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的探究*

2016-06-03 09:45戴丽华庞旭方
关键词:学生工作微时代网格化

戴丽华庞旭方

(1.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4)



“微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的探究*

戴丽华1庞旭方2

(1.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4)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微博、微信的异军突起无疑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微时代”中,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实现学生工作的精致化管理无疑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新的议题。本文具体分析了“微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在阐释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的内涵的基础上,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辐射型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详细论述了“微时代”下如何实现学生工作的精致化管理。

关键词:“微时代” 学生工作 精致化管理 网格化

*本文为杭州师范大学思政课题“微时代下构建精致化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思考与探究”(项目编号2014SZZX10)的阶段性成果。

一、何为“微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深化应用,新媒体已深入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自然也深入到了高校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大家的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多的同学使用手机、个人电脑进行学习、交友甚至购物。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微时代”。[1]

“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代表,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有线和无线通讯技术,以短小精炼、直接迅速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新媒体时代。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不同,“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及时,传播的内容也更具冲击力和影响力,在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瞬间引发全球的“大地震”。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2014年的调查,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七亿,并且每年都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其中,大学生网民更是占了全体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成文新媒体应用的主力军,“微时代”的到来无疑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2]

二、“微时代”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拓宽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平台。得益于新媒体的发展,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受众者,同时也成了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人。大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他们可以通过手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交流聊天。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教育舞台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办公室,他们通过学院网站、个人微博,发布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教育题材,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高效快捷的信息资讯。其次,新媒体的平等性和虚拟化优化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平等的交流和虚拟化的平台给了学生更多诉说的机会和勇气,他们更倾向于用这种方式倾述、沟通、寻求帮助。再次,新媒体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新媒体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传道-消化-反馈的环节限制,让学生能够一边受教一边反馈。老师也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引领学生更加积极、阳光地生活。

不难看到,“微时代”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不免带来了一些挑战。在新媒体平台上,高校学生工作者与学生平等地获取、共享信息,这要求学生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有较强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对信息获取与解读有较强的敏感度,这对学生工作者来说是种挑战。同时,在平一个平台上同时获取相同的信息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学生工作者的主体性和权威性。另外,新媒体传播的速度之快,影响之大也对舆论的监管、控制和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精致化学生工作的内涵

“精致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最初源自日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的管理之中。其思想核心在于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种思想及其模式进行有机整合,将两者的优势因素融为一体,从而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台湾学者最早将精致化管理的思想引入到教育学领域,从而提出了精致教育的理念,同时将追求精致化的过程绩效设定为当代教育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精致化,也称为精细化,精是精益求精,致是细致入微之意。其基本理念是注重细节、质量和效果,在业务追求上更加专业化、职业化、人性化。相较于传统的粗放型教育,精致化教育在同样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又提倡其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细节与过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琢。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是精致化教育理念的具体应用,是凭借科学发展的眼光,依靠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融为一体,更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一种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工作根据具体管理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学工管理系统、团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党务管理系统以及后勤管理系统这五大方面。学工系统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奖惩助贷方面,团学系统主要涉及学生组织管理、社团建设,教务系统涉及到学生选课上课等学业学籍管理,党务系统涉及学生政治素养提升、党员培养工作,后勤系统则是学生衣食住行最基本的保障。这五大系统虽然管理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彼此间并非泾渭分明,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存在。例如,要进行学生干部的年度考评,不仅要看其在学生组织中发挥的作用,还要考察他的思想建设、学习成绩以及在公寓中的各项表现。因此,要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精致化,各个方面都不可有所偏颇,要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精致化。[3]

四、“微时代”下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的实现

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的精髓在于不仅重视教育的结果,同样重视教育的过程,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努力培养有思想,讲道德,懂知识,守纪律的新时代接班人。在“微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突飞猛进,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媒体技术和软件深得学生的“芳心”,也同时改变着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运用好新媒体技术这把利剑为学生工作所用,拓宽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实现学生工作的精致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传统简单垂直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显然已很难满足当下学生工作者的需求,适时引入网格化管理理论,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划分网格内容,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连通的学生管理系统,实现学生管理的全覆盖,是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发展的一项新举措。以笔者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我院结合“微时代”特点,运用新媒体技术,在全院学生管理中进行了细致的网格化管理。在横向上,我院将全院学生视为网络总格,由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网格总负责人;各个年级作为第二网格,由年级相应辅导员担任二级网格组长;各个班级作为三级网格,由各班班主任担任三级网格组长;寝室作为最小的集体单位归为第四级网格,由寝室长担任组长,形成了一个层层深入的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纵向上,我院以丰富的学生组织以及团学活动为抓手,对网格进行新的划分,形成“学院团委—学生组织—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的纵向四级管理路径。通过横向、纵向两个方向的不断深入、细化,学院学生工作实现了网格化全覆盖、零空白的突破。同时,学院学工办、团委牵头,结合各大学生组织的力量,在各级网格间开辟了微博、微信以及网络学习平台,将日常的学生工作搬上网络,让同学们通过手机微信、app等,轻轻松松地获取信息、实时沟通、答疑解惑。[4]

图1 学生管理微观辐射图(箭头代表新媒体信息流)

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形成宏观的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就每个学生而言,我们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辐射型微观体系。体系中,以学生为管理主体,以思政工作者、教学人员、家庭教育者以及学生组织四个方面作为管理方,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各自的管理系统实现学生的精致化管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四大管理方并不独立,而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具体辐射管理图如图1所示。

总而言之,“微时代”给高校学生工作者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在此背景下实现学生工作的精致化管理显得更具有时代与现实意义。可是,就目前来说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理论研究不足,实践经验更是匮乏,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将精致化学生管理理念付诸于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利剑,运用网格化管理的思路,将学生管理工作做精做细,不断创新,积极进取,为打造精致化的学生管理体系而努力。[5]

参考文献

[1] 何峰,刘亚君.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网格化管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1)﹕191-192.

[2] 龚文华.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2011﹕16-17.

[3] 吕枫,孟彩霞.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探索[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3)﹕15-16.

[4] 戴丽华.精致化管理角度下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7.

[5] 林炜.依托新媒体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精细化的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12,27(6)﹕112-114.

戴丽华(1987-),女,浙江杭州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精致化管理。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微时代网格化
以党建网格化探索“户长制”治理新路子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乌兰浩特市和平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