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青少年时间分配状况对比分析

2016-05-30 10:34刘本扬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发展意义时间青少年

刘本扬

摘 要:时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的价值不可估量,人们每天拥有的24小时是均等的,但是不同的人会在这均等的时间内创造出不同的价值。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年龄的青少年花费时间从事不同的活动,在工业化发达的美国,青少年不会花时间在做家务劳动、做作业,而是花更多时间在校外的娱乐,有更多的自我导向行为;而中国的青少年花大量的时间在完成学业,是一种内部动机较低,但是高学业成绩产出的活动。同时探讨青少年花大量时间从事的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发展性的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时间;活动;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74-02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使青少年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导向,因此,青少年的时间利用情况会大不相同,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各自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和活动上,然而这些不同的事情和活动会对青少年的积极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青少年的活动种类

我们先探讨一下青少年时间分配的种类。青少年主要将时间分配在两大类活动上,即工作(work)和娱乐(leisure)。其中工作又分为劳动(labor)和学校作业(schoolwork)两种;娱乐分为媒体的使用(media)和休闲活动(active leisure)。下面详细解释以上提出的活动种类。

工作包括劳动和学校作业。劳动(labor)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当然也包括无收入的家务劳动。如果这种劳动占用的青少年过多的时间,那么这将是一种苦差事。学校作业(schoolwork)是在成人指导下,青少年通过与复杂信息互动和学习而获得的一系列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符号、认知技能。学校作业毫无疑问是充满发展意义的,但是投入时间过多,难免会产生厌烦,会付出一些情感代价。

娱乐分为媒体的使用(media)和休闲活动(active leisure)。媒体的使用主要包括看电视、阅读、听音乐。休闲活动主要包括玩、聊天、体育运动,这种活动包含一定程度的在我选择、自我控制和同伴监督,能为发展主动性、自我调节、社会技能提供机会。

二、中美国家的青少年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情况及发展意义

(一)青少年用于劳动的时间情况及发展意义

有相关调查发现,美国5年级的孩子花在做家务劳动的时间是每天约40分钟,中国5年级的孩子花在做家务劳动的时间每天约为25分钟(Stevenson,Stigler,1992)。劳动时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导致的,美国的父母分配给孩子家务劳动,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在发展孩子的个人责任感。相反,中国的家长不分配给孩子太多家务活,是因为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两种观念的不同,导致孩子花费在家务劳动的时间也不同。另外,研究发现,北美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投身于有报酬的劳动中,他们所的收入都由自己支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更看重自给自足,他们的父母认为这是在发展他们独立技能的好机会。而在中国,大部分孩子上学后,都不会投身有报酬的劳动,所以他们的父母需要更辛苦的赚钱去弥补孩子能带来的那份收入。

Goodnow(1988)研究发现,青少年从家务劳动中获益很少,Call(1995)发现长期从事家务劳动的孩子会降低在学习中的能力感。对于有报酬的劳动,既有积极影响又存在消极危害。积极的影响包括三方面,首先,青少年可以学到与工作相关的重要技能;其次,能获得一些工作经验,并养成好的工作习惯;最后,可将钱用于继续深造。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青少年认为工作比学习更重要,因此荒废学业,将所得的收入花在非学业的用途上,如物质滥用等。

(二)青少年用于学校作业的时间情况及发展意义

在中国,义务教育是强制的,因此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随着年级的增高的,花在学校作业的时间越多,而美国,时间几乎是不增加的,即在小学阶段,东西方的差异不明显,随着年级越高,差距越大。美国孩子花费在教室里的时间平均是5-7小时,而中国的学生在教室中每天平均8小时,并且在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总之,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所用时间的差距都很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体现在对努力程度和对教育态度的价值观上。中国受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致力于投身教育,将受教育程度作为彰显社会地位的象征,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因此,鼓励、支持孩子学习,甚至监视孩子学习。

青少年将时间用在学习上,毫无疑问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意义的,把时间从劳动中转移到学习上,通过学习更多知识,获得相应技能,不仅能促进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在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与经济的增长。但是,长时间花在学校作业上,易使学生缺乏内在动机,有较少的主动性,产生消极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三、中美国家的青少年花费在娱乐上的时间情况及发展意义

(一)青少年使用媒体的时间情况及发展意义

青少年使用媒体的时间主要指看电视的时间,由于中国的青少年学习时间多,所以相对美国的青少年来说看电视的时间较少。看电视的主要特点是身体与精神处在被动状态,行为与注意不需要自我调节。可将看电视作为一种娱乐、放松的形式,或是孤独时的陪伴。另外,电视也是一种有效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改变青少年对世界的感知和态度。因此,电视传播的内容很重要。

