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研究综述

2016-05-30 07:21邵执玉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困境

邵执玉

摘 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社会文化渐呈多元趋势,学校道德教育也在此大背景下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多元化、现代化的冲击,众学者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其改革出路的思考这两大方面。为便于梳理相关内容,笔者主要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角度入手,对近十年来我国相关核心期刊进行梳理,综述众学者在该领域的学术见解和最新进展,以供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改革参考。

关键词: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180-01

一、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层面

1.学校道德教育自身价值受到质疑

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下降,呈现边缘化的趋势。鲁洁认为当代指向外部世界、客体化知识学习的变异教育使得学校道德教育被判定为“无用”的教育。另外,杜时忠认为随着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和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影响力的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去中性化”的态势使学校道德教育的优势式微。

2.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价值论困惑

现代化背景下,面对各种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学校道德教育在应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论方面,存在巨大困惑。冯永刚认为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弱化了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青少年面对多元文化的道德,选择难度增加,同时,科学创新精神也对道德的核心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刘丙元认为学术界各种价值理论蓬勃发展,各种“价值”概念各执一词,给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困惑和挑战。[4]另外,学校道德教育明显工具化、政治化。

(二)内容层面

1.学校道德教育仅停留在规范层面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是模糊了道德教育和规范的关系,将道德教育的内容等同于外在的知识和规范。鲁洁、易连云等学者认为学校德育仅仅局限在道德规范教育范围内。这一方面使得内涵丰富的道德停留在低层次的规范上面,成为外在于人的东西,造成了人与道德的悖离与异化。另一方面使学校德育在目的、方法上发生偏移,影响道德教育实际效果。

2.学校道德教育层次定位模糊

学校道德教育在内容层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在不同学段中内容分层混乱,衔接不当。易连云认为,长久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的层次定位模糊甚至存在倒挂现象。胡昂也指出大学与中学学校道德教育内容衔接性不高,不同阶段的德育衔接工作上位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学段间的道德教育不具备连续性与完整性

(三)方式层面

叶飞认为学校道德教育本是以建设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生活为主要目标的,但是自身在方式上常陷入反道德的泥潭之中,比如价值强迫、道德灌输等等。这些反道德现象,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反而形成了对学生的控制。

在组织方式上,学校配备专门工作者,开设专门课程,这种专门化的做法,等于区分了专门的德育教师和从事非德育工作的教师,与道德教育初衷违背。同时,学校道德教育往往采用大班授课,为规范管理。在教育方式上,学校以“灌输”与“强制”为特征的传统的“授——受”方式,存在着巨大问题。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作为权威代表者的教育者,易形成德育对象的“奴性道德”或“听话道德”。另外,这种模式往往忽视道德领域内人们对道德概念理解的复杂性,忽视人的道德主体性。

(四)实践层面

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原因的分析上。陈桂生认为学校道德教育时效性低的问题在于目标过于理想化,无法被个体内化,学校的高期望将学生应然的德行和实然的道德行为割裂。高德胜、郑富兴认为受教育者、教育者与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割裂,而许峰华和杜时忠则认为德育目标过高只是德育低效的表层根源,而“道德人”假设才是传统德育时效性低迷的深层根源,另有学者提出了德行成本这一研究学校德育低效的新视角,曲正伟、杨颖秀认为实施道德行为需要付出德行成本,而德行成本过高是我国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学校道德教育制度失真,管理不当是学校德育低效的另一重要原因。刘丙元、刘超良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制度存在失真问题,主要表现为形式化、短期化、残缺化三个方面。在学校饱受道德教育效力低下的指责下,喻学林认为实效低不能单方面责怪学校,实效低下是由学校德育自身的有限性造成的。学校德育的有限作用决定了学校德育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层次和水平上对个体品德进行培养,对个体的社会教化只能起引导而不是决定作用。冯文全也认为学校德育时效性不高的原因既有来自作为制度化教育的学校本身,也有来自社会与生活本身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能把青少年品德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全部归于是学校制度化教育的失败。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鲁洁.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征[J].教育研究,2005,(12).

[2]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08).

[3]冯永刚.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应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02).

[4]刘丙元.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应坚持的价值论[J].全球教育展望,2010,(03).

[5]胡昂.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07).

[6]叶飞.论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8,(08).

[7]冯建军.道德教育该如何“加强”[J].上海教育科研,2005,(01).

[8]李西顺.我国德育范式的特征及转型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0.(24).

[9]孙俊三.从说服到沟通:当代德育模式的新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1996,(06).

[10]陈桂生.关于“德育”活动的运行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5,(04).

[11]高德胜.割裂的现代德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6,(06).

[12]许峰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06).

[13]喻学林.从德育功能看学校德育的有限性[J].教育科学,2006,22(03).

[14]冯文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研究,2009,(11).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困境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