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莱布尼茨出发

2016-05-30 02:09刘孝廷
北方论丛 2016年6期
关键词:莱布尼茨世界主义建设性

刘孝廷

现在是“主义”盛行的时代。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各种学说和主义广为流行。其中,全球主义是比较有影响的一支,而莱布尼茨由于其世界主义的立场,使他成为全球主义思想的奠基人。

一、全球主义及其问题

自从人们意识到了地球是个球体,有关全球的意识就出现了。但最初人类既没有统御全球的需要,也没有驾驭全球的能力,所以,全球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形态是伴随着所谓的全球化和全球问题才出现的。在各国内部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的时候,市场的全球化又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国际性的问题层出不穷、相互影响。

全球主义在形成之初有一个漫长的发育期。往远说,中国古代的天下主义和基督教的普世主义都可看作是全球主义的前身——世界主义的前驱。其中,在近代的全球主义的成熟过程中,就德国思想界贡献最为突出,18世纪康德的世界公民概念,19世纪黑格尔的世界精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20世纪汉斯·昆(Hans Kung)的全球伦理等,可看作是其哲学探究的主线,而莱布尼茨关于文化和文明间交往探索无疑又是这些思想的共同前驱。

全球主义在当代又有各种各样的变体,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的世界主义(Kosmopolitismus)、西班牙思想家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的和平主义、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全球学等,都可以看作是其不同流派。不过,综合各种称谓,全球主义或许是相对比较适合的叫法,因为全球主义中不仅包含人,也包含物;全球不仅是人的集合,也包括地球作为物理的和生物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才有今天的世界。因此,只有在全球主义的眼里,世界才真正成为一个现实的整体。

当然,现在常说的全球视野是在资本力量推动下形成的,甚至所谓的“全球问题”,如资源、环境等,也都是资本全球化的结果。比如,现在的气候与环境问题,就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发达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负担主要责任,而这个问题以往并没有在全球的意义上去解决,更不用说全球贫困与南北差距等问题了。因此,以往所谓的全球视野本身并不一定很“全球”。特别是这一称谓还经常被人为利用来推行均质化的社会运动,近代欧洲的拿破仑征战、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托词、冷战期间对立大国的各自宣言等,都自我冠以全球的名号,这也让人看到了全球主义的“B面”,从而必须追问“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全球”?

但是,全球主义的内在含义本身也包含着力图克服这一先天不足的倾向。在作为全球主义早期思潮的莱布尼茨世界主义的理想中,就包含着前定和谐、相互协调、彼此欣赏的原则,这在今天依然是不可逾越的。在这个意义上,全球主义虽然是受全球化推动的,但它并不就是全球化的喉舌。这也意味着全球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何况,没有全球主义,世界即使不坏,也肯定不会更好。

二、莱布尼茨的世界主义原则

自近代以来,推动国际事务的主要方式大致可以归为三种:普世主义、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相对而言,前二种大体多少都是排斥多样性的,只有后一种才容忍多样性,因为它是以多样性为前提的。

莱布尼茨的立场总体上属于世界主义。这不是说他没有民族国家情结,没有普世意识,或许这二者他还更突出。但恰恰是他最早思考了世界主义的基本原则并在行动中努力践行之。莱布尼茨处于人类历史从各国家和地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早期,那时的全球冲突还没有后来那么严重,地球作为整体的问题也还没有危机感,所以,他可以站在世界历史的制高点上以一种初始的完整性从容地考虑人类的未来命运与文明。

莱布尼茨不仅研究科学,而且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问题。从莱布尼茨一生的主要工作和社会活动重点来看,他作为外交家和法学家,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关系、政治正义、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文化关系等问题。莱布尼茨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具有整体主义的特性,他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出发,因而具有一种大视野大气度。大整体观、大协调观是莱布尼茨理解各种问题的基础,也由此在认知和价值观上奠定了全球主义立足于全球总体视野来看待事物的根本思路。

近年来国际上主要流行的是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世界主义,其主要针对的是他所说的“世界风险社会”。为了抵御这种全球性的风险,贝克提出了四个原则:(1)克服民族主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抵制霸权主义行经;(2)承认并平等地对待差异;(3)民族国家自律;(4)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世界治理”。这种具体操作规程当然是莱布尼茨不可能考虑到的。但是,莱布尼茨的思想或许更有总体性和深刻性,因他是在思想和逻辑方面探进的。

莱布尼茨的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世界统一原则——文化各方通过合理的分配实现统一。由于统一原则,前定和谐的原则在其思想中就是必然的了,而且成为其他整体原则的基础。

第二,“世界前定和谐—→多样性统一—→最终完满”是文化融合的基本环节。

第三,文化的他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否则世界就失去多样性和丰富性,世界就不成其为世界,所以,应该平等地对待各种文化。在这里,莱布尼茨根本就没有后来出现的那种日耳曼民族种族优势的心理。

