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民俗旅游开发

2016-05-30 20:55马艳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云南

摘 要: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彩云之南”,52个民族的历史积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使得云南这颗高原明珠散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令人神往。云南风格各异、类型多样和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待着我们开发。民俗旅游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平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生活的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云南;民俗旅游;开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旅游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古老的中国打开大门,热情欢迎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到中国走走看看,而旅游者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旅游。

一、民俗与民俗旅游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為主要目的旅行活动。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彩云之南”——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云南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二、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相对优势

(一)彩云之南

据李京《云南通志》记载:“元狩(汉代)间,彩云见南中,云南名始此。”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6740米,最抵海拔76.4米,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大文化板块交汇处的特殊区位,造就了云南民族成份复杂、文化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空间分布格局。

云南省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截至2010年,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274科,2076属,1.7万种。主要特色物种:望天树、跳舞草、丽江云杉、橡胶树、油棕、三七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特色物种有:滇金丝猴、绿孔雀、小熊猫、蟒、黑颈鹤等。全国162种自然矿产中云南就有148种,其中铜矿、锡矿等有色金属矿产产量居全国前列。

(二)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构成

云南还有“民族王国”之称,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云南民俗风情旅游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激发了旅游者极大的兴趣,具有较高的旅游审美价值。概括起来,云南的民俗风情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云南建筑民俗

云南不同民族的居住习俗各具特色,如傣族的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傈僳族的“千脚落地”、摩梭人的“木楞房”,等等。云南不同民族的特色建筑给云南的旅游增添了一大亮点,成为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给旅游者带来了视觉盛宴。

2.云南饮食民俗

云南的各民族饮食取材千奇百怪,烹饪方法各式各样,在旅游中,特别能调动旅游者参与品尝和享受美食的积极性,也可以成为云南民俗风情旅游的一大热点。

3.云南服饰民俗

服饰不仅是人的“第二肌肤”,而且是各少数民族相互区别的外部特征,各民族文化的表征,这在民族风情游的审美对象中,也是十分突出的。苗族的银饰、傣族的筒裙、瑶族的花裤、藏族的哈达、白族的头饰等等,都为自然景观锦上添花,制定了特定的审美氛围,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4.云南婚恋民俗

云南各民族千奇百怪的婚恋方式吸引了旅游者的好奇心,譬如摩梭人的“走婚”、瑶族的“咬手示爱”、白族的“掐新娘”、傣族的“串姑娘”和“丢包”等。

5.云南歌舞娱乐民俗

云南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歌舞、戏曲、曲调、体育娱乐项目,“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是对云南各民族能歌善舞的生动描述。如,彝族的“打跳”、“丝弦舞”、傈僳族的“摆时”、白族的小调和戏曲、纳西族的“洞经音乐”等,这些都能让游客感受到独具少数民族风味的民俗娱乐项目。

6.云南节庆民俗

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各种节日经过旅游产品开发后,更产生喜庆认同的功效。如,佤族的“司岗里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哈尼族的“十月年”、壮族的“三月歌会”等,都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7.云南宗教信仰民俗

云南是一个多元宗教信仰集聚地,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和各少数民族本土宗教和谐并存,各种宗教建筑、宗教信仰成为旅游者求知的对象。

8.云南礼仪禁忌民俗

云南各民族都有一套独特的礼貌礼仪规范和禁忌,在礼仪过程中,均呈现出独特的社会美、精神美。如,白族的“三道茶”、哈尼族的“焖锅酒”、傣族的敬老习俗、藏族的献哈达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民俗礼仪,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而许多民俗场面本身就是一副美好的民俗风情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9.云南工艺美术民俗

云南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得旅游者的喜爱,譬如,白族的银器和扎染、阿昌族的户撒刀、傣族的织锦等等。

三、云南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大理—丽江热门旅游区外,其他州市的旅游设施较差。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程度低,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政府监管不到位,旅游管理差

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相当的部分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三)保护意识薄弱

各地开发民俗旅游过程中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如对一些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不注意保护,导致一些古代民族民居建筑、少数民族语言的消失。

(四)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云南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缺乏战略性旅游策划经营人才,特别是旅游营销行家,使云南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五)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不稳定,民俗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因为缺乏资金,很多旅游项目搁浅,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市场需求相适应。

四、云南民俗旅游的开发建议

加强政府重视度,并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和扶持。如政府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以满足旅游发展,各级政府机构建立完备的旅游资源开发体系。

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上,应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循序渐进的立体开发网络。第一、集中开发,建立民俗旅游点;第二,联合开发,开辟民俗旅游线;第三,系列开发,建立民俗旅游区。

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农家乐”旅游,对于腻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来说,通过到少数民族“农家乐”旅游,可以来调节一下精神生活。田园式的氛围把劳动、生活、科技、文化、知識融为一炉的最好的实践与体验,不仅极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

云南民俗旅游开发不应作秀。民俗文化不仅仅是用来出售的,它是民众的有序的有文化传统的生活规则。从本质上讲,民俗不是做秀给人看,而是个体自我对生活传统的热爱和对群体生活的参与,体现的是人与社群的和谐关系。安居乐俗是和谐生活的前提,我们的民俗文化建设要以社区群体为中心,而不能一味的用于赚钱,这样,云南的民俗旅游才能发张壮大。

积极向当地居民宣传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开发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中,使得当地居民的目标与当地发展民俗风情旅游的目标一致,并在开发过程中不断采纳当地居民的意见,使开发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当地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了以后,才可以使当地居民拥有保护当地民俗文化的自觉意识,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对旅游者的不当行为进行指正,更好地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只有政府和民众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民俗旅游的保护与开发,云南的民俗旅游才能更好地开花结果。

总的来说,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经过一定的调查分析以及可行性研究,科学合理的开发,并且制定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让旅游资源的开发呈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共赢的局面。民俗旅游正随着旅游业的繁荣而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因而合理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少数民族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云南,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因而,面对世界旅游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进一步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对云南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只要开发得当,定会使云南旅游业再创新高,让这个美丽的地方,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不一样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梁福兴,吴忠军.民俗旅游学概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2] 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M].民族出版社,2006.

[3] 毛公宁,刘万庆等.少数民族风俗与禁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 阎蓓.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M].社会科学论坛,2006.

[5] 雷鸣.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J].现代企业,2010(10).

[6] 欧阳国斌.云南优势资源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

[7] 喻学才.中国旅游文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8] 李艳,颜绍梅.云南民俗风情旅游[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9] 吴宝璋等.云南导游基础知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 杨学政.云南少数民族礼仪手册[M].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马艳,普洱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开发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