(二)青少年用于休闲活动的时间情况及发展意义

由于中国的青少年的学校作业较多,美国青少年的娱乐时间相对较多。另外,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同伴交往很重要,因此为孩子提供活动场所,并鼓励参加。

与家务劳动、学校作业相比,娱乐活动是青少年自愿的选择的,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和喜欢,能充分调动青少年的主动性、组织性,增强行动调节能力。在这些活动中,青少年有更高水平的投入、注意、内部动机。他们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文娱、交往等各种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轻松和愉快,这不仅可以消除学习和压力带来的身体疲劳,恢复自己的体力、精力。更重要的是,青少年们通过自由而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放松心情,安抚疲惫的心灵,调节紧张情绪,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转移内心的伤感、悲哀、忧愁和不良冲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增进心理健康。此外,积极性的娱乐活动可以陶冶性情,使人保持较好的心态,避免身体疾病和心理异常。另外,在宽松的环境下,有利于青少年个性自由彰显,可以从事各类自己感兴趣的创造性活动,自由展示自己的才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 5—7 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

应当指出这些积极的收获,并不是源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成熟,而是来自进入群组中社会化过程。参加活动,融入亲社会群组中,形成群组认同感,同化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不同文化模式下,青少年与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在中国,青少年在学龄阶段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减少,但除在校期间其他时间都与家人在一起,在美国,5年级-12年级的孩子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从33%下降到14%(Larson,Richards,Duckett,1996)。这种时间的差异源于价值观的不同,家庭团结、内部一致性是集体主义文化的核心,相反,在崇尚个体主义价值观的欧美国家,青少年看重个体的自由,集体观念比较淡化,表现出更多的自主行为,而这些自主行为目的和任务是青少年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提出的,他们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安排自己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不断自我检查,关注自己行为的结果,并最大限度的调动自己内在的潜力和潜能,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并从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在这种带有“解放”性质的自由活动中,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锻炼,提高青少年的自主、独立性。

五、不同文化模式下,青少年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

与中国的青少年相比,美国青少年花大量的时间和同伴在一起,除上课时间外,美国青少年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约为每周18.4小时,而中国青少年每周只有8.8小时(Fuligni,Stevenson,1995)。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青少年与同伴在一起的活动内容也不相同,中国青少年主要与同伴在一起学习,而美国青少年在一起更多是聚会、看电影等其他休闲活动。4-10岁的孩子与同性别的孩子一起玩,等到青少年时期,中美的差异很大,中国青少年与异性相处的时间特别少,平均一周一小时,而在美国,平均是一天一小时,这一现象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规范与家长的态度对同伴玩耍时间的影响。

研究表明,同伴互动能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青少年能积极地投入到所承担的任务中去,学会处理冲突,解决人际矛盾,并发展出友好的、支持性的友谊关系。通过人际交往互相交流思想、兴趣、情感,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从而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扩大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不断认识别人,重新认识自己,使自己不断适应变化着的新环境,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内化社会规范,并确立一定的目标和价值体系,从而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完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理解与宽容,分享与合作,在成功中树立自信,在失败中磨练心理承受与调节能力,从而养成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六、启示与思考

青少年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他们所经历的社会事件也不同。人们期望青少年所参与的活动符合该文化群里的要求,并在活动中塑造青少年一系列社会所期许的典型行为特征。我们应扩大青少年的时间概念,将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发展资源,通过充分的利用时间,从事能为青少年提供发展机会的活动,不仅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而且还能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情绪调节。

综合以上研究,有4方面的启发,首先,我们在符合文化背景下,发展自身的优势,仍然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但同时要注重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其次,要适当给青少年一些自主时间,发展他们的创新与独立精神。再次,要对青少年接触的媒体内容有所引导,避免一些暴力等不良行为的影片,更多呈现科学、自然、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最后,重视同伴交往给青少年带来的各种益处,鼓励青少年与同伴交往、合作。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安红梅,华丽,孙纲春.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与引导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42-143+146.

[2]刘培英,肖秀平,熊少严.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0,09:5-7.

[3]孟源北,黄洁.家长指导孩子课余生活的状况与思考[J].教育导刊,2002,Z1:50-52.

[4]谈家富.应重视指导小学生的课余生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3:55.

[5]涂敏霞.如何指导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一项对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调查[J].青年探索,2004,05:26-29.

[6]吴奇程,袁元.城市小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报告[J].现代教育论丛,2002,06:12-16.

[7]易可华,罗春燕,周月芳,陆茜,王向东,陈健,赵宇,蒋慧芬.上海市青少年课余屏前时间与肥胖的关系[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06:452-455.

猜你喜欢
发展意义时间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时间消灭空间?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