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三都水族端节旅游开发价值研究

2016-05-30 09:40彭祖琴卢春樱熊树明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

彭祖琴 卢春樱 熊树明

摘 要:端节是贵州三都水族的传统节日,被称为世界上历时最长、批次最多而又特色浓郁的年节,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对三都水族地区的实地调查,从端节的民俗活动特色、服饰特色、饮食特色方面深入探究,针对端节开发中存在的开发意识薄弱、推广力度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贵州三都水族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族端节;旅游开发;价值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67-03

“水族自称‘sui(晌声),汉语音译为‘水或‘虽。”水族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均有分布,而大部分聚居在贵州境内。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人口总数为24.19万,占全县总人口数的65.9%,占全國水族人口总数的57%以上[1]。

一、水族端节中的特色民族文化

(一)以“端节祭祖”“铜鼓演奏”“端坡赛马”为特色的民俗活动

端节祭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项流传已久且十分庄重的活动,祭祀的种类很多,有祭天、祭祖、祭鬼神等。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中,祭祖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祭祀活动。端节祭祖活动作为节日的开端,其过程极具水族特色。端节祭祖是水族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端节期间,端节祭祖,有严格的水族仪式。祭祖的一般程序为:鸣炮、奏铜鼓;火种入场、寨老入席;寨老烧香;寨老上香;寨老拜祖(由一个寨老用水语喊一、二、三鞠躬);祭师颂祖(由一寨老手持水书,念颂词3分钟);点献供品;送祖归位;宾主共饮(一杯祝来年风调雨顺,二杯感谢亲友光临,三杯祝民族团结、民族兴旺);祭祖完毕、大发大吹(敲铜鼓、鸣长号、吹芦笙跳铜鼓舞)。祭祖过后,水族男女老少便身着盛装,挨家挨户贺新年、“恳端”(水语“垦端”即“吃年酒”的意思,此处为解释“垦端”含义)。水族非常看重祖灵崇拜。“水族人认为,在盛大的节日里用有规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仪式祭祀祖先,能够求得祖先的保佑。对先祖的情结,在整个族群内心沉淀出厚重的历史责任。”[2]

水族地区过去曾被称为“铜鼓王国”,尤其以水族聚居地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代表,在当地,仅民间收藏的铜鼓就有400多面。端节伊始,即水历大年初一早上,水族各家各户敲击铜鼓喜迎八方宾客。“过端的头一天晚上,当祭奠祖先的供品摆好后,有鼓之家将铜鼓取出擦拭干净,把它置放在供桌前,洒上少许米酒,然后用绳索系住铜鼓的一耳或双耳,离地一尺左右悬挂于堂中梁上。击鼓者在鼓侧俯身,头朝鼓面,将吊绳别于左臂腋下,左手持竹鞭匀速连击鼓腰,右手执木糙敲击鼓面中心的太阳纹,从而形成了水族铜鼓演奏上的独特风格和效果,演化出了水族的铜鼓舞。这种舞蹈的动作幅度大而有力,气势雄壮,表现了水族人民粗犷、豪迈的性格。由于水族铜鼓舞在过去多是遇到丧葬时才跳,故而曾被列为封建迷信和牛鬼蛇神类而遭到禁止,致使铜鼓舞的技艺几乎失传。当地文艺工作者对水族人民的这一优秀舞蹈遗产进行了抢救、整理并搬上了舞台,避免了它的失传。”[3]

端坡赛马。端节期间举办的赛马活动是水族人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全县各村寨举办的各种赛马活动达140多场。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在2013年授予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国赛马之乡称号并颁牌匾。”[4] “水族的赛马形式非常奇特,叫作‘挤马。”[5]当指挥者一声号令,骑手扬鞭策马,在山谷互相冲闯,在抗争中挤出山谷向坡顶冲去,谁先到达坡顶,谁就是胜者。端坡赛马延续了水族传统文化,也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二)以马尾绣为特色的服饰文化

在端节中,男人们赛马,女人们则穿着盛装参加节日活动,这是水族节日期间最美丽的风景。“水族服饰多为青、蓝色调,节日期间,妇女穿蓝色大襟上衣,青布长裤,衣裤都镶有花边,系青绿色花腰带,戴各式耳环、项圈、手镯等银制品。”[5]在水族妇女的盛装上,最具特色的当属搭在服饰上的马尾绣制品。在端节这样一个盛大的节日里,水族妇女身穿精心制作的马尾绣服饰参加各项活动,走亲戚、看赛马、奏铜鼓……马尾绣服饰穿在水族妇女身上,婀娜多姿,充分展现了水族妇女的传统风韵和端节的喜庆氛围。水族妇女在长久的生产生活中,独创了水族马尾绣工艺、世代传承,并成为现存稀有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遗产。马尾绣是水族最古老、最具特色、最负盛名的一种刺绣,其工艺精湛,立体感、艺术感极强。马尾绣制品种类繁多,除了服装,水族人生活中的很多物件都绣有“马尾绣”,“妇女背小孩用的背孩带、穿的绣花鞋、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6]马尾绣的起源已不可考,但这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从端节赛马这一延续了上千年的习俗来看,养马用马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早已存在。在这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水族人民发明了用马尾为材料制作刺绣的艺术,“马尾绣被称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

