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图式表征认知模式下的语法核心时空定位功能研究

2016-05-30 23:49田延明王淑杰
北方论丛 2016年6期

田延明 王淑杰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存在图式表征现象,图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从无数的实例中抽象出来的结果。一种语言图式涵盖大量的实例,呈现出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发展的“连续统”。语法的概念核心是由名词范畴与动词范畴构成。这两个范畴与现实世界的事体及其关系对应。对事体及其关系的有效定位是人类能够实现有效交际目标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图式表征;语法核心;时空定位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6-0081-04

人类生存的世界纷繁复杂。为了生存人类总是调整自己在不同空间中的位置以适应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以及虚拟空间环境。沈家煊认为,在四个空间中存在无数的事体,这些事体无论是有界的物体还是无界的物质,是具体可感知的事物还是抽象难以捉摸的现象,都呈现出离散和连续的属性[1](p369)。事体要在空间中定位才能得到识别。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指出,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交际的需要,以自己与不同空间环境中的要素的互动,对自己周围的空间进行范畴化,形成具有呈现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组成的范畴网络[2](p166),通过对世界的切分形成相关事体和现象的概念,为了解这些概念范畴的意义铺设桥梁。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指出,语言符号的意义不是恒定不变的,意义是随着多维空间的变化不断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来进行更新和延展[3](p85)。事体关系要通过时间才能锚定其存在的范围,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通过语言来反映现实世界的目标,尽管这个目标难以理想化地实现。事体及其相互关系构成语言的语法核心。本文旨在与通过事体及事体关系的定位过程识解现实、认知及语言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事体分类与名词范畴的离散—连续图式表征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为表征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和虚拟空间服务的。在物理空间中存在大量的事体。事体包含有界的物体和无界的物质。事体在语言中用名词来表征,物体用可数名词来表征,物质用不可数名词来表征。物体和物质之间的界限呈现出模糊性。物体可以渐变为物质,物质也可以渐变为物体。人类总是依据自身交际的需要和生活的关联来调整对事体的概念化视角。尤其是对心理空间、虚拟空间中的抽象现象的认知,更是体现离散—连续图式表征的特点。事体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其概念上的独立性、自治性和稳定性。语言中表征事体的名词也具有事体本身的属性即语义独立性、稳定性强,充实度高。因此,我们称之为实词。在语言系统中,名词范畴总是呈现出类型—实例表征的“连续统”。类型是抽象的类,实例指的是某一类中的具体成员。例如,“老虎”是一类动物,它有别于其他动物。但如果说“一只东北虎”则是表达这一类中某一个具体成员,不定的具体成员构成一个抽象的类。这也体现出名词的图式表征的抽象的级阶。

(一)事体分类与名词分类

在人类与现实世界互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民族生存的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差异,形成不同切分和量化世界的方式。在西方语言中主要以边界性、内构性和叠加性为标准,划分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和现象(兰盖克,1987)。这三个标准分别从外部、内在和数量的角度区分有界的物体和无界的物质。主要表现为物体是有界的、内构是异质的、数量上是可叠加的,而物质是无界的、内构是同质的、同时具有不可复制性。

(二)事体的离散—连续表达方式:物体与物质表征形式的动态转化

我们对物理世界中的事体和现象范畴化为有界的物体和无界的物质。然而,我们并不总是严格地遵循以上三个标准切分世界。有时,我们视有界的物体为无界的物质,或无界的物质为有界的物体。如何表征取决于交际者意欲突显事物的何种属性。物体和物质的概念区分要比其本身的一些特点还要灵活复杂。有时为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我们把有界的物体看作无界的物质。

(1) 我们中午吃了火鸡。(火鸡指火鸡肉,视有界物体为无界物质。)

(2) 他们今年读了几页鲁迅。(鲁迅指鲁迅的作品,是有界的人为无界的作品阅读量。)

(3) 玛丽很享受小汽车。(因为小汽车为其带来的舒适感。)

(4) 马路上到处都是猫。(以有界的动物指猫血肉模糊的尸体。)

视无界的物质为有界的物体的表征方式,在语言中也大量存在,此时主要突显事物的无界性。英语中就存在把无界的物质看作有界的物体的现象。这是语言经济性的一种体现。英语中的物质名词通常是以“部分表征”形式呈现的,其图式表征方式主要体现为这样的结构“一个可数名词表达形式+容器或测量单位+名词”,很多情况下,我们直接把测量单位省去,直接以可数名词的形式来表征,例如,两个啤酒、四个巧克力、五个博若莱(法国葡萄酒)。

