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运算能力

2016-05-30 00:32赵金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期

赵金华

【摘要】 新课标对计算教学的重新定位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更多地 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活动,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

【关键词】 加强基本训练;心理特质;样式与梯度

新课程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并对计算教学重新定位:融合数的概念教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并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把单一机械的计算学习转化成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新课标对计算教学的重新定位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活动,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

怎样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 加强基本训练,夯实基础

任何能力提高都必须依托厚实的基础功底,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能力的培养将是无源之水. 必须做实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

1. 加强基本口算训练. 尤其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表内乘法口诀必须烂熟于心. 口算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具有速度快、灵活性强的特点. 它是笔算、估算的基础. 笔算的正确与熟练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口算制约的.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每日口算训练.

2. 加强基本笔算训练. 在低中高三段,笔算的重点也不相同. 一二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减;表内乘法口诀是重中之重;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万以内简单的不退位加减法,连续退位减法. 特别是连续退位错误率很高. 三四年级中两位数乘一位数,及笔算一位数除法五六年级同分母加减法和简单的异分母加减法都必须在正确的基础上熟练掌握.

3. 规范基本的书写格式,掌握基本运算法则顺序

规范的书写包括:符号的书写、竖式的书写、脱式计算的格式.

符号的书写. 退位时的圆点,满十进一的记法,小数除法中小数点的移动书写等这些都要求每名学生规范书写. 加减乘除的竖式的规范书写,尤其是笔算除法竖式,上下对应数位书写对齐,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正确掌握基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书写格式. 学习时要理解它的原理,熟记它,做到熟能生巧.

二、重视数感培养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它是有效地进行计算的基础. 较为典型的情形是在笔算除法试商中数感强的学生一次试商成功率要大大高于数感弱的学生,从而导致计算的速度上的天壤之别.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 所以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依托生活中具体情境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基于观察、操作、等丰富的活动来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活动中. 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数感.

三、重视错误归因分析

1. 未养成良好习惯上的原因

审题习惯差,没看完就动手去做;书写马虎,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不验算等.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正确率高的催化剂,使人终身受益. 学生计算习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验算习惯.

2. 儿童心理特质的原因

(1)视觉迁移导致的错误

小学生思维特征是由现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小学生的感知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容易感知新奇的、感兴趣的“强刺激”,而忽略“弱刺激”,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混淆,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据、抄错运算符号的错误;还有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出现运算顺序错误.

(2)注意力品质不高,稳定性不强

注意力品质的指向性、集中性、选择性不高. 比如把34看成43是指向不集中;把9写成6是注意的选择性较差;把4位数写成3位数是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不够.

(3)短时记忆较弱、记忆错漏

脱式计算及除法包括多步计算,中间得数需要进行短时记忆,而小学生由于急躁、抢时间、怕麻烦,使得储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暂时中断,造成“记忆性暂漏”.

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儿童学习心理特质,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下的循序渐进.

四、精心设计日常练习,兼顾样式和梯度

“数学是作出来的”,要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必须有一定量的训练,计算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 所以更要辩证的看待熟能生巧,要精心选择、设计练习.

1. 练习少而精的原则

要精心设计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大的练习,做到重质减量、择优筛选. 通过高质量的练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学会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2. 练习设计要有梯度

练习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呈坡度、出层次,使学生从感知→掌握→运用,循序渐近,逐步加深. 第一层次的练习,设计一些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第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一些变化(变式题)的灵活性的习题,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运算能力.

3. 样式多样

单一形式的反复练习,只是一种无差度的重复练习,是机械的、枯燥乏味的. 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来看,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持久记忆,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設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从题型来看,应补充填空、选择、匹配、改错、补缺、典型错误改正等题型;从形式来看,可补充分化练习与同化练习,类比练习和对比练习及观察练习,从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率

运算能力是数学基本能力之一. 而小学阶段是运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 要提高数学运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训练和积累的过程,让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携起手来,坚持不懈,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