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

2016-06-10 09:06徐乐乐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互补性竞争性

姜 鸿,杜 滢,徐乐乐



中泰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

姜 鸿,杜 滢,徐乐乐

摘 要:本文从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方面分析了中泰两国近年来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产品层面与总体层面定量判断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结果发现两国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并存,中国向泰国出口的产品偏向竞争性,而泰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偏向互补性。对于互补性和竞争性的产品中泰两国可以分别从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采取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双边贸易;互补性;竞争性;显示性比较优势

一、引言

中泰两国自建交以来就在不断努力扩大贸易范围,提高贸易规模,尤其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两国贸易更是遇上了千载难逢的机会,2013年中国就已经成为泰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泰两国近几年贸易的迅速发展,更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双边进出口商品构成,并进一步具体到对产品互补性与竞争性以及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学者已不再单单从数据上分析两国之间的贸易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而是深化到产品类别层次,根据HS编码或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中泰不同产品种类的互补性与竞争性问题。陈庶平、文淑恵[1]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发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中泰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转移效应,基于自然禀赋的中泰传统贸易互补性较强。旷乾、汤金丽[2]利用贸易互补性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净出口竞争力指数对中泰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得出在自然禀赋的因素下中泰两国的农产品以互补性为主的结论。陈燕武、谢晓冰[3]通过计算1997-2012年制造业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发现中泰在电子产品与纺织服装出口方面竞争激烈。黄雪贞[4]既考察中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又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两国在第三国市场上的互补性产品与竞争性产品。沈利生[5]着重考虑中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设计出双边贸易互补—竞争指数(BTCC)来判断两国某类产品的贸易情况,发现目前竞争性略强于互补性,并通过计量模型对未来中泰双边贸易额进行预测。

前期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现有文献主要是从产品层面分析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较少从总体层面定量判断双边贸易特点。本文与现有研究成果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测算中泰两国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大小;二是分别提出发展中泰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产品的对策建议。

二、中泰贸易发展现状

(一)贸易总额稳步增长

1975年中泰两国建交之初,双边贸易额仅为2 500万美元,2014年达到635.83亿美元,增长超过2 500倍。从图1可以看出,中泰双边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虽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贸易额在2009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泰国自中国的进口额下降了15%,但是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大削弱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中泰两国之间的贸易势如破竹,2010年双边贸易总额一举超过450亿美元,增长率达到37%。其中,泰国向中国的出口额增长了33%,自中国的进口额增长了42%。在随后的两年里,虽然中泰贸易总额在自由贸易区趋于完善的同时增速降缓,却也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1年增长了26%,2012年增长了10%。近两年,中泰双边贸易额增长较为稳定,不过在2014年有少许下降,主要表现在泰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小幅度下降。虽然贸易总额稳步增长,但是近几年泰国对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12年逆差已经突破100亿美元,而且其差额还在持续扩大。

(二)贸易地位持续上升

说明: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图1 2007-2014年中泰贸易额

如图2所示,中泰双边贸易额在泰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除2008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都在不断地上升,2013年其所占比重达到13.56%,超过泰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额占泰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中国首次成为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泰国向中国的出口额占泰国总出口额的11.92%,位居首位,中国成为泰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14年泰国向中国的出口占比下降到11.02%,但是凭借泰国自中国的进口强劲增长态势,中泰双边贸易额占泰国总贸易额的比重接近14%,依旧高于美日两国。另外中国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泰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泰国自中国的进口在泰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为16.89%,其进口额比2013年增长了2.04%。

(三)贸易产品相对集中

表1显示,在泰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化工品、橡胶制品、木材、集成电路、电器及零配件产品的出口贸易额相对较为稳定,既有增长也有下降,但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天然橡胶、电脑及零配件的出口额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塑胶粒和木薯制品的出口额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幅度。泰国对中国成品油的出口贸易额起伏较大。

说明: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图2 2007-2014年中泰双边贸易在泰国外贸中的地位

表2显示,中国向泰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以机电产品为主,处于绝对优势的是电机及零配件,近几年贸易额持续攀升。其他出口额相对较高的产品还有化工品、钢铁、金属制品、汽车零配件。其中对于电机及零配件、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化工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产品,泰国始终不断提高对中国的进口额,而对家用电器、电脑及零配件、钢铁、汽车零配件、其他废旧金属的进口贸易额具有一定的波动起伏,尤其近两年有增有减[6]。表3列出了2014年泰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品构成,其商品分类是基于HS编码的分类标准。从表3可以看出,2014年泰国自中国进口的前5大类商品分别是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和纺织品及原料,其中机电产品占比高达49.2%;同时,泰国向中国出口的前5大类商品分别是橡胶、机电产品、植物产品、化工产品和矿产品,其中橡胶占比高达31.3%贸[7]。

