使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又放眼于世界,在全球化竞争的大舞台上,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民办高校将新媒体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但能增强学生的爱国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也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民办高校建设走向更高平台的重要渠道

1.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的推广中,可以以校园短剧、身边小事件大领悟之类的形式,让我们戴着放大镜走在大学校园中,我们还可以留心采集素材,这都可以构成铺垫传统文化的基调,而后放在整个大背景中探讨。在我国的各种重大纪念日,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纪念馆,组织观看红色电影之类。实时报道新闻,营造出了民办高校新的校园氛围。

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着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民办高校在未来建设中,要把创新作为核心内容。创新不是另辟蹊径,而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传统文化教育更深入人心。

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建设,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是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中开始生根发芽,让大学生拾起碎片化的时间,捕捉到传统文化的倩影。其次,新媒体的个性化与社群化使民办高校建设不再是依山傍水,倚靠着公办高校无法凸显出更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民办高校应自觉承担起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实干型大学生。

三、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教育在民办高校建设中的建设

(一)民办高校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素材来源广泛

传统文化教育来源于生活,人类一切产物都来源于生活。新媒体时代中,我们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我们使用互联网消费的是无形的财富,收益则是文化和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我们又同时作为生产者,利用其交互性和共享性把传统文化的枝芽深入课堂教学,“传统文化”不再是生硬的名词,而是以礼仪、民俗、四书五经等一系列不胜枚举的古文化串联起来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教学素材仅仅使用教科书和文献不再能够满足我们对一切新鲜事物的认知。是新媒体这条线将天南海北的人聚集在这里,我们对比风俗习惯可以得知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我们对比衣、食、住、行可以得知傳统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对比民间艺术可以得知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二)民办高校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形式得以创新

当前,公立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譬如湖南大学建立的岳麓书院是延续了近千年的文化学堂,学院秉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教育理念,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湖南大学组织学生走进书院,感受五千年历史为我们留下的厚重的财富,感受书院的文化功底。回过头来,我们仍能看到民办高校也正走向欣欣向荣的明天,从以前的困窘中逐渐脱离出来,开始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打下坚实基础,把握新媒体的现代化优势,向学生扩散更多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核心内容。

课堂中展开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校园里展开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中举办各项参观纪念场地或充实生活的公益活动。中华文化实践起来是件特别容易的事,它可能是诵读经典,也可能是在生活中总结经验,而后用一篇文章抒发所想所感。传统文化可以用多元化的方式表达,而我们的民办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中,开放地吸收与引荐,会让民办教育在高校竞争中更具有挑战力与核心改造方案。

(三)民办高校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校园活动影响力增强

我国领导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偉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时代的磨炼与包容中传统文化仍旧发出耀眼光芒,让高校大学生在实践中也是畅快自如。例如以长征精神、红色记忆、与信仰对话、重走长征路为四大主题,响应国家的倡议,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让在校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结合,努力拼搏,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凝聚同学间的合作意识,为民办高校建设奠定良好的校园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冰.浅谈新媒体在高校中的作用[J].长春教和育学院学报,2015,31(12):126.

[2]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45.

[3]老子.道德经[M].北京:蓝天出版社,1984:89.

[4]高英,侯良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44.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时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