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归与超越:风险社会下我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探究

2016-05-30 09:40李筱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风险社会女性

李筱

摘 要:传统性别角色意识的复归直接影响了性别平等的实现,在梳理风险社会下我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家庭性别观念传承、职业教育期待差异及社会文化氛围偏向等因素对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影响,进而从加快女性性别意识现代化、增强性别意识教育主流化、提倡性别意识政策法制化等角度进行理论建构和对策实施,以期为超越传统女性性别角色意识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险社会;女性;性别角色意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79-02

一、研究起源

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理性地审视了女性在后现代社会个体化进程中传统角色退却与复归的矛盾境地。风险社会引发的个体化导致男女在平等化过程产生新的矛盾[1],封建社会的传统性别特征在此过程中得到复归与强化。

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认同“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 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1.6%和54.8%,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7.7和 4.4个百分点[2]。一些传统的性别观念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趋于消失,相反,持“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观点的人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3]。风笑天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认为女性性别角色意识在不断现代化的同时,仍延续复归传统的趋势[4]。

二、性别角色意识的概念内涵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乔治·米德使用此概念来说明人们在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性别角色”在此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在性别角色发展初期,人们普遍认为两性差异主要根源于自然的生理特征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们逐渐意识到男女两性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社会性文化因素,因此对性别意识的影响因素有了新的认识。关于性别意识,目前学界尚未统一界定,不同学者对性别意识有不同的认知。概括来看,主要可归为两类。

一类是微观的内涵探讨,强调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两性关系的认识与评价。如李国华认为,性别意识是指人类对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关系、地位、价值、权利、责任、使命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其核心是两性关系[5]。另一类则是宏观的社会建构,强调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如李慧英提出,性别意识就是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6]。刘伯红认为,性别意识是在承认男女不平等的前提下,从性别的角度积极地发现妇女问题,探讨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消除不平等[7]。

三、性别角色意识复归的影响因素

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经历了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通过对家庭、学校及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个体逐渐形成自我性别角色意识。因此,分别将家庭性别观念传承、教育职业期待差异及社会文化氛围偏向等三个因素作为影响女性性别角色意识复归的因变量。

(一)家庭性别观念传承

家庭是个体出生之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个体社会化的开端,家庭教育和性别意识观念的传承对于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家庭角色分工、父母的观念和言传身教使个体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对自身未来的性别角色形成相对固定的认知,伴随家庭中对性别刻板印象的不断强化,子女将传统性别意识内化为自身的性别角色观念[8],传统封建性别意识家庭氛围下成长的个体其性别角色观念复归传统。母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已有研究表明,在职的文化程度较高的母亲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较少,与低文化程度的母亲或家庭主妇相比,其子女的性别观念更为“去传统化” [9]。

(二)教育职业期待差异

随着年龄增长,学校教育作用逐渐超越家庭,女性性别角色意识复归的过程中,教育职业期待差异影响显著。教育文化的氛围决定女性性别角色意识发展的程度,教育文化的水平决定女性性别角色意识发展的质量,教师的教育行为有明显的性别期待差异[10],教材内容也是影响女性性别角色的重要因素[11]。而在职场中,组织环境和领导支持对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影响深刻,母亲文化程度与职业、单位类型、工作单位岗位变动、对工作自我现实满意度、所在单位女领导能力以及社团参与情况对高层次女性人才的性别意识产生显著的影响[12]。

(三)社会文化氛围偏向

社会文化氛围的偏向是影响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重要因素。《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认为城乡结构、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不同程度影响女性性别意识,地域文化、流动状况等也是影响女性性别意识一个主要方面[13],文化素质和科技能力、依附性、跨市迁移对男女性别意识也有显著影响[14],且大众传媒和商业广告的偏向对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15]。

四、超越传统性别角色意识的路径

传统性别意识的回潮,女性社会角色的弱化,对男性依附性增强,使得女性在就业机会、资源分配、性别利益等方面日益边缘化,这既弱化了女性整体社会地位,也背离了国家倡导性别平等的价值理念[16]。因此,超越传统男女角色,探寻新型平等性别角色意识构建路径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

(一)加快女性性别意识现代化

超越传统男女角色,构建新型平等性别角色意识,应该以改变家庭性别角色观念为基础,提高家庭中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现代化。首先,应树立良好的性别意识,将其从传统角色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实现女性自身观念的转变。其次,应在家庭内部提倡家庭和睦的良好氛围,重视女性在家庭、婚姻生活中的权益意识,提高女性自主独立意识。最后,在人际互动中,提高女性社会参与水平,发展女性主体意识。

(二)增强性别意识教育主流化

作为社会人,个体的性别意识受教育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影响。要实现个体性别意识的现代化,就必须发挥教育制度的核心作用。从学校教育而言,将现代性别角色意识教育纳入现有教育政策决策体系,设置性别角色教育课程,改革教科书中的刻板印象内容,进一步提高公众性别角色意识认知教育程度,脱离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从职业教育而言,引导女性性别职业角色,提高女性就业层次,将女性职业发展纳入制度化框架,以解决女性职业“天花板”问题。

(三)提倡性别意识政策法制化

社会环境对于个人意识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一方面,政府和社会环境对于构建女性性别角色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性别角色意识存在的城乡差异与性别差异,应持续普及与巩固义务教育,努力推进城镇化、市民化社会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女性的性别角色意识差异。另一方面,将性别角色纳入公共政策的制定范畴,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赋予男女性别角色平等以法律强制力保障,不断推进性别角色意识主流化进程,逐步消除社会性别歧视,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

五、结论与展望

提升风险社会下我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需要在厘清概念的前提下从家庭、教育职业及社会文化氛围三方面着手。具体而言,首先应加大对性别角色意识等基础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其次是认清风险社会下我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所面临的家庭、职业、教育及社会文化等影响因素,从加快女性性别意识现代化、增强性别意识教育主流化、提倡性别意识政策法制化等角度进行理论建构和对策实施,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提升风险社会下我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发挥女性在保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42.

[2] 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EB/OL].中国妇女研究网,2012-10-27.

[3] 包芳,吴炳义.透视性别意识对妇女地位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6):29-31.

[4] 风笑天,肖洁.中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城乡差异研究[J].人文杂志,2014,(11):107-116.

[5] 李国华.人类性别意识的演变及趋势[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3):37-39.

[6] 李慧英.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1996,(3):5-7.

[7] 赵金.性别平等和大众传媒——访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刘伯红[J].青年记者,2008,(16):54-57.

[8] Sutfin E.L.,Fulcher M.,Bowles RP,Patterson C.J.,“How Lesbian and Heterosexual Parents Convey Attitudes about Gender to their

Children:the Role of Gendered Environments,”Sex Roles,2008,(58):501-513.

[9] Hoffman,Lois W.,“Effec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in the Two-Parent Family,”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283-292.

[10] 冯惠敏,蔡安烈.中国女性发展的教育文化的环境建设刍议[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75-179.

[11] 吴文菊.教育和传媒偏向对女性低成就动机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2,(6):58-59.

[12] 孟祥斐,徐延辉.高层次女性人才的性别意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2012,(1):12-21.

[13] 陶春芳.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14] 许改玲.当代妇女地位的理论研究[G]//当代中国妇女地位.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15] 繆周芬.女性性别角色的发展[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13-16.

[16] 陈芳.从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看女性意识的传统回潮[J].兰州学刊,2008,(4):92-95.

[责任编辑 陈 鹤]

猜你喜欢
风险社会女性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全球治理下的外层空问国际环境法治问题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调查
论风险社会下生态文明建设中新闻媒体角度的塑造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煤化工企业外部风险沟通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