二、识别事体属性与名词修饰语锚定功能

(一)事物存现宏观背景的锚定:指称语

在交际中,如果言者认为听者无法提取其意指的某一范畴中的实例,言者将采用不定指称的方式来实现;如果听者被臆测为可以提取言者所描述事物中的实例,他将采用定指的表征方式;如果言者意欲对整个范畴的状况加以表征,此时他将实施类指的指称方式。无论是哪种指称方式,交际者都是在努力为实现双方心智空间的最大映射而努力。交际者心智中叠加的空间越大,彼此对信息的提取就会越充分,交际的效果就会更佳。如果言者将交际的焦点锚定在某一类事物中的个体成员上,此时将使用个体指称方式。个体指称方式又可以分为不定指称和确定指称。前者主要是为了从某一个集合中提取一个不具体的要素或成员。此种指称方式主要是为了侧显范畴中的任何一个不定成员,对某一属性或状况的适切性。例如:

(5) 一匹马是有用的动物。(意指:“马”范畴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具有此特征,在英语中用不定冠词来表征。)

确定指称主要是应用于交际双方都可以提取出来的信息。此类表达法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言语交际情景、当下交际语篇,以及交际双方共享的社会文化框架知识。这三个条件可以确保言者推定听者可以提取一个实例信息,因此,是确定指称。出现在言语交际情景中的实例可以通过指示语指称来实现。例如:

(6) 这块手表。(意指:近距离指称代词。)

作为进展中的语篇中一部分所提及的一个实例可以通过语篇指示来指称,在前文语篇中导入的指称物可以通过回指来实现。通过专有名词来表征的独指是某个已知社会框架独一无二的实例,这个唯一的事物通常被推定为一个言语社区的人所共知的。

类指称是一个整体类别的指称方式。类指通常通过转喻的方式和不同的成员数量来表征。

(7) 那种马是有用的动物。(意指:与其他类动物相比较。英语用定冠词来表征,这是确定类指。)

(8) 大多数马都是有用的动物。(意指:“马“范畴中的成员的大多数都具有该性质,但这种指称方式并没有覆盖所有的成员。)

综上所述,以口头和书面媒介交际过程中,人类往往根据交际的实际需要,以及交际双方所掌握的交际信息的叠加程度,选定相对应的指称语来锚定交际中的事体。指称语为人类锚定交际对象创设从个体指称到类指、从不定指称到确定指称来锚定事物的“连续统”。

(二)事物微观背景的锚定:量化语

对交际中的对象的锚定只有宏观指称表达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体,无论是可数的离散的物体,还是不可数的连续的物质都有量的特征。量是事物存在的核心本质之一,只要有事物就必然有量的属性与其共现。对事物的量化呈现出由数词实现的精确量化和由集合量化语,以及级阶量化语表征的模糊量化方式。例如:

(9) 这所小学今年招生238名学生。(精确量化一般通过基数词和序数词来实现。)

(10) 每个/任何一个/大多数/所有教师都是负责人的。(“教师”前的修饰语都是集合量化语,它们覆盖一个集合中的不同数量表征层次。)

(11) 大量的/许多/一些/一点/几乎没有人(雨)。(可数名词“人”和不可数名词“雨”前面的修饰语都是级阶量化语,通过参照在一个言语社区人们心智中规约化的隐性参照模量化周围的物体和物质,该隐性参照模具有文化特有属性,这个参照模的参数会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三)质化语:事物属性调节语

大千世界中纷繁复杂的事物除了具有量的特征,还要呈现不同的属性。这些属性依附于事物而存在。属性包括形状、大小、颜色、气味、材质、出处、功能等,都是呈现不同程度本质差别的,它们有的相比较而言更客观,有的更主观。美丑、善恶、优劣则是主观属性。在把这些主客观属性附加给事物时,越本质越客观的属性越靠近名词中心语;反之,距离中心语越远。在英语中,通常把相对稳定的、恒定的属性前置于中心语而把临时性的、不稳定的属性置于名词中心语之后。汉语则倾向于所有修饰语都置于中心语之前。有时为了满足突显事物某个属性的需要,或者不同人聚焦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结果造成有时比较主观的属性距离修饰中心语近的表征情况,从而打破语言象似性的基本原则,最终达到强调和突显的目的。例如:

