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

2016-06-06 08:58何静
现代交际 2016年2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

何静

[摘要]论辩是解决分歧的重要手段之一。论辩是一种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根据主体的不同,论辩言语行为具有两种体现形式: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二者都属于复合言语行为,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组成。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论辩 言语行为 论证言语行为 反驳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71-02

论辩亦称辩论,是一种独特的言语交际方式。日常生活中个人的目标、信念、认识水平千差万别,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见分歧,论辩就是解决这些意见分歧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不同的学科中,由于研究目标、方法和分析对象的不同,论辩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论辩的基本单位不是话语或表述,而是言语行为,它是对话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命题内容和意向,这些命题内容和意向取决于言语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的语境”(Мигунов 2004:198-220)。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新成果,本文将全面分析日常交际活动中的论证和反驳的语用特征。

一、论辩、论证和反驳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奥斯汀(Austin J.L)和塞尔(Searle J.R)提出的言语行为的分类是建立在语言学中语法层面的句子的基础之上。论辩一般依靠多个句子来完成,因而不能被归入奥斯汀和塞尔划分出的某一特定的言语行为类型。荷兰学者埃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提出了一种比言语行为更大的交际单位,即复合言语行为。“应当区分句子层面的基础言语行为和更高级别的语篇层面的复合言语行为,劝导、承诺、断言、宣布、请求等言语行为属于基础言语行为,论辩是语篇层面复合言语行为的典型例子,论辩由一些基础的言语行为组成,但它不等于基础言语行为简单相加,说话人首先需要用一个基础言语行为提出自己的论点,该论点涉及命题P,此时,说话人向听话人说出连续话语1、2……n,如果这些话轮要构成论辩的复合言语行为。”(爱默伦,荷罗敦道斯特 1991:34-37)

巴兰诺夫(Баранов А.Н)、安德烈耶娃(Андреева И.В)等俄罗斯语用论辩学者在将论辩视作复合言语行为的同时,还根据主体的不同区分将论辩双方分为论证一方(正方)和反驳一方(反方),将论辩言语行为分为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我们将论辩视为由对话双方的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是论辩言语行为的两种体现形式,二者都属于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这两种言语行为既相互对立,又统一于论辩言语行为之中。

二、论证和反驳中基础言语行为

巴兰诺夫(1990:94-95)指出,论证一方和反驳一方的言语行为至少由一组基础言语行为组成,其中论辩一方通常用一个基础言语行为提出希望他人接受的意见、观点、建议、决定等,用另一些基础言语行为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或理由;依据言语行为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论辩一方的言语行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论点言语行为和论据言语行为两种类型。

论证和反驳中的论点和论据主要为断言言语行为。断言言语行为是说话人用来表达某种观点或意见的言语行为,在这种言语行为中,说话人要对其断言言语行为中命题的恰当性和合理性负责,如果他的观点受到别人的质疑,他必须提供相应的理由。

例1:方谋说:[1]“萧先生实在可以佩服,不过枉费心思。”

萧涧秋突然问他:“[2]为什么呢?”

“[3]你如此煞费苦心地去救济她们,她们本来在下雪的那几天就要冻死的,幸你毅然去救她们,现在结果孩子死了,妇人死了,岂不是……”

方谋没有说完,萧涧秋就似怒地问:

“[4]莫非我救她们,为的是将来想得到得到报酬么?”

一个急忙改口说:

“[5]不是为报酬,因为这样不及意料地死去,是你当初所想不到的。”(《中华中篇小说百年精华》(上)第183-184页)

例1中方谋的论点 “萧先生实在可以佩服,不过枉费心思”属于断言言语行为。这一言语行为受到萧涧秋的质疑,方谋提出了自己的论据,其中话轮[3]和[5]都属于断言言语行为。

三、论证和反驳的有效条件

关于论证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Васильев Л.Г,1992:63,Баранов А.Н,1990:21,爱默伦,荷罗敦道斯特,1991:34-37,武宏志,周建武,2010:44)在综合分析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我们以下列对话为例,阐述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

例2:夏东海:[1]我觉得呀,咱们真应该准备一礼物给刘星。

刘梅:[2]给刘星?[3]干嘛呀?

夏东海:[4]人刚做了一件好人好事啊,当然应该奖励人家了。

刘梅:[5]行了,他那算什么好人好事啊?[6]真是,那不是他应该的么。[7]再说,我告诉你,刘星这孩子你可千万别鼓励他,也不要奖励他,只要你一开始奖励,他就退步了。(电视剧《家有儿女》)

上述对话的背景是星在大街上看到同班同学被人欺负,主动上前帮助了同学。刘星的爸爸夏东海和妈妈刘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夏东海提出论点“咱们真应该准备一礼物给刘星”,他这一观点受到妻子刘梅的反驳,通过话轮[2]和[3]间接提出相反的论点“不应该给刘星准备礼物作为奖励”。随后双方进行论据的对抗。夏东海进行论证,而刘梅实施反驳。话轮[5]和[6]是对对方论据的反驳,话轮[7]是提出的新的反驳论据。

为区分论辩双方言语行为并对这些言语行为进行模式化描写,我们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双方的论点和论据:

Г—说话人,С—听话人;

Т —— 一方论点(通常由一个基础言语行为表达);

Аn—— 一方论据(由一个或多个基础言语行为构成的论据集,n≥1);

КТ—— 另一方论点(通常由一个基础言语行为表达的论点,当反驳的对象为对方的论据或论据方式时,КТ可以不出现,但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得到重构);

КАn——反方论据(由一个或多个基础言语行为构成的论据集, n≥1);

(一)命题内容条件

论证:(1)Т是任意的命题;(2)Аn受到所表达命题Т的制约。

反驳:(1)КТ与C的前述Т有直接或间接的逻辑关系(矛盾或对立);(2)К Аn受到所表达命题КТ的制约。

“在命题内容方面,反驳的论点的命题逻辑上直接或间接地由对方的前述话轮推导而来, 受语句主观内容的操纵,与对方话语可以形成语义对立,这种逻辑关系最为典型的逻辑关系为对称和压缩, 还可见其他关系”(武瑷华 2010:50)。该条件能够将论证和反驳区分开来。在上述例子中,第一个话轮是夏东海提出的论点,命题内容是任意的,下面的论据为这一论点提供理由,而刘梅以反问句的形式给出了自己的反驳论点,话轮中的命题内容受制于夏东海的论点Т,是对Т命题内容的简说。

(二)准备条件

论证:Г相信:(1)С不知道(起码不是自动得知)Т是恰当的;(2)С将接受或已经接受Аn ;(3)Г相信С会接受Аn为Т提供充分的逻辑支持,即С在分析完Аn后能推导出Т是恰当的。

反驳:Г相信:(1)С不知道(起码不是自动得知)Т是不恰当的。(2)С将接受或已经接受КАn;(3)Г相信С会接受КАn为КТ提供充分的逻辑支持,即С在分析完КАn后能推导出Т的不恰当的。

夏东海相信:(1)刘梅不同意“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2)刘梅将接受“刘星做了好人好事”这个理由;(3)这个理由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即“应该给刘星买礼物”,这才能满足了论证言语行为的准备条件;而刘梅要相信(1)夏东海不会自动知道自己的论点是不恰当的;(2)夏东海将认同理由“刘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即使算是也是应该的”和“不能奖励刘星,一开始奖励,他就退步了”;(3)夏东海能从两个理由推导出“不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这三个条件是刘梅进行反驳的准备条件。

(三)真诚条件

论证——Г相信:(1)Т是恰当的。(2)Аn在认识上是可接受的。(3)Аn对于Т是充分的逻辑支持,在分析完Аn后能推导出Т的恰当性。

反驳——Г相信:(1)Т是不恰当的。(2)КАn在认识上是可接受的。(3)КАn对于КТ是充分的逻辑支持,在分析完КАn后能推导出Т的不恰当性。

在真诚条件上论证和反驳也不同:夏东海自己要相信(1)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2)刘星做了好人好事;(3)刘星做了好人好事,所以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这是论证的真诚条件。刘梅自己要相信:(1)不应该给刘星准备礼物;(2)刘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即使算是也是应该的,不应用礼物奖励,一开始奖励,他就退步了;(3)由上面两个理由可以得出不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才能说出上述反驳话语。

(四)本质条件

论证——Г说出Р的意图是使С确信,以Аn为理由,Т是恰当的。

反驳——Г说出Р的意图是使С确信,以КАn为理由,Т是不恰当的。

夏东海的话语是让刘梅确信,以“刘星做了好人好事”为理由,就应该给刘星准备一个礼物,李梅的话语是让他确信,以“刘星所做的算不上好人好事,即使算是也是应该的”和“不能奖励刘星,一开始奖励,他就退步了”;所以不应该给刘星准备礼物。

四、结语

论辩是一种由基础言语行为组成的复合言语行为。在论辩过程中,论辩言语行为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体现为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两种形式。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二者都属于复合言语行为,由多个基础言语行为(断言、指令、提问等)组成。这两类言语行为既相互对立,又统一于论辩言语行为之中,它们是论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论证和反驳的有效条件不等于它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我们具体分析这两种言语行为中的基础言语行为的特点,在对比的基础上,利用具体的语料总结出了这两种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依据这些有效条件,可以有效地区分论证言语行为和反驳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Андреева И.В,Опровержение в институциональном дискурсе[D]:Дис. ...канд. филол. наук. – Волгоград: Волгоградск.гос.пед. ун-т,2008.

[2]Баранов А.Н.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 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когнитивный подход) [D].Дис.д-ра филол.наук.–М:1990.

[3]Васильев Л.Г Аспекты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M].–Тверь:

Тверск.гос ун-т,1992.

[4]Мигунов А.И. Теория аргументации как логико-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аргументатив- 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С].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и образование: сб. статей. –СПб: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 философ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2004.

[5](荷)弗朗斯·凡·爱默伦,(荷)罗布·荷罗顿道斯特(著),施旭(译).论辩交际谬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武瑷华.从语用推理看反驳[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4).

[7]武宏志,周建武.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
解读夸张性广告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内涵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分析敬语的言语行为
试论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浅谈中英语言中的间接性请求言语行为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