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分析

2016-05-30 19:59张雷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性小学数学

张雷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组合,让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部分小学老师更注重于形式性的小组划分,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内涵,划分小组时不考虑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问题,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对学生科学分组、正确评价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协调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相互的配合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方法上的改变,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在相互配合和竞争中,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感.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

当前,老师在展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通常都会以学生这个群体内的个体学习能力、脾性这类因素,将他们纳入形式各异的小组之中,意在完成同学之间的优势互补,全面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式学习. 运用这种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来全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老师会从整体来考虑小组划分,让成绩优劣学生相互搭配分组,交换意见,能够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而且,因为学生之间身份平等,没有过多的拘束,可以天马行空的想像,也能适时把自己的疑惑向老师或同学提出,让自己和组内同学共同思索,发现各种解题方法与技术. 因此把学生经由合作、帮助来答题的能力进行了全面性的激发. 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体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对小组乃至全班整体成绩形成有效的提升.

二、不同教学方式的比较与分析

合作学习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其突出的优点有密切关系,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主要体现为:以往的教学展开时,小学数学老师基本上占据了绝对性的主导性地位. 相比之下,学生大多数时候几乎是完全被动性的进行知识获取. 因此,这种教学机制下形成的课堂并不活跃,由于这种沉闷的小学生数学教学措施同样过于僵化. 只知道一味的灌输教材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内心学习感受与体验. 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致.

新课标所强调的小组合作,既能提升学生相互之间协作能力,也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有效推动班级同学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样可以对他们的学习与理解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就此全面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因此,小组合作会显著的影响到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成果,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缺陷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忽略内涵,形式主义显著

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老师更注重于形式性的小组划分,认为,只要把课桌调整一下方向,随便指定一下小组成员等就可以了. 有的老师也认为,小组合作就是自我学习知识. 因此,授课深度不足. 而实际上,过分关注形式会让学生,尤其小学阶段的学生无法全面理解与把握学习内容,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与此相反,由于教学以及课堂秩序、课桌摆放等的改变,学生有了更多注意力分散的借口,导致相互之间的干扰更明显. 这种“偷师”现象并不科学. 因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别的老师课堂教学中会被运用得娴熟有加,能取得良好的小学数学学习效果. 但是,如果我们生搬硬套的移植进自己的教学课堂,当然也有可能管用,但更多的会表现出不适应性. 因为毕竟各人的教学方式、风格不一样. 产生类似现象过程中的老师,因为并未全面顾及问题的本质内因,因而会让其现实的教学更多的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组别划分失当

小组合作有其积极性的一面,因为它全面处理了更多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难题. 不过其同样存在着自身的缺陷. 如果把小组进行笼统性的一分了之,根本不顾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特征. 这同样是一种形式主义,对学习能力不一的同学之间原本会有效形成的相互帮助行为的发展不利. 当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过程中,形式上的随意性、教学安排方面的随意性相对明显,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存在一种认识层面的误区. 从不理解到过度迷信,形成认识领域的两个极端. 即便很简单的课堂教学内容也会把它交给小组合作来讨论分析,不但浪费了教学双方的精力,也会影响到教学双方的兴趣. 而事关教学主体内容时却又会偏离基本方向,无法及时带领各小组展开理性的探索,从而让小组合作与新课标要求的本质教学目标发生错位.

四、改善现状的基本渠道

(一)科学分组

多年教学经历表明,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假如真想把这一新型教学方法下的教学目标全面完成,学生分组就必须是此间的重中之重,分组就必须要科学、合理. 第一,组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配置是重点,要交叉搭配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方法、特质的学生,以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优势互补,从而最终让小组合作的学习、讨论更易展开;第二,合理设定组内人数. 如果小组人数过多,相互之间的意见会难以统一,导致合作难以有效形成. 过少则又不能激励学生潜意识中的学习动力. 实践证明,要取得良好的小组合作效应, 四到六名是最佳数量配置.

(二)正确评价

整体成绩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是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的初衷,这是小组合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因此,要衡量小组合作这种新颖教学渠道的最终成效,我们当然就不能光看各个小组内那些少数成绩优秀的同学,综合成绩、能力提升才是此间的重点. 如果要表扬,也必须要更多的突出小组合作能力、整体成绩,有意識的引导、包括小组所有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等,让组内成员形成全面的合作理念,以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效的处理好更多的与学习、生活有关的难题.

五、小 结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如果运用得当,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老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展开合理而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就此不断拓展个人知识面,全面学会发散性思维. 同时,使他们充分体验学习之乐. 开辟低年级数学教学新途径.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有效性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