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减少背景下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就业平台运行策略

2016-05-30 06:17程东祥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就业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程东祥(1977—),男,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教育政策等。

摘 要:生源减少背景下,成立高职教育集团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新途径。通过集团化的优势,密切院校和企业的联系,健全职教集团内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搭建职教集团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实行“双证书”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打造集团化办学就业平台,切实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高职教育集团;就业;校企合作;运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157-02

近7年江苏省高中毕业生数量在2009年达到高峰,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教育厅厅长沈健同志《在2008 年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学习研讨会上的报告》上指出,以18 岁—22 岁的学龄人口计算,2015年就为390 万人,到2020 年降为290 万人。可见生源减少趋势至少将会持续至2020年。生源危机在交通高职院校中亦是如此。在此背景下,保证高职院校的“出口畅通”,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交通高职教育是交通职业教育和交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交通运输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的重任,但就业率的高低极大地影响了其发展的前景以及发展的潜力。

一、江苏职教集团发展现状

2010年5月,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正式成立。职教集团的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专业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共同培养交通运输行业人才,是具有联合性、互利性、非营利性的机构。

集团现有理事单位104家,其中院校单位22家、企业单位75家、科研院所及协会单位7家。筹备成立了以汽车工程、路桥工程、轮机工程技术、港航机械工程、现代物流、航海技术、筑路机械工程、船舶工程等8个以交通运输主干专业群为基础的专业分会。

二、交通运输业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适应“大交通”运输体系发展

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亟需大量高素质、高层次的交通职业复合型技术人才。《江苏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全力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大交通”格局是应对未来交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和资源约束日益增强矛盾的良策。大交通强调各种交通形式之间内在的联系,要求突破传统的交通观念,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将实体交通与信息交通融为一体。大交通系统十分强调各种交通形式的内在协调,这势必要求我们在培养交通运输人才时,必须综合考虑车、船、路、港和航空、铁路等各个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塑造“大交通”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江苏交通职教集团有院校单位包括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等22家职业院校,给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有利于践行订单式培养,促进人才培养实效性

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贾俐俐在2011年工作报告中指出,职教集团各成员学校依托集团平台,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内容改革与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校企深度融合,实行订单培养,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集团各企业成员单位接纳学生开展认识实习、专业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配备专业人员加强指导与管理,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江苏交通职教集团有院校单位有包括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镇江市路桥工程总公司等75家企业,给学生和企业“零距离”对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给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促进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目标,在集团现有双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制定校企置换的师资培训和交流机制,实现教师、工程师或能工巧匠的双向兼职,优化学校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优化企业技术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为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指导,及时提供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在30多家集团企业成员单位的相关领域聘请30多名专家作为学院校外教学质量督导员,对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实习实训、人才培养等提供全方位的监控和指导,有效推进了校企各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

三、集团化办学就业平台运行机制

2014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的通知中强调:“完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机制,逐步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率,建成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以推动机制体制创新,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1]。集团化办学就业平台正是教育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完善建制,成立职教集团内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江苏省交通运输职教集团成立了创业就业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列为专门委员会之一。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是职教集团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组成人员应该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为企业、科研单位等的高层、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企业相关技术骨干组成;另一部分为高校高层、人事部门、心理指导、创业指导等的相关负责人或专职人员构成。就业指导工作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从学生入集团内院校开始,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甚至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岗位培训。

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职责不仅是学生得到此平台的就业指导,还包括集团内的企业、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可以从个性、学习成绩、课外实践等个各方面得到就业平台提供的可靠的、权威的信息服务。另外,企业对学生进入岗位后技术熟练程度、岗位适应性等各方面的信息也能及时反馈到平台,有利于课程标准、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调整和更新,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功能的延续性,加大和其他环节的沟通和联系。

2.加大信息化建设,搭建职教集团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就业网络平台是整个就业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团内部企业、院校、毕业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其数据库组成至少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企业信息,二是学生信息。企业信息包括企业的简介、特色、需求等,学生信息要至少包含学生的专业、个性、意向等必备信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共享、合作互赢。数据要详实,同时保证信息的安全。按照学生的类别、层次等有针对性的分类,为集团内院校毕业生提供准确就业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检索服务,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动态管理,并及时更新学生和企业的信息,真正实现网络平台的功效。

3.实行“双证书”制度,确保“零距离上岗”

“零距离上岗”就是高职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企业即能上岗。这是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衡量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标准[2]。学生在学习期间,除了获得毕业证书,应该通过技能培训获得相关技能证书,实行“双证书”制度,和行业接轨,准确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在集团企业内建设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配备技术人员进行岗位技术指导,确保“零距离上岗”,使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江苏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交工集团实行双主体、双导师、双证书等培养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教学,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参与工程建设过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交工集团设立专项奖学金,该合作班学生作为交工集团“准员工”,毕业后可直接进入集团工作。并且学院2012年入选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国际合作部(GIZ)及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奥迪、宝马、奔驰、保时捷、大众)发起的“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SGAVE)”试点院校,共同开发在中国广泛适用的德系汽车企业的相关培训标准及证书体系。这些都很好地践行了“双证书”制度。

4.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更大发挥企业的功能

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院校发展中一个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战略举措,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创新办学模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都只停留在表面和口号阶段,没有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实践层面进行地更是很少。所以探索如何深入“校企合作”模式,更大发挥企业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也是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式。

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按照“校企合作建专业”的思路,先后与江苏交通工程建设集团、一汽—大众、苏宁电器、东方航空公司、中兴通讯等近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培训中心、共建科技与服务平台,相继成立东风标致培训中心、苏宁培训中心、江苏交通控股培训中心、长安福特华东培训中心等培训平台,推进双主体办学,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的内容要贯穿整个教学和就业过程中。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的教学改革、教材的编写、专业的设置、科研服务等各个方面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在进行教学改革、专业设置时,可以请集团内企业一线人员参与。进行科学研究项目时,人员组成既要有学院教师,又要按一定比例配备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组成科研团队。特别是在知识更新、技术淘汰迅速的当今社会,理论要及时跟得上实践的需求。

四、结语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有重要作用。建立职教集团,必须发挥其“整合”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组合”,这就要求集团内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深入合作,共同参与,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结合行业特色,共同为学生打造就业平台,特别是生源危机下的高职院校,这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交通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生源减少背景下交通高职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编号:ZYB223)

参考文献:

[1]高山.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就业平台建设[J].职教通讯,2015(14):49-51.

[2]张淑梅.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就业平台构建问题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4(12):1-3.

[3]王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办学模式 培养高质量人才[J].教育与职业,2014(31):67-68.

猜你喜欢
就业校企合作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