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发条短信吧

2016-06-01 19:58章贡
世界文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芬兰短信

章贡

时间过得真快,马帝·马柯能离开人世就要一年了。他留着稀疏的金色头发、戴着方形镜片、笑起来喜欢抿着嘴唇的模样仍然定格在大家的心中,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2015年6月26日,这位“短信之父”因病辞世,享年63岁。他在社交网站上只发过两条信息,一条是“给我发条短信吧”,另一条为“看看你的手机,你刚才收到的短信,正是我发明的”。对于这位工程师和发明家的逝世,芬兰电信公司常务董事贾米奥-马特兰恩不无惋惜地说:“马柯能是当今移动领域的伟人,不幸去世真的令人感到非常悲伤。他马上就要退休,应该还有许多空余的时光去享受生活的。”

“文字打桩机”

有人说短信之所以诞生于北欧,与那里森林繁茂且冰河地形带来的交通不便不无关系,这纯属无稽之谈。也有人将其归因于芬兰人羞涩内向的性格,芬兰人感情含蓄,不善言辞,不喜欢通过电话来表达,这或许有几分道理。芬兰人不以衣着取人,即使公司老总甚至国家元首都穿得比较朴素,他们更多的是从内在素质去评判一个人。作为芬兰人,马柯能生前常常把自己套在大一号的暗色西装中,然后把自己埋没在匆忙的人群里,似乎跟 “英雄”的光辉形象没有丝毫联系。

说来很有趣,发明短信的点子诞生于哥本哈根一家狭小嘈杂的比萨店里。1984年的一个夏夜,30岁的马柯能和他的两位同事为能参加第二天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1984)”兴奋不已。这是世界通信行业最高规格的年会,全球通信业巨头都将齐聚现场,把脉通信业发展趋势。几瓶啤酒下肚,他脑子一热,突然蹦出一个假设:如果来电号码能显示在手机上,那么文字按道理也能在手机上呈现。

马柯能和同事掏出随身携带的计算器,在上面啪啪地按着。经过一系列假设、验证、推翻、再假设的过程后,一个足以对后世产生影响的构想应运而生,他们为其起了“文字打桩机”这样一个芬兰名字。“这是短信最早的雏形,谁也不会想到载入史册的发明首次被提出。在此之前,远程语音通话已经是人类赋予手机的想象极限了。”他的一位同事回忆道,“哥本哈根‘MWC 1984氛围愉快,最令人骄傲的是马柯能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短信的概念,与会者对他的想法感到惊喜,表示赞同。”

这个设想真正成为现实是在1992年12月3日,此时距离“短信”概念的提出已经有 8个年头了。那年圣诞节的前几周,英国SEMA集团22岁的工程师尼尔·帕普沃思被同事们围着,十分紧张地用电脑给英国移动电话营办商沃达丰通讯公司的理查德·贾维斯成功发送了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短信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格在内只有15个字符:“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对方收到时,正在公司的圣诞派对上,接受短信的手机是一款Orbitel 901 “便携式电话”,重达2.1千克,是一块地道的“砖头”,相当于现在16部iPhone6 的总重量。当时,它不能发送短信。后来有人问帕普沃思,发出这条短信时是否意识到此举会改变全球通讯业。他说,当时没有想那么多。沃达丰公司出钱让他们编写能发短信的程序,既然接受了订单就按其要求去做。

最早提出“短信服务”概念(SMS)的是参与法德全球移动通讯(GSM)数字蜂窝通信项目的工程师费里德海姆·希勒布兰德和伯恩纳德·吉勒贝尔。当时,法德的电话网已基本完成了GSM改造。其“短信服务”的核心思路是如何利用电话网通话间隙时的信号路径资源,以最低成本输送信息,最初的业务是免费提醒手机用户的语音留言。为了不影响通话,避免长时间占用信号路径资源,限定每条短信不超过128个字节,后来扩大到140个字节。1985年,弗里德海姆?希勒布兰德制定了短信的格式,规定每条消息不超过160个字符。第一条短信诞生后,通信公司Acision将首套短消息服务中心系统(SMSC)投向市场。1993年,挪威电信成了第一家签约的公司,美国和英国同年也出现了商业短信运营商,短信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第一个用短信和观众互动的电视节目来自马柯能的家乡芬兰,那时一些节目开始用短信接收观众的回函。这种新的模式影响了娱乐业,猜谜、游戏等都能通过短信做出更多的互动。

“我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一项创新”

