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错为宝”

2016-05-30 19:59郑雯雯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期

郑雯雯

【摘要】 在课堂上、在作业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其成因也复杂多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不会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最终导致“老师整天埋头批改作业,学生整天重复机械的作业”,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侧重从学生的错题入手,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努力提升课堂实效. 本文就如何充分挖掘错误资源,从而达到“变错为宝”作出详细分析.

【关键词】 错误资源;优势

一、我们的发现

在课堂上、在作业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其成因也复杂多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不会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最终导致“老师整天埋头批改作业,学生整天重复机械的作业”,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侧重从学生的错题入手,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努力提升课堂实效.

通过研究我们对错题有了重新认识,发现不同的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同錯误的成因也有共性的原因. 概括如下:

(一)基本技能不过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出错,二是审题不清.

(二)基本概念不清晰

相近概念没有掌握——比如周长与面积,分率与具体的量(五分之四与五分之四米).

从属概念的认识不清——比如“整除”和“除尽”,“因数”和“质因数”.

(三)思维定式的负迁移

典型的错误有: 78 - 78 ÷ 39 - 39 = 1.

(四)数学直觉感知能力弱

数字抄错,漏抄;增加、增加到,减少,减少到,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五)学习习惯不佳

一些学生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 没有固定的草稿本,课本上,课桌上随意乱打.

二、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知其错,更知其所以错”呢

我们针对六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平时的典型错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后,总结出一些初步的应对策略,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寻源式”策略显功力

“一道数学题学生做错了,老师讲了三遍,学生还是做错了. 谁笨?”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 我们对待学生的差错,是不能用“粗心”一词来打发的.

【错例】王师傅把一根长1米,横截面半径为2分米的圆柱形木材,平均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错误成因:

1. 截3段,学生误认为增加6个面.

2. 增加的是什么面,学生不清楚.

3. 表面积增加的部分就是增加的面的面积,学生不清楚. 根据以上错因的分析,我们用了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1. 教师尽可能地借助有效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这一知识(如用橡皮、黄瓜,香肠表示圆柱体等).

2. 让学生在课外自己进行动手实践,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掌握.

3. 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互动式”策略显活力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学习新知最初的遗忘速度最快,以后逐渐缓慢. 所以学生对于新犯的错误,当时通过教师讲解能够改正了,但没过几天,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甚至根本回忆不起当时是怎么改正的. 基于此现象,我们平时注意让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错题,做到及时巩固与消化.

1. “你收我集”乐陶陶

在班级中,我们开展了“你收我集”的活动,即把当天的错题选择性地摘录下来,在课余期间,把错题本互相交流与讨论. 既有利于学生养成“梳理”知识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归类意识.

2. “神秘小卡”顶呱呱

错题本的建立,无疑给孩子们学习数学带来了信心与激情. 但时间一长,积极性又会低落,于是,错题卡就诞生了!

我们的错题卡是这么做的:它的大小如同一张名片卡,分前后两面,前一面写明错题的出处、错题、采集者姓名,后一面是分析错因和正确的解答.

一卡多用它是一张“学习卡”,在复习阶段,拿出卡片,看看学习过程中的错题,和同伴、家长一起细细分析;它又是一张“资源卡”,教师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之时,就可从学生当中挑选相应错题卡,在实物投影处展示,相当便捷.

3. “拓展式题目”促提高

揪出错题,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但如果仅仅停留于错题上,学生还只是单向发展,思维得不到大胆发散. 所以,每周我们都会布置一至两道知识拓展类的思考题;让他们的大脑每天疯狂地转动一下,思维放肆地畅游一回,更多一些自我学习与反思的机会.

(三)上好“错例分析课”及时对比助分析

1. 提前孕伏,作好铺垫. 我们教师利用课间或业务学习时间事先研讨本单元的典型错例有哪些,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干预.

2. 上好典型错例的对比分析、对比练习课,集中错例集中处理.

3. 针对学生计算能力差,建立“每天一练”本,每天做几道题逐步提高.

4. 重视审题,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抓住每一个关键词,仔细分析与比较. 圈一圈,读一读,让学生在第一次读题时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带着问题再去读题目,避免学生常犯“一字之差”引起的错误.

总之,错误是真理的邻居. 通过对学生错题成因的深入分析,找到了合理的解决策略,“变错为宝”,使师生在错题中共同成长,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