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中学

2016-05-30 12:44李亚红李雁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应用

李亚红 李雁

摘 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者个体因素与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是同时起作用的。我们在研究、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也应该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研究其心理、思维结构的特征,制定出适宜的教学方法。本文将以最大限度地平衡了意义与形式的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teaching approach)为例,分析其优点与缺点,阐述语言形式与功能的联系,探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言的功能与意义;任务型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028-02

一、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形式与功能问题

(一)学习者个体因素分析

在认知方面有学者研究指出,影响因素中智力占20%,动机占33%,语言学能的影响占33%,其余因素14%。语言学能侧重考察四种能力语音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和归纳能力。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对于学习者来说,也是其学习方式,随着不同的个体千差万别。其讨论范围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审慎型与冲动型”、与“歧义容忍度”三个方面。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场独立性的学习者由于分析能力强,能从一定的语境中把语言项目分离出来,长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形式。”场依存性的学习者倾向于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审慎型与冲动型”是从学习者的性格角度出发研究认知方式的。一般“审慎型的人在学习中善于周密地思考,全面分析,反复权衡以后才做决定或反应。冲动型的人在学习中反应快捷,不假思索,在没有现成答案的情况下宁愿用猜测的办法。”“歧义容忍度”是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与容忍程度。

(二)教学流派分析

不同流派依据不同的心理学与语言学基础。重语言结构规则的经验派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美国解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听说法强调“刺激—反应—强化”与“机械性的句型练习”;重语言功能意义的功能派交际法的语言学基础是社会语言学,认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结构规则,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使用语言。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三)问题浅谈

第二语言学习是学与教的结合。我们仅仅根据课型选择相应的教学法,不一定就适用于拥有不同学习习惯的学习者。比如在综合课中,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提倡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认知法教学,对于善于有意识地从课堂教学中学习语言形式的“场独立性”学习者是有益的,但对于“场依存性”学生,他们缺乏主动归纳总结语言形式的兴趣,难以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交际法不苛求语言形式,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对于歧义容忍度高或者冲动型的学习者是比较适宜的,对于歧义容忍度低或审慎型的学习者,可能难以在课堂大胆、灵活地进行交际。由于学习者的类型形形色色,我们难以用一种教学法完美权衡,正确的做法是在一堂课中抛开教学法的禁锢,将形式与功能结合。

二、任务型教学法中语言功能与形式的平衡

(一)“任务”

1.定义及特点。第二语言语言学习过程中“任务”即在教师的宏观控制下,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的过程。“任务的特点: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比如,根据听天气预报的信息,决定怎样安排野炊。任务还具有开放性,任务的履行并非有固定的模式、方法,包括应用的语言是可选择的。最后任务具有交际性和互动性,学生在于同学、教师的多边交流中学习。”任务型教学法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完成任务,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2.构成要素。①目标;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如在“案件侦破”任务中,非教学目的是不断增加线索进行讨论推理,直到最后找出罪犯。但设计任务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增强语言意识。②内容;即“做什么”。③程序;指学习者在完成某一任务时所涉及的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④输入材料;指履行任务过程中使用或依据的辅助材料。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交通地图等。⑤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教师既可以是任务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设计任务时,设计者也可以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角色定位,促使任务有效地进行。⑥情景;任务所产生或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

3.类型。任务型教学法的提出者Prabhu识别了三种类型的任务:信息差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观点差任务(opinion-gap tasks)、推理差任务(reasoning-gap tasks)。所谓信息差任务即参与者各拥有信息的一部分,双方需要通过双向交际获得完整信息。“比如填写工作日程表的任务,学生需要各种询问交流才能完成。”观点差任务即学生针对特定的话题或情景表达个人见解并了解他人的态度,在不知道他人态度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意义协商才能相互了解。推理差任务即学习者利用已知的有限信息进行推理。“比如,从提供的地图(给定信息)上找出到某一特定地点的最佳路线。”通过种种任务,学习者在与他人的沟通、自我的思考中,学会获取信息、表达思想。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原则

1.真实性。尽量使语言材料接近生活,学生在学习后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帮助他们获得信息、表达思想情感。

2.形式/功能。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语言形式和功能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3.连贯性。任务型教学并非指一堂课中穿插了一两个活动,也并不指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上毫无关联地堆积。任务型教学是指一组或一系列的任务履行来达到教学目标。其任务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目标和指向的,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和发展。

4.可操作性。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必要时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模式。