水族妇女利用端节及劳动之余的时间制作马尾绣,将日常生活中各色事物通过马尾绣表现出来,将生活表现在马尾绣上,花鸟鱼虫、造型别致,极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马尾绣制品以马尾做原材料,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缠绕在马尾丝上,再按传统剪纸纹样,将这种白色绣线盘绣于花纹的轮廓上。一般的马尾绣制品至少需要10道工序才能完成。而对于精品来说,制作工序更加烦琐,花费的时间也会更长。在众多的马尾绣制品中,最杰出的莫过于马尾绣背带,它集中体现了马尾绣工艺的制作水平。要制作一件背带精品,至少要花一年时间[6]。

(三)以“鱼包韭菜”为特色的饮食文化

“《端节的由来》解释道:‘远祖住的地方吃鱼像吃菜一样平常,忌鱼就是怀念、崇拜祖先。”[7]在水族地区,这道以鱼为原材料的菜式被命名为“鱼包韭菜”。“过端”祭祖及招待贵客时,“鱼包韭菜” 均是必备的菜品。关于“鱼包韭菜”水族群众有这样优美动人的传说:“水族的祖先原来是居住在江河湖海边上,一日三餐都吃鱼虾,后来由于洪水成灾和战乱,疾病像阴云一样笼罩着水乡大地,他们被迫向黔桂边界迁徙。临走前先祖们采集了九种草药和鱼一起制成了一种能治各种疾病的良药并作为路上的食品。后来他们定居在云贵高原南坡的都柳江和龙江上游,随着岁月的流逝,水族人民用九种草药和鱼制成能治各种疾病的药方失传了。”[1]“鱼包韭菜”是水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味菜品,它蕴含着水族人民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富内容。并且,“鱼包韭菜”以其独特的烹制工艺、特殊的风味和食疗功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水族第一菜式。”[8]

二、水族端节旅游开发的问题和开发价值

(一)水族端节旅游开发的问题分析

在三都县,端节仍然保持着以往的传统,当地水族人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意识,也没有深入挖掘其商业价值的意识,要借助水族端节的这一招牌,增加当地收入也就变得难上加难。

从交通设施方面来看,三都地处西部山区,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相比东部地区比较低,其对外交通主要依靠321国道和206省道以及夏蓉高速,辐射范围仍然比较,对如长三角等拥有丰富客源的地区没有在交通建立直接的链接。从服务设施水平来看,三都县乡镇一级饭店之类的餐饮设施没有档次,宾馆等住宿设施也非常落后。三都地区“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的配套方面发展极为滞后,使得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水族每年的端节,待客宴席至少开六七天甚至十多天。游客们免费吃住于当地人家里。三都水族端节的待客习俗作为水族独具民族特色的礼仪,对待所有的到访者都抱着热情的态度,秉持着“来者皆是客”的传统待客理念,极大地吸引了外来游客,增加了三都水族端节的旅游人数。但也对三都当地水族居民的家庭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了解,端节期间前来参观旅游的游客有上万人,当地每户人家在端节期间需要招待上千人,在长达两个月左右的过端时间里,水族人通常会在最大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把一年所得用在招待客人上。这无疑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加重人们的经济负担;同时,水族群众以家里所来客人的人数多少,作为自己在当地受欢迎程度高低和人缘好坏的标准。因此在过端过程中衍生了一定的攀比心理,影响新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

(二)水族端节的旅游开发价值

端节祭祖是水族人对于祖先敬畏之情的延续,是本民族间共同情结的外在表现。水族人通过“垦端”走亲访友,这是一年中非常有社交意义的时刻,除了亲友外,慕名而来的外地客人也受到了水族人的欢迎。因此,“垦端”不仅能增进亲友间的感情,也能促進当地同外界的交流。自古沿袭下来的端坡赛马。这一体育活动不仅使水族人拥有强健的体魄,还为各村镇人民创造交流的机会,通过赛马,各村各镇间建立起了深厚友谊。铜鼓舞甚至可以发展成为广场舞式的富有水族特色的全民健身运动,在端节以外的时间进行表演。不仅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也是对水族特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被当地政府当作经济发展品牌的马尾绣制品,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作为创作元素,通过独特的针法和制作流程,使制品呈现栩栩如生的立体感,有着极大的美学价值;马尾绣制作技艺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水族妇女是否贤惠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马尾绣对于水族族群中增强妇女社会地位仍有一定作用。马尾绣产业的发展,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对于丰富妇女的业余生活也有积极作用。通过端节的旅游开发,能在当地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吸引外出打工者就近发展,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当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

