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公民意识及强化

2016-05-30 12:44吴圣慧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初中生途径

吴圣慧

摘 要:公民意识是公民认识到自己在宪法国家中的行为、地位、身份、作用等。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公民意识,增强公民意识的最佳阶段是初中阶段,这是由初中生的各个方面决定的。所以,分析初中生的公民意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质性的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就十分重要。

关键词:初中生;公民意识;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032-01

在上个世纪末,著名学者李慎之曾提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所以,要增强公民意识的教育。本文分析了我国初中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培养问题,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初中生公民意识教育对策。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梁启超在戊戌维新之前就提出了民权思想,后来又将民权思想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民”说,在“新民” 中引入了“国民”、“权利”、“义务”等重要概念。梁启超的“国民”是指立宪国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民,几乎等同于“公民”概念[1]。严复也是近代中国最多关注“国民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在他看来,中国的危机并不在于铁路、机器等“形而下之大端,而在国民心理、意识、思维方式等”形而上”之深沉素质[2]。我国《宪法 》第 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根据以上规定,我国公民的意识的内涵应包含下列方面的内容。

1.权利意识、义务意识

公民的权利意识是指公民充分认识到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权利。公民的权利意识不仅反应出公民对待权利的态度,如理解、尊重、认知等,也反应出公民主张、形式、争取权利的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可能产生的行为模式。同时公民权利意识的状况也反映出公民达到的现代化程度。公民的义务意识是指公民认识到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义务是法定的,公民有权拒绝法外义务。

2.法治意识

公民的法治意识是指认识到法是统治现代社会的工具。依法办事、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依照法律程序、权限形使公民的权利、坚持对法治的信仰、对一切违法行为给予举报和监督。且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由公民的法治意识决定的。

3.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受一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制约。道德意识可以分为两种,即社会道德意识与个人道德意识。社会道德意识是个人道德意识的集合体,它是各种个人道德意识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人道德意识是形成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它是一定程度的社会道德意识在个人意识中的深化,它从属于某种社会道德意识。

二、初中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分析

1.权利、义务意识淡薄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开始觉醒,但是从整体上看,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许多人不清楚自己有什么样的权利、怎么去履行义务,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法治建设的要求。

2.法律意识不强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中包含了依法治国,上个世纪我国政府就已提出。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大多数人不是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如寻求律师、法院的帮助。而是通过非正常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这反应出公民的法制观念薄弱,而所谓的“人制理念”较强。

3.道德意识严重缺失

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我国公民的道德意识却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升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滞后状态,虽然我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公民道德意识仍旧相当匮乏。

三、强化初中生公民意识的主要途径

(一)完善初中生公民意识培育的教育体系

1.家庭启蒙教育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体现民主、公正、严厉,要教会孩子能够分辨身边发生事情的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该抵制反对的时候要坚决斗争,该践行义务的时候要准确履行,要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其自身的自我承受能力,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学校系统教育

第一:改革教育的观念。教育观念改革的关键在于“想要发展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培养的公民,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且不是所谓听话的良民,这才是教育的核心。

第二:改革教育的内容。从现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法律、道德等领域虽是现代的公民教育涉及的领域,但公民意识教育并没在教育目标中特别提出或者指出,所以,改革教育内容是尤为重要的。

第三:改革教育的方法。公民意识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需要学生在理解、参与中学习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训练参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成为良好的公民做好准备,这就决定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不能靠硬性的灌输方式,尤为预防公民意识应试化的倾向。

3.提供公民意识培育的制度保障

我们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问题、难题,有些是原有政策、制度所无法管辖、规范的,这时就需要与时俱进的制定新制度。健全法律体系,增设新法设立新规,从而达到培育公民意识的作用。在制定相关法律时,不能超越当前时期经济结构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不可落后。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M].梁启超.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2]转引自李淑.简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演变历程,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4).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初中生途径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