表1 2011-2014年泰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

表2 2011-2014年泰国自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

三、中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测算

(一)测算方法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用来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值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其中,RCAij表示i国家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家j产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家的总出口值,Xwj表示j产品的世界总出口额,Xwt表示世界总出口值。一般认为,如果RCA>2.5,则表明该国某项产品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存在极强的竞争力;如果1.25<RCA≤2.5,则表明该国某项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自然国际竞争力也较强;如果0.8≤RCA≤1.25,则表明该国某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处于中度地位,国际竞争力一般;如果RCA<0.8,很明显比较优势消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薄弱[8]。

表3 2014年泰国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主要商品构成

为了方便RCA指数能更好地用于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的分析,特做出如下定义:如果一国某类产品RCA<0.8,另一国RCA>0.8,则两国该类产品属于贸易互补性,尤其当一国的某类产品RCA值越大,另一国的值又越小,那么其贸易互补性越强[9];如果两国某类产品同时RCA>0.8或<0.8,也就是说两国都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那么该类产品属于贸易竞争性。

(二)产品层面的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测算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修订4(SITC,REV4),所有贸易商品被分成10类。本文RCA指数的时间范围是2010—2014年,其所需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通过公式计算出的中国和泰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4所示。泰国在0类、2类、5类、6类、7类产品方面存在相应的比较优势,中国在6类、7类、8类产品方面存在相应的比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对于食品及活动物(0类),泰国RCA>1.25,该产品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中国在该产品方面处于比较劣势地位,所以双方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对于非食用原料(2类),泰国近几年在该类产品上基本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很明显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双方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对于化学品和有关产品(5类),泰国基本是RCA>0.8,具有中度国际竞争力,相对于中国来说具有中度比较优势,所以双方也具有一定的贸易互补性。对于杂项制品(8类),中国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而泰国竞争力较弱,双方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对于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类),例如像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之类,中国的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着较强的比较优势,而泰国也保持着一定的比较优势,双方此类产品存在贸易竞争性。对于机械及运输设备(7类),中泰两国均是RCA>1,说明两国的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不相上下,所以双边贸易竞争性比较突出。对于饮料及烟类(1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类)、动植物油脂及蜡(4类)、其他未分类产品(9类),泰国与中国均是RCA<0.8,尽管两国的这些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也都是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两国在双边贸易中还是会极力扩大产品出口,存在弱势中的竞争。

中泰两国互补性较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以及第8类的杂项制品方面,初级产品中的农产品与矿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可以解释为两国资源禀赋的差异。泰国在初级产品生产上有自己的成本优势,源于泰国的自然资源禀赋,这构成了两国产业间分工与贸易的基础。泰国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而且泰国的热带气候更使泰国的自然资源独特,所以即使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但某些自然资源却不及泰国,例如橡胶、木薯等植物产品以及特殊矿产品[10]。另外,杂项制品主要关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在杂项制品生产上有自己的劳动力优势,所以在此产品的出口上也具有优势,这也符合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身份地位。中泰两国竞争性突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类方面,泰国近些年此类产品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发达国家对泰国的大量投资以及泰国政府对工业发展重视,尤其是对机电行业的大力扶持。中泰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此类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符合国情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今后产业升级的需要。

(三)总体层面的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测算

表5向我们揭示了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下,中泰两国2014年10类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所占比重。其中,双边贸易额比重=中泰某类产品贸易额/中泰总贸易额,泰国自中国进口比重=泰国自中国某类产品进口额/泰国自中国进口总额,泰国向中国出口比重=泰国向中国某类产品出口额/泰国向中国出口总额。

根据前面互补性与竞争性产品的分析,中泰两国在0类、2类、5类、8类产品上具有贸易互补性,而在1类、3类、4类、6类、7类、9类产品上具有贸易竞争性,由此可以得出2014年中泰双边贸易中互补性的产品比重达到38.64%,竞争性的产品比重达到61.36%,所以中泰双边贸易是偏向竞争性的。然而从单向的贸易流动来看,贸易属性却是存在差异的。在泰国自中国进口的产品中,互补性的产品比重为24.6%,竞争性的产品达到75.4%。在泰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互补性的产品达到了60.19%,竞争性的产品为39.81%。总体看来,中国向泰国出口的产品偏向竞争性,而泰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偏向互补性。