马柯能1952年生于芬兰的苏奥穆斯萨尔米,1971年至1976年就读于芬兰奥卢大学,毕业后进入芬兰电信和邮政机构(TPL)担任系统工程师,一干就是26年,负责为北欧移动电话(NMT)开发无线通讯系统。NMT于1981年开通,频率为450兆赫兹,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同时也是横跨数国覆盖面最大的蜂窝式电话公用网络。随着NMT的开通,移动电话开始迅猛发展。诺基亚1982年研制出NMT450移动电话Senator,随后开发的 Mobira Talkman成为当时最先进的产品,在北欧移动电话网市场中一炮打响,并为诺基亚开拓了包括英国和美国在内的新市场。

马柯能在手机领域有许多创新发明,被公认是全球首个提出通过移动网络发送短信概念的工程师。早在1984年短信发明之际,这名芬兰工程师就曾在SMS的推广中扮演重要角色,诺基亚也通过马柯能的帮助推出了首款能编辑信息的手机。

因为在短信上的卓越贡献,马柯能2008 年曾获得《经济学人》创新奖。《经济学人》创办于1843年9月,是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一份英国知名杂志。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短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该杂志又以发明巨无霸指数闻名,是社会精英必不可少的读物。“创新奖”则始于2007年,目的在于表彰那些积极鼓励创新,并能快速响应市场发展趋势的大型企业。

马帝·马柯能

尽管马柯能因为设计和提出了现代短信(SMS)系统的雏形,被业内称为“短信之父”,然而他拒绝这样的称呼。这位伟大的发明者始终保持沉默,媒体几乎无法采访到他。马柯能自始至终没有为短信的点子注册专利,一生也并未因此获得任何经济利益。他表示:“我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一项创新,有众多想到并理解这个需求的人,我只是其中之一。”

2012年,在庆祝短信这项技术诞生20周年之际,马柯能接受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频道的“短信采访”。在简短的几条短信来往中,马柯能表示短信并非他个人的成就,而是许多人共同收集想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创建标准写法的结果,它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业内人士的努力和协作。

“在我看来,短信的真正普及扩张归功于手机的普及。短信业务的真正诞生应该是1994年,因为诺基亚在当年推出了首款非常容易打字的手机,这部手机就是‘Nokia 2010。” 马柯能还指出,“在发展这项技术的时候以下问题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短信内容能够直接集成在我的眼镜上,这将是很好的。也许有人正在就此进行研究呢?”2012年,谷歌公司创建了首个增强现实眼镜。2013年出现了直接允许将图像投影在用户右眼的视网膜之上的谷歌眼镜。

马柯能终身未娶,一直独自生活。他没有公开过自己的收入,但根据芬兰2011年移动通讯市场价值高达2020亿美元推算,他一定非常富有。

“短信交流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得益于马柯能的设想和为此制定的标准,短信迅速发展。1995年平均每人每月发送0.4条短信,到了2011年激增到357条。从1992年起手机短信业务诞生,到如今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短信业务从当初的“圣诞快乐”到如今的包罗万象,甚至已经发展成为当今最主要的通信方式之一,即使在当今各种即时通信工具日益普及的时代,短信服务依旧占领着市场的一部分。不过在使用率方面,如今的短信息就已经远远不是即时通讯应用的对手了。

短信受到的冲击来自即时通信软件Kik Messenger ,这是一款智能手机上的免费软件,上线 15 天就获得了 100 万的登录用户。Kik Messenger 能扫描手机的通讯录,提醒其中同样在用 Kik 的联系人,相互添加,用户之间就能实现免费的信息对话。从功能上来说,Kik 已经做到了短信能做到的,而且不用花钱。Kik 的做法被几乎所有 IM( Instant Messaging)软件所效仿,此后它们做到了一瞬间获得手机通讯录,更进一步地取代了短信。

除了 IM 以外,苹果 2011 年推出即时通讯软件iMessage, 在这个方面做了更彻底的整合,它相当于短信+IM,会检测接受信息的对方是否为 iMessage 用户,一旦确认可用,短信将会自动切换至 iMessage,用户甚至不用安装任何应用。2012 年,苹果设备的用户经由 iMessage 总共发送了 3000亿条信息。

如今躺在人们收件箱里的信息,已经大多变成了资讯广告和网站发来的验证码。现在的智能手机已成为一部移动电脑,其电话属性正在被逐渐弱化。短信最广泛的运用似乎仅剩下验证机主身份了,这也许是短信存在下去的唯一理由。

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马柯能就曾谈到了有关未来短信发展趋势的话题。当被问到“短信会被 Facebook、Skype 等即时通讯软件取代吗?它还能再活 20 年吗?”他的回复十分肯定:“20年是很长一段时间,我相信短信交流将永远与我们同在。这并不一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短信,而是每条消息无需支付任何更多费用的短信。”

猜你喜欢
芬兰短信
道歉短信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代发短信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在芬兰遭遇遛狗“纠纷”
短信笑坛
芬兰研发出新型超薄包装材料
“八一”节日短信之一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