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016-05-30 09:35朱天棋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数学

朱天棋

【摘要】 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想问、指导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及时鼓励引导,让学生敢问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旨在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问.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意识;想问;会问;敢问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維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 学生如果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至少他有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好奇心会让他不由自主地去想;如果学生能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说明他已经有思考、有探究的自主能力. 所以,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想问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了解新旧知识、纵横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等特点,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问题情境,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靠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这一课之前,我首先带着同学们去操场上采集数据,四人一小组,分别测量国旗杆在阳光下的影长,某个易测量物体的高度和它在同一时刻阳光下的影长. 学生在记录这些数据时就开始产生问题,“为什么要强调同一时刻啊?”“为什么这样就可以测出旗杆的高啊……”“珠穆朗玛峰,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可以这样测吗?”. 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从而使学生想问.

二、指导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1. 教师示范,展示提问的思维过程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 当然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的方法. 新课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新知的意义、定律及公式等方面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

如在完成一题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面积等于圆柱体底面周长与高的积. “只能是长方形吗?”引起大家兴趣,同学们便把包在圆柱体学具侧面的纸展开,卷起,再展开. 边观察边思考,进行热烈讨论. 一名学生说:“侧面积展开就是长方形. ”另一个学生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斜着打开,侧面积展开图不是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结果从不同角度得到相同的结果:S柱侧=底面周长乘高. 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 及时回应,捕捉萌芽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本,教师应给予及时有效地回应,防止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正确的教导和充分的表现、最大程度的分享. 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表现为对知识、题目的质疑或者扩充理解,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出及时有效地回应.

一位教师在讲授“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时问学生:“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有的同学问道:“我想知道用什么办法知道你所作的角等于已知角?”问题提出后,有的说用度量法,有的说用叠合法.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说:“那么你就学我的方法去画角,然后用你自己的办法去验证. ”不一会,一名同学突然站起来问道:“老师我想知道你这样画的依据或理由是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灵机一动说:“用这节课的知识还不能解决你提出的问题,但是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个问题蕴涵着几何的后续知识,随着以后的学习就会解决. ”半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这名学生兴奋地跑到这位教师跟前说:“老师我知道了,你是用‘边边边公理来求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 ”教师不经意的回答,却成了学生半年的困惑,他始终在想着如何用已学的知识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把课内探究延伸到了课外,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3. 适时点拨,培养正确的提问方式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但学生在表述上往往不够准确. 此时,教师应恰当地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 特别是在学生闪烁着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却似懂非懂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让学生会问.

三、及时鼓励引导,让学生敢问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学科基础的不同,对待数学的心理也是不同的. 要积极鼓励学生克服自卑、害羞和胆怯的心理,大胆展开自己思维的触角,高声讲解出来,寻求解释和答案. 要对一些对问题有见解的学生和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给其他学生树立典范,采取一系列的“加☆”等奖励策略等措施,以树立榜样. 要对很少和不积极发言的学生,要抓住他们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甜头,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问"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对待学生疑问,教师不要压制、阻塞学生的思路,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不合情理,没有思维价值,教师也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特别对那些不循常规、独辟蹊径,思维具有创意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激励其他同学积极思维. 所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和蔼的态度、鼓励的目光、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精神鼓励,变不敢问为敢问.

【参考文献】

[1]林美莉.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2012.11.

[2]覃小平.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2.2.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初中数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