经济价值。从世界旅游组织对全球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发表的最新报告来看,2008—2020年十余年间,中国以10%的增长率,继续巩固了世界旅游业前列国家之一的地位。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9]。以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游人的青睐。端节作为水族人民传统的节日,凭借其丰富的节日活动、特别待客礼仪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如果开发得当,将成为当地旅游的品牌式项目。三都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当地人的农业收入极低,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多。一方面,端节旅游开发能为当地人创造就近创业、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马尾绣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多次到国内外参加展出活动,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好评,当地实行的“协会+公司+会员”的发展模式[10]。

三、对水族端节旅游开发的建议

(一)增强对端节的旅游开发意识

端节作为三都的一大旅游资源,承载着水族文化的鲜明民族特色元素,将端节这一特色民族节日及其所涉及到的相关民族庆祝活动和民族手工艺产品进行整合提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的目光,才能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政府应加强建设、完善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招商引资,推动经营性项目的兴建,为端节的进一步旅游开发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服务环境。政府应加大对端节开发方面的扶持,对内,政府应利用广播、公告等将端节的旅游开发项目介绍给群众,让大家意识到端节旅游开发的价值所在。对外,通过举办“神秘水乡,神奇三都”等活动进行旅游推广,利用户外广告以及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树立三都的旅游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三都,了解端节,将端节打造成三都的一张精美名片,为端节的进一步旅游发展打下基础。主要针对贵阳、都匀等客源市场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将三都端节的旅游路线纳入到全省旅游的精品线路之中,加大端节的可知度,推动端节的旅游开发。

(二)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三都内部交通体系建设,依托“两快”的开通,增强可进入性。完善三都县城为中心节点,向两条国道321,省道206拓展的交通格局,提升三都县内道路等级,建立快速交通体系,缩短中心城区到举办端节的各村寨之间的距离。建设乡村风景道,对以206省道为主的道路两侧进行景观改造,注重对端节节日气息的营造。完善各村寨的信息牌示系统,加强各城镇的进入通道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端节旅游住户接待和游憩服务,提供全面的旅游体验。

完善住宿接待设施。三都作为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住宿设施应结合水族民族文化特色,对三都现有酒店进行升级改造;改善各村寨的接待环境,建立端节文化旅游接待园,以家庭旅馆、客房旅馆、乡村客栈为主要特色,重视接待环境的个性化,突出各个村寨的景观特色,扩大接待规模。为避免大规模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传统民族文化的破坏,采用“分散”原则,安排多处具有接待能力的项目,分别满足不同旅客的不同需求,为端节的旅游开发提供住宿保障。

(三)建立具有水族端节特色的民俗旅游度假园区

水族端节特色民俗旅游度假园区的建立,可以借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园的优秀经验。结合三都的土地利用情况,划定一片区域,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直接或全部加入旅游活动;在公司规范管理下,家庭自发组织;以旅游产品销售经营形式参与旅游;推行“水家乐”全套服务等形式让村民参与到旅游中来;将端节的相关节庆活动纳入到园区中,并在园区内设立住宿、餐饮和购物以及相关娱乐设施,使游客在任何时间都能体验到端节的节庆活动,克服端节因举办时间及待客礼仪所带来的铺张浪费现象。提倡民族文化与时俱进,以旅游带动当地居民致富。在保持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专门规划民宅新区,设立门票收费点,在满足村民对现代建筑的要求的同时实现发家致富。

在对端节旅游开发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端节这一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共同发展[11]。

参考文献:

[1] 水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 瞿明安.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 焦斌.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铜鼓现存情况及其他[J].贵州民族研究,1984,(4).

[4] 吴欣.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授予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国赛马之乡”称号[EB/OL].中国黔南网,2013-10-21.

[5] 中共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员会贵州省三都县人民政府.贵州三都·中国水族文化之旅[M].影响力旅游丛书.

[6] 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作——水族马尾绣工艺”项目申请书[Z].

[7] 罗春寒.从民间传说看水族的端节和卯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4).

[8] 刘世彬.中国水族文化散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9] 博思数据研究中心.2016—2022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分析及行业前景调研分析报告[R].2016-03-21.

[10] 中合镇人民政府.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申报表[Z].

[11] 三都水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2008—2020)[Z].

[责任编辑 王晓燕]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浅谈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白沙古镇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探析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