(12)那位可爱的、胖胖的、新的美国女友。

(13)那位胖胖的、新的、美国的、可爱的女友。(最主观的属性“可爱的”紧靠中心语,突显该主观属性。)

三、实现事体关系动词范畴的离散连续图式表征

(一)“体范畴”表征的最大视觉框架与受限视觉框架

当说话人以最大视觉框架审视一个情景时,会采用非进行体形式(过去式或完成式)。此时说话人身处情景之外,能够以宏观的视角来锚定事件(动作)的边界。实质上讲,就是以一种有界的、离散的方式来观察一个情景。例如:

(14)玛丽冲了杯咖啡。(这类情景都是有界的事件。也就是我们能看到事件的终结点,英语中用完成体、过去时来表征。)

与此相对照,当说话人身处情景之中,要么言者亲自参与事件,要么他能够亲眼目睹事件的发生过程。此时言者选择的是受限的视觉框架。采用受限视觉框架来审视一个情景,这个情景多半表征的是一种“状态”。例如:

(15)我们热爱祖国。(“热爱”表征的是无限延展的状态,我们难以确定这个“状态”的起终点。它是无界的或是持久的状态。英语中用一般现在时来表征。)

如果采用一个受限的视觉框架来审视一个事件,此时聚焦于事件的进展,因而也就看不见其边界。例如:

(16) 玛丽正在冲咖啡。(此时关注的是事件的中间环节或进程,因而看不见事件的两个端点。英语用现在进行体来表征,表征的情景是无界的“事件”。)

当以受限视觉框架来观察一个“状态”,我们看到的是状态的内部,其边界是隐性的。例如:

(17) 小明现在正和父母住在一起。(用现在进行体来表征受限的持续状态具有“暂时状态”特点。意指未来可能有变化。英语用现在进行体来表达。)

采用不同的视觉框架会诱发不同的事件图式。不同事件图式的确立取决于交际者是将其应用于事件,还是状态。锚定事件的类型是西方民族最为关注的语言范畴。对事件情景类型的锚定酷似于事物类型的锚定。事物分为有界的物体和无界的物质。事件关涉变化,是异质的;状态不关涉变化因而是同质的。在采用最大视觉框架来审视一个“事件”时,我们选择的是外视角因而能看到事件的整体即其界限。体范畴可进一步区分为三类:外部审视角度的有界事件;内部观察角度的,具有有限持续性的无界事件以及状态;无限延展的、无界的、持续状态。

(二)具体情境类型及其表征方式

情景的具体类型通过两个标准来加以区分,它们是“持续性”和“界性”。持续性意指一个事件延续的时间长度;界性是指某一事件内在固有的终结点。

1完成类事件与完成中活动

“完成型事件”是有界的、持续的和终结性事件。例如:

(18)史密斯先生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完成中活动:在英语中通过采用进行体表征方式可以将一个最大视觉框架的、有界的完成类事件转化成受限视觉框架的、无界的、完成中活动。此时言者要么参与到事件之中,要么亲眼见证着事件的发生,在语言系统中用现在(过去)进行体形式来表征。例如:

(19)史密斯先生正在为我们准备丰盛的晚餐。

2有界与无界的活动

人类的活动是持续性的、非终结性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既可以是有界的,也可以是无界的。前者意味着者言者采用最大视觉框架,而后者应用的是受限视觉框架。

(20)妈妈抱了小宝贝。(意指该“拥抱”的行为是持续性的,但该行为已终止,言者观察到事件的终点。)

(21)妈妈抱着小宝贝。(该句子意指该“拥抱”行为还在持续之中尚未结束)

3.成就类事件与极点抵达活动

成就类事件是指有界的、瞬时的和终结性的事件,此类事件意味着先前的极点抵达阶段。例如:

(22)汤姆睡着了。(意指事件的有界性、完成性)

通过进行体可将成就类事件转化成极点抵达活动。例如:

(23)汤姆正在入眠。( 采用进行体表征,这是一个受限的视觉框架,主要突显汤姆处在越睡越沉的阶段。这是一个无界的事件。)

4行动和反复活动

行动通常指有界的、瞬间的和非终结性的时间。例如:

(24)老赵咳嗽了。

通过进行体可以将一个有界的行动变成重复性的活动,突显动作的反复叠加性。这种重复性的行为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主观无法掌控的。(25)老赵一直在咳嗽。

5无限持续状态与暂时状态

在对事物或人所处的状态进行表征时,一种是相对稳定的无限延续的状态,此种状态一般来表征人的主观认知。如果采用现在进行体就可以将一个无限持续状态转化成暂时的认知状态。例如:

(26)我想我会成为一个好父亲。(英语用一般现在时来表征词类无限延展认知状态。)

(27)我正在考虑我会成为一个好父亲。(英语用现在进行体来表征人或事物所处的暂时状态。)

6习惯状态与暂时习惯状态情景表征

习惯状态是周期性的、不受时间影响的事件。通过进行体的形式可将一个不受时间影响的习惯状态转化为一个暂时习惯状态,并表征个人的感情色彩。

(28)他在一所大学工作。(英语用一般现在时来表征一个人的习惯状态,该状态不受时间影响。)

(29)他现在在一所大学工作。(在英语中用进行时表征目前人或事物所处的暂时状态,含有今后可能发生改变的蕴含。)

7永恒状态情景表征

永恒状态是不变的、不受时间影响的情景。此种表征形式一般是为了表达客观真理或事实。例如:

(30)两条平行的直线永远不会相交。

(三)标记情景发生时间背景的时态图式表征

在世界语言的语法中,时态是不可或缺的语法范畴。没有时态的概念,语言就无法对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动作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定位。因此,也就无法确定一个情景中的动作是已然的、恒然的,还是未然的。

时间轴上的定点就是言者和听者互动的时刻,交际双方共享的指示背景就是基础空间。基础空间发挥视点的功效。从该视点出发,言者可以定位情景发生的时间。说话的目前时刻为说话时间(即参照点),所描写情景的时间可称为事件时间。事件时间可以与说话时间重合或者在其前或后面发生。

英语时态系统将过去的时间区分为三个范围:现在完成时、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所指的时间范围。现在完成时指的是较早的情景或一个情景较早的阶段,该时态的焦点是现在时间,此时态因此被视为与现在有关联。现在完成时包含结果完成时、推断完成时、近现完成时和持续完成时。例如:

(31)他已经通过了考试。(英语用现在完成时表征结果。)

(32)孩子都咳嗽了。(英语用现在完成时表示推断。)

(33)我刚刚得到消息。(英语用现在完成时表示近现时间。)

(34)他们已经订婚十年了。(英语用现在完成时表示延续。)

英语中的过去时指的是一个先于并排除说话时间的情景。其中有界的过去事件的发生具有序列性,在叙述性语篇中尤其如此。

(35)他打开了门,进了教室。(英语用过去时表征,后一个动作的发生以前一个动作的发生为前提。)

无界的过去事件在英语中典型地发挥着给作为图形的有界事件提供背景的作用。例如:

(36)我正在读书的时候(无界背景),一个强盗突然闯了进来(有界图形)。

过去的情景也可以描述为在现在发生,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生动的再现式表征方式。它包括叙述性现在、历史性现在、科学性现在和概括性现在。过去完成时主要聚焦在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或事件的先后关系。

英语的将来时形式可以区分为两个将来时间范围:现在前瞻形式和将来时态形式。现在前瞻形式主要是通过现在进行时的形式来表示将来,包括有企图的将来和自然临近的将来。将来时态形式包括预测将来(通过助动词加动词原形来实现);理性将来(按照事物的进程自然而然发生的将来的情景)。

综上所述,语言的离散—连续图式表征模式为我们划分词类、定位语法核心的主要范畴提供有效的手段。名词的定位需要指称语、量化语和质化语来实现。动词的定位主要是通过定位事件类型的“体”范畴来完成,“体”范畴发挥锚定视觉观察框架的作用,“时”范畴,定位动作发生的时间参照点。只有精准定位名词和动词范畴才能实现语法核心与概念核心的映射,从而保证交际的成功。

[参 考 文 献]

[1]沈家煊. 有界与无界 [J]. 中国语文,1995(5)

[2]Lakoff, George, 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Wittgenstein, Ludwig,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transl. by G. E. M. Anscobe, 2nd edn, Oxford: Blackwell.

(田延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王淑杰: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陈 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