表5 2014年中泰贸易中各类产品所占比重%

四、结论与建议

以上的定量分析表明,中泰两国在机电产品上存在激烈的贸易竞争,而在普遍的农产品、矿产品以及杂项制品方面存在较大的贸易互补性。一方面,基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泰国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高于中国,双边贸易互补性程度大。另一方面泰国工业部在2013年制定了20年期的工业发展规划,努力提升泰国工业制造水平,两国部分工业制成品具有很强的贸易竞争性。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的主要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针对互补性的产品,中泰两国应该继续发展产业间贸易。泰国拥有资源禀赋优势,中国拥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两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该扩大对泰国初级产品的进口,例如橡胶、木薯等产品,而泰国应积极进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家具、服装等产品。双方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积极实现产业间贸易的利益最大化。为了提高两国产业间贸易的效率,首先,双方政府应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完善两国之间的海上互通。一方面,两国政府应建立完善高效的机制确保地区间的贸易秩序合理化,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航行安全等系列法律法规,加强海洋合作协商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另一方面,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为扩大产业间贸易提供一个宽松环境。其次,中泰双方应从软硬件两个维度为扩大产业间贸易提供一个更便利的环境。一方面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趋于完善的同时,积极寻找有关贸易关系合作新的切入点,对于互利共赢的产业可以签订相关的互惠协定,加强货物通关便利化,提高通关效率。另一方面双方应互相配合,加大基础设施合作建设,完善相互之间的铁路、公路网,扩建港口,新增航班,实现交通便利化,尤其保障高铁、水利设施等在建项目的顺利完成。例如,中国所拥有的先进的高铁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利于推进泰国铁路建设,保障中泰贸易之间的物流畅通,经济繁荣。

第二,针对竞争性的产品,中泰两国应该努力开拓产业内贸易。中泰两国贸易竞争性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及电子产品方面,中国既向泰国进口较高比例的此类产品,同时又大批量地向泰国出口此类产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二者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中泰两国经济技术水平相似,产业内贸易主要体现在水平型层面,两国要想把相互之间的竞争性产品发挥出最大的利益,最主要的是进行差异性产品交易。首先,中泰两国要避免产品的恶性竞争和无序化贸易。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分工定位和技术水平,确定各自竞争性产品的生产范围与目标客户市场。另一方面,相关企业需要体现产品的异质性,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确保竞争性产品在品种、规格、特点等方面产生差距,从而满足两国不同消费者的偏好,实现产业内贸易的有序化、合理化。其次,由于当前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逐渐发展为跨国公司集团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中国可以向泰国进行某些产业转移,同时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向泰国进行跨国投资[11]。例如,华为于2013年6月进军泰国智能手机市场,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新颖的设计为泰国用户提供了物美价廉的电子产品,通过与泰国当地移动运营商建立长达15年的合作关系,实现协同的营销策略,不仅获得了规模经济,而且丰富了差异产品,在需求拉动下,有利于增加产业内贸易份额;此外,中泰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其创新能力、技术水平都远远不及发达国家。一方面,两国需要创新营销理念、营销方式,更多地深入产品价值链,将重点集中于推销、批发与零售服务、商标、广告设计等增加产品差异化的环节,以获得差异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双边贸易积极学习先进的生产和经营技术,提高贸易产品的技术层次,扩大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合作,使产业内贸易共同提高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庶平,文淑恵.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中泰贸易效应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23(3):15-22.

[2]旷乾,汤金丽.中国与泰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理论探讨,2012(5):82-86.

[3]陈燕武,谢晓冰.中泰贸易的结构特征及展望[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6-22.

[4]吕宏芬,俞涔.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2):56-64.

[5]沈利生.中国和泰国间双边贸易分析与展望[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13.

[6]陈庶平.中泰贸易的主要进出口商品构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137-140.

[7]郑国富.中国与泰国双边贸易合作发展的状况、问题与对策[J].经济论坛,2014(9):139-145.

[8]涂庄,王艳芳.中国与泰国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研究[J].北方经济,2014(12):56-57.

[9]黄雪贞.中泰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5):43-44.

[10]刘婷婷.中泰农产品贸易互补与竞争性分析[D].宁波:宁波大学,2013:16-17.

[11]张重,胡彦.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5):160-164.

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Jiang Hong,Du Ying,Xu Lele

Abstract:As the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is increasingly close,the relevance of trade is worth studying.The current developing situations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in recent years are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structure and scale of trade.The bilateral trade complementarity and competitiveness is judged from the product perspective and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by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It is showed that trade complementarity and competitiveness coexist,the exported goods from China to Thailand are competitive and Thailand's exports to China are complementary.For complementary and competitive goods,China and Thailand can respectively tak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inter-industry trade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Key words:bilateral trade;complementarity;competitiveness;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收稿日期:(2015-11-27;责任编辑:沈秀)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6.01.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贸易利益结构测算模型的构造与应用研究”(13BJL055)。

作者简介:姜鸿,常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滢,常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徐乐乐,常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互补性竞争性
竞争性装备采购招标文件分析研究与对策
政府采购PPP项目的竞争性磋商文件要合法实用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基于科学工程的竞争性谈判实践研究
PPP竞争性谈判与风险管控
中国园林欣赏的两种模式及其互补性——对陈从周园林欣赏理论的环境美学反思
竞争性国企改革需跳出三个误区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的互补性研究
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