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中小学择校问题的探究及对策

2016-05-30 10:34邓优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义务教育

邓优

摘 要:择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呈现出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的趋势。我国日益增长对教育的需求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相矛盾现状,导致了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就近入学政策和现阶段的择校现象相违背。产生这种现象有其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原因。择校究竟促进了教育公平还是阻碍了教育公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如果想要解决我国现阶段择校和教育公平的问题,要政府、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择校;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就近入学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78-02

现代教育的根基是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对国家、个人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获得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每位家长和学生的期望。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差异、种族的差异等一系列现状导致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教育机会失衡等一系列社会现象的出现。“学而优则仕”思想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教育是一种可以获得谋生的手段。所以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接受到好的教育就意味着有一个好的未来。所以选择一个好的学校,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成为家长们的一种追求。因此,近年来“择校”成为我国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我国择校的背景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择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依赖经历了由快到慢,由少到多的趋势。尤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和初升高阶段尤为明显。小升初虽然实行免试入学,但是各种变相考试有增无减,中考、高考的压力迫使家长和学生希望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所以择校的市场也越来越具有良好的前景。我国择校的原因有很多。

(1)历史原因。择名校、择名师是我国的传统。孔子开创了我国的私学,他主张学无常师。所以我国很多的学者都有“游学”的经历。学者们到自己喜欢的学校,找自己喜欢的老师去学习。比如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很好典范。在“稷下学宫”活动的时间不受限制、来去自如,可以学无常师、畅所欲言。很多学生都慕名而来。

(2)经济原因。首先,我国贫富差距大,两级化严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北上广等东部沿海以及各省会城市发展相对较快,教育制度相对完善,占有很多的教育资源,而西北内陆和非省会城市、农村等占有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而且这些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相对来说明显不足,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造成的。我国把多数的教育经费以及优质的师资力量都分配在大城市的重点学校里。那些处于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办学条件优良的学校,便成为重点发展对象,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集中力量发展这些“优势学校”,这些优势学校能带动国家以及当地教育的发展。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设施齐全,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也就吸引学生前来就读。所以这就产生了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这就认为的形成了一些薄弱校;其次,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择校在目前成为一种市场价值倾向。因为,个体或者非政府组织参与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活动中,增强了学校间的竞争和活力,从而也增加了受教育者的选择性。

(3)社会原因。首先,上名校往往与找到理想工作相关联。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甘愿加大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其次,家长对择校主动的态度促使了有关部门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不按规矩办事,为择校生开后门的现象屡见不鲜。再次,有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了家长有攀比的心理,自己子女上好学校也是家长能力的体现,因此他们不惜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等各种资源为自己的子女选择一所更优质的学校,以便让子女通过收到良好的教育而延续和巩固家庭原有的社会地位。

二、择校对教育公平的利于弊

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热的教育社会学范畴。择校到底能对社会公平带来益处还是坏处?不同学者对此的见解有所不同。

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首先,择校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就近入学的规定。择校制度只会让薄弱学校分配到更少的教育资源,区域间和校际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教育的均等性就得不到保障。其次,择校会产生新的社会分化。中等家庭的孩子可以通过多种手段选择好的学校,而中等以下家庭的孩子只能通过考试进入理想的学校,这就促进两个阶层更加的分化。这种现象容易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持肯定意见的学者认为:首先,就近入学的是实现教育均等的手段,但教育机会的均等不代表教育公平的实现。而择校是学生合理的要求,学生有权利到更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学校学习。其次,在市场潜在调节下,择校不但能促进学校的巨大变革和发展,而且更能促进社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择校背景下,学校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了就得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理念。再次,择校能为各阶级带来良性流动。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社会底层可以流动到社会的上层,社会上层如果不努力有可能被社会淘汰,沦落到社会底层,这就使得上层的人具有忧患意识。学校如果想要留住好的老师、好的学生也得具有竞争和忧患意识。

三、解决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

解决择校问题实质就是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这么做也就是解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和有限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政府、学校。学生和家长要共同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具体措施如下:

对政府而言:(1)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机会的均等。政府要加大财政拨款的力度,保障教师的工资收入。从各方面保障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2)第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我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从而公立教育占主导地位,国家对民办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生源差,设施不完善成为普遍问题。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资金投入,尤其大力兴办有特色的民办学校,能弥补公立教育不足,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民办教育以“特色教育”和“宽进严出”为亮点,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这样一来,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能够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3)政府要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正确引导,端正择校态度。国家和政府要权衡利弊,制定出最符合广大学生身心发展健康的教育政策,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引导学生和家长的观念,让家长和学者正确对待择校这个问题。

(4)政府要规范择校行为,在保障我国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前提下,以人性化的眼光和理念为学生和家长考虑。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很多部门和领导为了自身利益,为不符合择校条件的学生一路开绿灯,这种违规的行为要坚决杜绝。政府要加大监督力度,防治学校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而且要控制学校的招生规模,不能损害正常在校生的利益。

对于学校而言:

(1)通过联合办学形式,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我国各地区存在大量薄弱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形成择校风气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联合办学,可以使好学校的资源和薄弱校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理论和经验可以互通有无。通过管理者。教师等一系列流动,可以激活薄弱校的活力,增加其生命力。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1)要改变自身观念,哲学和学业成绩和未来的择业没有必然联系。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自己的特长,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不要盲目从众而择校。要按照家庭实际经济情况和学生自己情况来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要多方面打听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理念。家长和孩子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要多沟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从而找到一宗最利于孩子成长的办法。

择校说到底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是学生择优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选择合适学生的过程。择校虽然看似和我国义务教育法等所提出的就近入学有所相悖,但是他也是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毕竟之路。如何权衡就近入学和择优儒学的问题有待于我们更深一步的挖掘。所以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努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关于择校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J].教育情报参考,2002,(2-3).

[2]董洁,王立群,刘宇.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思考[J].教育改革,2008,(1).

[3]王云华.中外择校问题的对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