第四,各种国际问题需要协商合作治理,为此莱布尼茨在协调不同国家间、不同宗教间出谋划策提供了不少主意,可惜当时都没有被采纳更无法落实。这一方面因为条件不具备;另一方面,是各方都在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很难协调。有些方案是莱布尼茨身后才被部分采纳的,如拿破仑远征埃及。这说明:在人类还处于各民族国家与局域历史为主的时代,世界主义或全球主义就只能带有乌托邦的性质。但是,由这些原则仍然可以看出,许多重要的全球主义原则在莱布尼茨那里,都已经通过世界主义的立场而被提出并得到推行了。

三、全球主义应从莱布尼茨的原则出发

在人类所有智力活动中几乎都有莱布尼茨的传统。目前世界矛盾的一个基本特征仍然是一和多的问题,即一个地球,多种实体(民族、国家和文化),资源和空间有限,如何分配?

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许多原则,比如,多样性原则、妥协原则,这些在莱布尼茨那里都有体现,所以我们应该从他出发。

1.前定和谐为全球主义奠定了一个哲学基础

虽然历史上的哲学家都在为自己的观点保护,但总结近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进程,二元论一直是其理解问题的主导方式。莱布尼茨以单子论为基础,协调了单子和系统的关系,为多元整体论的合理性与发展进行了辩护。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全息论和分形理论的前驱,这也其能够保持多元整体的一个特性。特别是单子论突出了文化实在论的意义。世界的集体共在、同存共感,是人类和谐的基础。如今,后现代主义和全球伦理再次表达了对多元论的认可,也是对莱布尼茨的一种回应。

2.莱布尼茨思想具有建设性

全球化时代的人们应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注意代价和责任的二重性。但全球主义是关于全球问题的顶层设计,必须从莱布尼茨的原则出发,否则难免会诉诸暴力。这就需要人类通过对话学会妥协,这就是建设性。

建设性,是相对于斗争性和破坏性而言的,是把建设作为一种价值和取向的原则。这里,斗争性和破坏性都有使正在进行中的活动终止或导致系统整体瓦解的趋向。建设性则是使正在进行的活动能够适当延续或使系统整体得以保持的特性。所以,相对于斗争性和破坏性等原则的终极性和强纲领特征,建设性具有有限性和柔性。

建设性源于世界和文化的多样性,源于随机和不确定性;建设性源于一个“建—设”的世界的需要,是个新的“增量”。具体涉及全球协调中的实际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处理国际事务的协调和妥协的基本主张。和谐是目的,但真正的和谐都是以妥协为基础实现的。妥协不是软弱无能。相互争斗中的胜败靠的是实力,胜未必真胜,败者未必惨败。当系统整体受到关注的时候,就需要妥协,这是维护整体存在和保持肌体活力的主导形式,也是莱布尼茨最优原理的体现。而妥协需要智慧。相互妥协——不同部分之间、整体和个体之间的妥协,正在成为今日的时髦方法,而这一思想的来源应归于莱布尼茨。

3.启蒙的下篇:塑造一个新文明

新时代“间性”地位的突显,使文明间交往的法则高于各文明内部的规则。由于第一次启蒙突出的是争斗性,因此,新的第二次启蒙需要的就是让与或让度,是妥协。这就是莱布尼茨的建设性准则。需要商谈:对话、宽容、妥协、学习和欣赏。

目前,西方正在全球推广它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导致好像全球化就是西方化。与此同时,东方特别是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和平崛起就是一种建设性的方式,中国自己的传统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建设性思想资源可资利用。而在莱布尼茨的世界文化观念也涌现着建设性的光辉,所以,他才超乎寻常的喜爱和欣赏中国文化。

特别的,莱布尼茨应该成为古往今来学习化生存的典范。在今天人们呼吁要学习的时候,莱布尼茨早已实现了,而且甚至把它推向极端,达到相互欣赏的程度。这是世界多元性发展的必然出路,也是莱布尼茨最有魅力和启发之处。或许只有在莱布尼茨的意义上,文明的冲突才可以减到最弱,世界才能真正变成所有人的家园。就此,费孝通晚年曾写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道出了时代的心声。所以,今天我们研究莱布尼茨,进行历史考证、义理诠释,还莱布尼茨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做好“莱布尼茨”一文的“下篇”,用行动去实践他的理想,完成文明轴心的转换。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德莱布尼茨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莱布尼茨世界主义建设性
莱布尼茨与微积分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媒介化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媒介研究文献综述
莱布尼茨逻辑思想国内研究述评
李斯特国家主义理念思辨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阿皮亚的世界主义思想研究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