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竹枝词缘起

2016-05-30 08:26郜卫博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竹枝竹枝词刘禹锡

郜卫博

摘 要:竹枝词最初是地方的民间歌谣,在唐代文人参与创作之前民间唱“竹枝”的活动十分盛行,后经文人的加工逐渐成为文坛上异军突起的一种诗歌体裁,并最终成为文坛上一朵耀眼的奇葩。

关键词:竹枝歌;文人竹枝词

竹枝词在没有受到文人关注之前,其最初的原始形态是地方的民间歌谣。在唐代文人参与创作之前,唐人的诗歌作品里已经多次出现唱“竹枝”的字眼,可谓“竹枝词”源于民歌的鲜活例证。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其一云:“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顾况的《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有“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的诗句。张籍《送枝江刘明府》也有“向南渐觉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白居易也有“壶浆椒叶器,歌曲竹枝声”、 “幽咽新炉管,凄凉古竹枝”的诗句,这些诗句都从侧面证实了民间唱“竹枝”活动的盛行。

晚清林相棠为冯雨田《佛山竹枝词》所作的序中曾言及文人竹枝词与《诗经》的关系道:

《诗》以三百篇为宗,至唐而称盛。凡言情绘景,各已登峰造极,后人何用蹈其蹊径?惟《竹枝词》一格,描写方言谚语,风土人情,于天趣性灵,兼而有之。洵足别开生面。[1]

文人竹枝词的产生是以《诗经》为源头的诗歌体裁在各方面都已登峰造极情况下的产物,受其影响也是情理中事,但这仅是从竹枝词的源流关系上认为文人竹枝词源于《诗经》开创的诗歌传统。若从其内容而言,竹枝词也深受《诗经》的影响。袁学澜在《姑苏竹枝词七言绝句一百首并序》中曾对竹枝词与《诗经》的关系作过比较,如:

窃闻之,诗有六义,《竹枝词》主于陈风土风物,及山川古迹,则其义近于风赋。起兴于昆虫草木,托言于儿女闺房,以取况君臣朋友之际。则其义近于比兴,阐扬忠孝节义之行,表彰隐逸循吏之事,以为世劝。则可与雅颂同风焉。[2]

袁学澜将竹枝词的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与《诗经》的六义相比附,认为竹枝词不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有寄寓箴讽、以为世劝的社会功能,从而使这种体裁拥有了深刻的社会内涵。

竹枝词从当地的民歌一跃成为文人学者喜爱的文学体裁样式,并吸引了大量文人参与创作,功劳当首推刘禹锡,周作人在谈及竹枝词的历史时曾言:

说起竹枝的历史,大家都追踪到刘禹锡那里去,其实这当然古已有之,关于人的汉有刘子政的《烈女传赞》,关于物的晋有郭景纯的《山海经图赞》,不过以七言绝句的体裁,而名为竹枝者,以刘禹锡最早,这也是事实。[3]

周作人把刘禹锡看作文人竹枝词的鼻祖似乎不妥,因为据现有文献记载,在他之前有顾况的竹枝曲作品。但顾况作品是对当地民间竹枝民歌的仿作,并未在当时及以后的诗坛引起文人的广泛注意,而成功创作出文人竹枝词作品典范的当首推刘禹锡,并对后世竹枝词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刘禹锡创作竹枝词的经过在其《竹枝词九首》序言中可以看出端倪。如: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宁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4]

刘禹锡在竹枝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后人视为开创文人竹枝词的先河,他的序言对于进一步理解文人竹枝词的来源和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刘禹锡是在贬谪期间接触到这种地方歌谣的,所以,刘的序言向我们传达了有关竹枝词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竹枝在当地已是十分普遍的民歌,在节日里民众争相传唱,成为民间娱乐的主要形式;二、刘禹锡从音乐的角度来判断,竹枝词既有《诗经》的影子,也和吴声非常相似,这足以说明竹枝词在形成的过程中与传统诗歌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三、刘禹锡作竹枝词是仿照屈原在沅湘做《九歌》的历史事实,因不满于当地歌谣词句的粗俗鄙陋,希望通过自己的润色,使之更加适合于传唱。故《旧唐书·刘禹锡传》云:“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襄俗好巫,每淫祀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5]当然这一特点也决定了竹枝词的内容是经过文人加工的民间歌谣,使其逐渐脱离民歌的粗俗俚鄙而向精致典雅的趋势发展,所反映的仍然是当地民间的风土人情。虽然后世文人竹枝词的发展逐渐突破了这一范围,但用其反映地方的风土民情仍是竹枝词内容的主流。

经过刘禹锡加工过的竹枝词,逐渐从民间歌谣走向主流文坛,并因其体裁本身鲜明的特色很快受到其它文人的注意,越来越多的文人也逐渐开始喜欢上这种风格清新明快、内容朴实的文学体裁,正式拉开了竹枝词发展历史的帷幕。自此以后,成为在文坛异军突起的文学式样,并历经宋、元、明、清各朝,日益发展壮大,逐渐由小溪汇成江海,最终成为文坛上一朵耀眼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冯雨田:《佛山竹枝词》,见王利器等辑:《历代竹枝词》(庚编),第3608页。

[2]袁学澜:《姑苏竹枝词》,见《适园丛稿》(卷四),同治四年刻本,第1—2页。

[3]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4]劉禹锡著,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上册),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317页。

[5]刘昫著:《旧唐书》(第十三册)卷一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10页。

猜你喜欢
竹枝竹枝词刘禹锡
赏牡丹
书法《竹枝词》
高节临风(竹)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运动会开幕啦
《刘禹锡 陋室铭》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