5.实用性。任务设计不能仅注重形式而不考虑其最终效果,在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而设计任务。要尽可能为学生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6.趣味性。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即通过实用的课堂交际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机械、反复的任务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而任务形式需多样化。

(三)主要教学环节

Willis(1996)提出了一个实施框架,旨在为语言学习创造实质性的环境,以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该框架分为任务前、任务环和任务后。

1.任务前。这是对话题、任务的介绍阶段,本阶段教师引入话题(实物、情景、对话等引入)、激活语言(讲授词汇短语)、语言准备活动(将词汇扩大到句子)、规划任务实施(布置分配任务角色)。

2.任务环。任务实施阶段,学生需要自己制定计划:课文学习。在此,“课文不再是语法和生词的载体,而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参考模式,学生主要以意义来选择语言形式。”教师只需在学生需要时,对必要的语言形式进行讲解。制定完计划后学生完成任务,最后准备报告任务结果。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体现语言的交际作用。

3.任务后。此阶段学习语言的形式。教师通过对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分析,总结归纳他们自己已经注意到的语言形式并加以适当操练。需要说的是,这里的“操练”是一种任务重复,与传统的机械操练不同,这里的操练是换相似的任务形式,让学生对已掌握的语言点进行强化。“斯科特.索恩伯里的《How to teach speaking》中列举了五种让学习者有动力重复一种任务的方法。其中一个叫‘洋葱:在教室摆两圈椅子,外圈的同学向内圈的同学诉说自己的问题,内圈的同学给出建议;然后两拨人交换位置并转动洋葱圈,让他们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从以上教学环节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实现了形式与意义的最大协调,在学生主动探索、运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形式的归纳、讲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的同时,很有必要因时制宜,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其他教学法,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

三、教学示例

(一)口语教学(英语口语课)

主要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辅助教学法:直接法、情景法。

1.教师先告诉大家今天的教学主题:Location。然后列出并解释一些关键词:intersection、go straight across/to/through、be next to、land mark、directly opposite、on the corner of、fork road等等。老师发给同学们一张地图,两个同学一组,一位同学确定一个地点之后让另一个同学根据地图提出几种到达方案,并决定最近的路线。

2.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词汇短语、表达形式,根据同伴的需求看地图选择最高效率的路线。在最后与自己的同伴确定一个对话,准备在全班同学和老师前表演。

3.在学生表演完后,老师进行积极地肯定,再归纳总结语言点、适当纠正语言形式。在所有同学汇报完后,老师再邀请同学和自己表演一个对话:邀请自己去做某事,并在指定地点的同时告诉老师具体的路线,需注意运用到已学语言点,这是对语言项目进行强化。

(二)综合课教学

1.热身:相互问候;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井底之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朗读课文:

一只青蛙住在井里,它很高兴。

有一天,一只小鸟飞过来。

“你好,青蛙。”

“你好,小鸟。”

“你见过大海吗?大海很大。”

“不对不对,大海没有我的井口大。”

……

介绍任务:续写“井底之蛙”,要求用到所学词语。故事结尾要有新意。

①将同学们分成两人或三人一组,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讨论、续写故事的主要情节。②轮流按设计的情节写出续写的句子,同学间有互动和帮助。③轮流写出续写的句子,充分运用资源策略,如查字典/词典、问老师、小组同学间互助等。④定稿。⑤各小组成员读出续写故事。⑥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佳的“井底之蛙”完结篇;如时间允许,可将完结篇拍成小品剧,课下完成录像拍摄;或给出插图,编成儿童故事书。

小结和评价:学生彼此讲述完成任务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师生共同总结任务完成情况;再设计一些任务延续如小组交换稿子熟悉不同的思路、词语、表达形式,对语言点进一步地强化。教师给出思考题:“井底之蛙”新编的寓意是什么?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不足

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主旨是“在做中学”,力求让学生在有意义的实际交际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知识,使语言的交际功能与结构形式在课堂中最大地平衡。然而,由于任务型教学法目前缺少专业的教材这一客观原因,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学生对待任务的态度这些主观原因也势必影响到任务型教学的顺利进行。有些教师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时,只是将任务视作一种课堂补充;而有的教师则过于强调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语言知识的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计划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会用母语解决,而老师则难以掌控他们的自我学习过程。

任务型教学法为我们在课堂中如何对待语言功能与形式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思路,我们需在运用过程中注意其不足,结合其他教学法真正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珣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2]贺军.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6.

[3]王燕.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探索[C].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杨小龙.论任务重复在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平衡作用[J].海外英语,2012,(14).

[5]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任务型教学法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在韩国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职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