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并不难

2016-05-30 12:44刘彦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蜀道难同学语文

刘彦

一、问题背景

现代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很多孩子从小就与图画,视频,亲密接触而对文字渐渐远离。各种影视、动漫等图像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麻木了他们的语感,这也就是现代学生语文素养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尤其是诗歌表现出畏难情绪和提出“无用论”。面对这种现状我很无奈,很悲叹,但更多的是在思考。虽然到了高中才来培养学生对古汉语和诗歌的兴趣和相关阅读能力可能为时已晚,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尽其所能去亡羊补牢。于是我力图在自己的课堂中让古诗文结合学生的兴趣融入现代感,消除学生对文字的隔阂,让学生能利用他们有限的知识背景和稚嫩的人生阅历去走进古人那用智慧用情感用思考萃取出的诗歌世界。

二、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可以通过设计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但它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过程、教学方法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即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为师生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提供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师生可以根据课堂学情变化,共同及时接纳突发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老师更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获得的结论,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飞跃的过程。

三、创新点说明

这堂课我抓住了课堂生成,消除了学生对文言的排斥,以学生亲身感受为前提,把时隔久远,有代沟隔膜的文言变成同学们日常运用的四川方言,生动幽默的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化解了学生对翻译文言的厌恶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自主的完成了感悟品读,体会到自主学习解决疑难后的快乐和再创作的成就感。这才是真正的变被动为主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死气为灵动,很充分的实践了新课改理念。

四、教学情景

在学生对古诗文的排斥中,我在我班开始了《蜀道难》的课堂教学。课前我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综合分析了多位名师对《蜀道难》的设计,我放弃了很多引经据典,文采飞扬,优美如诗的语句导入而是尽量选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开始教学。

师:同学们在你们短暂的十几年中步行最艰难的地方是哪里?

听了这个问题同学都来劲了,跟上现代文一样大家都有话可说,纷纷说起自己的经历。生答略。

师:同学们都谈到自己觉得行走困难之地,你能具体描述一下行走的如何艰难吗?

此问一出,活跃的课堂立刻陷入了安静。过了一会才有学生用“脚步像灌了铅一样沉重”等句子来描写行路艰难。

师:在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的唐朝,诗仙李白觉得蜀道是世界上最难走的地方。同学们描述不出来,那我们就来看看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谪仙人的李白如何来描述蜀道的难的?朗读全诗后,我问大家:同学们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写蜀道难的是哪个句子?

生(齐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为什么是这句?

生(齐答):出现了三次。

生(补充):第一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噫吁戏!危乎高哉!

师:这七个字有什么含义?

这时我看到一个男同学平时有的小聪明但上课不太认真就让他起来翻译。

开始这个男同学们还一本正经的在回答:噫吁戏!乎哉,五个感叹词,翻译出来是:哇,我的妈呀。黑死人了,黑高黑危险,格老子比登天还难。(他开始用普通话在回答,翻译的时候用的是四川方言。)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似乎也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得到了某种满足。李白的《蜀道难》本来就是写的四川风光,用四川方言来翻译又有何不可呢?我见此情形发现那些往常提起翻译都昏昏欲睡的同学也来热情,灵机一动,立刻放弃了我预设的教学方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用普通话,就用咱们的四川话,重庆话来翻译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好不好?翻译好后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选择一篇意思到位,生动幽默的作品到全班交流。”

“好!”同学们热情洋溢的回答着,马上开始了翻译。教室里鸦雀无声,只听到同学们沙沙的书写声,看得出在经过对诗歌文本深入的探讨后,同学们思如泉涌,奋笔疾书。我是第一次看到同学们对翻译这么感兴趣。

在接下来展示习作这个环节中课堂几乎失控了,很多同学都纷纷要求上台朗读自己的大作,特别是以前那些语文成绩不太好,有点调皮的同学这次表现出极大积极性,都渴望急于展示自己重庆话版的《蜀道难》,于是我只得把小组推荐和毛遂自荐相结合,结果这堂课延续到了课外,比教学计划多上了半个学时才结束。

五、教学反思

把《蜀道难》翻译成四川方言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他们开始自主思考,进行自主研讨,积极的自学课文,并且还兴高采烈的发挥想象力对诗歌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我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教给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体验到阅读、写作中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实践了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这个案例说明,课前认真备课,查阅大量资料,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非常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抓住课堂生成,让课堂“活”起来,成为高效率,有活力的磁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还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抓住课堂生成,点石成金,把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学生的喜好,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这样才能极大的引爆学生学习的导火索,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语文学习更应该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它既要立足课本,又不能拘泥于课本,它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感悟,更要点亮他们一闪即逝的思维的火花,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点燃他们思考的热情。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四十二中学校)

猜你喜欢
蜀道难同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狞厉之美——《蜀道难》的别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