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性理念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路径研究

2016-05-30 10:46张伟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

张伟

摘 要:国务院于2007年就已经出台了高等职业院校助学金管理的指导意见,可是,在具体实施中虽然保障性资助目标得以实现,但是依然存在着贫困生资助结构以及资助程序执行不规范的问题,甚至存在着资助不到位的情况。这就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将国家关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指导思想落实到位的同时,还要根据现行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的需要探索新的资助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90-02

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不断地扩大规模。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生源复杂,且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属于高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而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贫困生则是这一弱势群体中的特殊部分。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贫困生资助的指导思想,但是具体实施中并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资助路径展开研究,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持续而稳定地发展。

一、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的认定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为学生总数的1/4。这些学生多来自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家庭贫困而选择了就读高等职业院校,以学习实用技能型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技术操作能力,毕业后就可进入到社会中依靠技术生存。但是,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角度而言,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就会成为院校发展的掣肘[1]。国务院于2007年出台了高等职业院校助学金管理的指导意见,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虽然将助学金管理已经逐步落实,但是具体实施中,依然存在着资助目标难以实现的问题。之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项目运行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在于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缺乏合理性。

首先,关于贫困生的认定标準要明确。针对于贫困生的界定问题,按照有关规定,所谓“贫困生”,就是指家庭经济苦难的学生,虽然学生本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家庭成员也在努力获得经济来源,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这样的贫困生界定由于没有量化的衡量标准,对学生是否经济贫困很难界定,更难以将学生的贫困档次区分开来。学生是否有资格被划入贫困生范畴,要根据生源地的最低经济水准以及学生就读大学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标准。以此为认定标准按照国家出台的有关规定,可以将贫困生划分为三个档次,即一般贫困生、贫困生和特殊贫困生。

其次,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中,还要考虑特殊情况的家庭。由于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基于区域经济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而划定贫困生界限。那么,在认定方法上还要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家庭予以特殊考虑。比如,低保户家庭、烈士家庭、农村地区的五保户家庭以及由于突发性事件而导致家庭经济难以为继或者由于突发性事件而导致学生残疾的,也可以被列入到贫困生范畴。但是,关于家庭经济情况是很难界定的,在具体实施中,还要针对由于突发事件而导致的经济困难问题进行调查,核实所上报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属实。对于高校而言,要完成这些认定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再次,贫困生的认定程序要具有合理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资助管理部门对贫困生的认定是每一学年认定一次。贫困生资助管理部门与学院的管理部门合作组织贫困生认定工作组,各个年级和学生专业教师组建评议小组,通过推荐、认定、评议之后,还要结合学生入学的时候所带来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评议小组还要收集与学生相关的,可以证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资料,结合学生在学校中的消费情况,按照民政部门出台的认定标准确定本年度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划定档次[2]。有入选资格的贫困生名单以及相关经济状况上报到学生所在学院的认定工作组接受审核,通过后上报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资助管理部门。贫困生资助管理部门还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建立起来,以利于对这部分特殊学生群体有所深入了解,有助于探讨新的资助路径。

二、基于发展性理念探索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资助路径

(一)对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加以规范

对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加以规范,可以确保贫困生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使得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产生实效。在贫困生的认定上,不可以通过贫困证明就进行认定,要将学生的消费情况纳入其中,并严格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地区关于贫困生认定的指导性意见。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认定小组往往缺乏合理性,使得认定工作具体实施中存在着不符合要求的情况,甚至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缺乏严肃性,认定部门形同虚设,使得在贫困生认定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3]。

高等职业院校要使贫困生认定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贫困生认定小组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做到从班级到学院再到学校层层认定,并在认定的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要严格执行贫困生的认定流程,首先是贫困生提交贫困申请,贫困生所在班级组织的认定小组对学生的生活消费情况和学习消费情况展开调查,包括家庭组成以及经济状况也要采取访问式调查,还要请贫困生的同学出具证明。提出贫困申请的贫困生获得班级认定小组后,提交学院进行贫困确认,然后统一上报到学校,并收录到学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部门所建立的贫困生库中。贫困生资助管理部门按照贫困生资助办法制定贫困生资助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方案进行动态化调整,还要考虑到生源地与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差异和最低保障差异,对贫困生加以认定[4]。这就意味着,对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可以避免存在着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有失公平。

(二)在贫困生经济状况调查中要充分认识学生辅导员所发挥的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学生辅导员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辅导员要对学生的生活情况以深入了解,在对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确认中,要经过多方调查才能够最终确认。高等职业院校通常会建立班级、院系和学校三级贫困生认定机制,其中辅导员管理工作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辅导员对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要有所深入了解,通过对班级同学和寝室同学展开调查,深入了解贫困生的消费水平,有助于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落实到位。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都是在新学期开学初就开展了。辅导员可以在迎接新生期间,或者利用学生军训阶段多方接触学生,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以深入了解[5]。贫困生资助管理人员可以与学生辅导员建立密切联系,勤沟通,以获得贫困生经济状况的准确资料。

(三)高等职业院校要将贫困生资助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技术实践操作能力,且这些学生往往会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贫困生,可以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勤工俭学或者参与创业以获得经济收入,而贫困生资助金则可以作为学生的创业投入。目前的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优势,会建立工学合作的教学模式,或者在学校内建立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发展渠道。关于创业园的进驻,可以优先考虑贫困生进入到创业园中参与创业,学校在提供创业场所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申请小额资金,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还使得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得以解决。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责任。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性,进入到工作领域中就可以进行操作,属于是实用型人才而广受社会各个职业领域的欢迎。但是,高等职业院校也面临着发展问题,即贫困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按照有关规定对部分贫困生给予了资助,却收效甚微。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贫困生的认定标准难以界定,认定程序在具体执行中存在问题。基于发展性理念,高等职业院校就要针对贫困生资助路径深化研究,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洪莲.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65-368.

[2] 王璐.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问题及经济困难程度量化初探[J].高教探索,2014,(3):17-18.

[3] 詹中新,邓洁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资助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3,(1):69-71.

[4] 刘敏.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管理理论框架与 PDCA 模式构建研究[J].社科纵横,2012,(3):216.

[5] 潘美英.发展性资助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途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5,(1):123-124.

[责任编辑 陈 鹤]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