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16-05-30 20:24王茸茸崔志明白珊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有效性课堂教学

王茸茸 崔志明 白珊

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就有效性教学的内涵、要求、影响因素以及实现途径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并结合数学该科目的学科特点以及具体的学情和教学模式提出了进行有效性教学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103-01

一、何为有效性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知识上表现为学会,在能力上表现为会学,在情感上表现为乐学”。它是基于三维目标的发展,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发展,乐于教学交往的发展,认同于教学伦理的发展,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程三维一体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怎样的有效教学观进行教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有效性教学产生影响的因素

有效性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一种活动,即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因此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不外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这几个方面。

(一)教师——有效性教学的主导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信息传播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在有效的教学中,教师从传统的中心主导地位转变到了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二)学生的学情——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准备”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1]因此,较为准确的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是教师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习的前提也是重要的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也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

(三)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教学内容是指在限定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量。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这就是说教学内容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能学得轻松有乐趣。

(四)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教学环境一般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包括教师布置、安排,温度,室内光线等;心理环境包括班级班风,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等。这两大方面中心理环境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必要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四、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在备课时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充分解读,不只是一味地照搬课本,而是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独具匠心的认识,重组教材,突出教学难点、易点。重难点精讲细讲,简单易懂的适当点播。

(二)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情分析

教师应充分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精神状态,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备课时不至于毫无目的和针对性。做好学情分析是搞好有效性教学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合理巧妙地设置课堂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时引导,问题的难易程度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太难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过于简单又显得没有挑战性。因此,课堂问题应设置得难易有个梯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四)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合作中获得知识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探究的意识,适时引导学生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的美。

(五)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作出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因此,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不仅实现专业成长而且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一个反馈改进的过程。

五、小结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进而推动课改的发展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希望本文这几个研究方面对今后该方面的拓展延伸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SGH13095);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SETS07).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国平,魏为燚.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师报,2006-05-31.

[4]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有效性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