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建构的思考

2016-05-30 22:00张家勇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堂建构主体性小学数学

张家勇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对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其中“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课堂”是多数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教师通过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其通过自觉、主动及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达到对新知的建构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建构

近几年来,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师观、学生观及质量观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变. 如今,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均不再以分数衡量学生,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数学奠定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为此,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人为本”和“主体性课堂”是研究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主体性及主体性课堂

(一)主体与主体性

所谓主体,就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性,即社会的人作为主体的内在规定性. 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指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三大特征,其中自主性是基础,主动性是核心,创造性是灵魂.

(二)主体性课堂

主体性课堂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 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尊重学生;其基本内涵是教师以一个服务者、合作者的姿态去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时刻牢记设计教学为了学生,实施教学突出学生,评价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其基本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以生为本”. 即主体性的数学课堂就是“以生为本”的數学课堂. 当然,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的师生角色与课堂氛围

(一)教师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意识地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教”的主体. 对教师角色定位上,不同的研究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或表述. 但多以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来表述,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学生角色定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 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课堂上,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等方式去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师生角色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并非对立的两个主体,而是一对民主和谐的共同体. 只有充分发挥了教师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展现.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生,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离不开教师的协助. 二者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谋发展.

三、怎样建构“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

(一)“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建构原则

1. 坚持“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坚持“以生为本”,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专业发展的天地.

2. 教学设计趣味性原则.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教材不同板块的不同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以能快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教学活动应具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化师生、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建构策略

1. 营造积极民主的心理氛围是主体性课堂建构的关键.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虽有思考但举手的不多,课堂氛围显得沉闷,几乎没有互动场面. 调查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从没给学生营造过积极民主的心理氛围. 学生回答不对时,有时遭到同学的嘲笑,有时还受到老师无情的批评: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呢?这当中,教师不但没有对同学的嘲笑作正确引导,更没有进行鼓励,反而是无情的批评. 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说,怕说错,也就没有了举手的习惯,更谈不上质疑互动. 所以,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接纳的、轻松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获得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激励与鼓舞,这样他们才敢于质疑、敢于表达,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才会更加高涨.

2. 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主体性课堂建构的根本保证. 首先是教学设计力. 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设计教学预案前应充分了解学情,创设一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活动,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形式多样的评价力. 课堂上多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表扬学生,多一份赞许,少一份批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作为教师应蹲下来,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静下来,聆听花开的声音. 教育就是静待花开!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只要有人回答正确了就草草收兵. 看起来课堂很顺畅,但忽略了多数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要明白,课堂不是少数几个人的课堂,应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达到对知识的建构.

总之,教师应本着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努力建构“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猜你喜欢
课堂建构主体性小学数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情感与生态的有效性探索
依托“概念认知”过程构建“数学内涵”课堂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