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字词教学摇曳生姿

2016-06-12 18:09徐沛
关键词:字词教学文言文

徐沛

摘 要:字词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点,采用旁逸的手法,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文言文的感性材料,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旁逸艺术主要有:根据汉字构造推断、根据语法分析推断、根据语境分析推断、根据词语联想推断等。

关键词:文言文;旁逸艺术;字词教学

文言文跟现代汉语差别太大,学生常因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有困难而造成阅读上的障碍。所以很多学生不爱读、怕读文言文,甚至痛恨上文言文课。古人可以凭借与感性材料的多次重复接触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以感性认识为主要手段,成功地解决阅读困难,而时过境迁,我们现代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已不复具备这一条件。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使文言文教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爱学、会学呢?

叶圣陶先生认为,“有的国文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表面看起来倒是在“精耕细作”,但实际上却是囿于一亩三分地而故步自封。[1]王琳、胡铁军认为,现代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通过以理性认识为主、以极其有限的感性材料为辅、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使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的全新教学途径,多快好省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技能,发展学生的认知模式。[2]这种教学方式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旁逸的手法,让学生能更多地接触到文言文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那么,什么是旁逸?旁逸的本意是从主干旁边超出,其前提自然是具有某一“主干”,即“中心”,没有主干或中心就无所谓旁逸。因此,旁逸艺术可理解为通过“偏离”中心的方式“服务”于中心,是一种迂回式前进。它是以“绕弯子”的形式延长或丰富学习过程,使学生能更多更好地接受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情趣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开放和发散。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旁逸也有境界上的差异:较低层次的“旁逸”为活跃气氛而实施,如厨师烹调添加味精,可以称之为插科打诨式;较高层次的是旁征博引式;最高层次的是水乳交融式。后两种方式立足于文本的内核,精选适宜的材料与教学核心内容进行恰当的对接,使学生充分感受文本自身独特的美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超链接型课堂”:主干上分明显豁,情趣上摇曳生姿。这样的课堂就会充满语文学科独有的魅力。

在文言文字词的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一些旁逸,就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习内容、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下面举例具体说说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旁逸手法的运用。

一、根据汉字构造推断

汉字大都是形声字、会意字,如果能根据汉字的结构去分析字义,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自读时就提问“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怎么理解。笔者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微笑着请学生做一个猜字游戏:“请同学们把‘悌字拆开来。”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说:“可以拆成‘心和‘弟,心里有弟弟啊。” 这时笔者再点拨:“心中有弟弟还不够哦,‘孝是孝敬父母,那‘悌呢? ”有学生马上会意说:“心中有哥哥弟弟!”看目的基本达到,笔者又提示了一句:“心中有哥哥弟弟,用简洁的语言怎么表述呢?”学生简直是异口同声:“友爱兄弟!”这样,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悌”这个字的含义,而且掌握了一种学汉字的方法——利用汉字构造来推测字义。

二、根据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字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可推断词义。如根据不同词性的词在句中担任的成分不同,来确定词义。“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这句中的“目”字,笔者引导学生注意“目”前带有状语“数”,后带宾语“项王”,用作动词,所以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另外,利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也可推断词义。因为在同样结构的句子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中的“简” 字,可根据“择”字断定为“选拔”;“变姓名,诡踪迹”中的“诡”字,可根据“变”字断定为“隐蔽”;“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字,可根据“戴”字断定为“腰上佩戴着”;“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迩”字,可根据“远”字而断定为“近”。

三、根据语境分析推断

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在碰到“时”这个词的时候,一般都会翻译成“季节、时令”等义,如“秋水时至”。但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这个“时”字多次出现,而全部翻译成“季节、时令”又感觉不是很完美。这时,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来揣摩“时”的含义。如“不违农时”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的季节”;“斧斤以时入山林”理解为“树木生长的季节”;“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理解为“繁殖季节”。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理解孟子在文中阐述的提高生产的具体措施了。

又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看到这段话时,学生对“借”的第一印象是翻译成“借阅”,但细细研究一下就发现问题了。借阅一本几本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此“借”字当读为“积”,是“堆积”的意思。再说“偃仰啸歌”若理解成“豪放自若”,这也太不合情理了:“借”来满架的书,还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豪放自若”,岂不是太没出息了?其实,“偃仰啸歌”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读也。

四、根据词语联想推断

(一)组词推断

文言词语大都是单音节的,而现代汉语大都是双音节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单音节的文言词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解释。如:

①辐射式引申

节:节制,节约,关节,气节,节省,节操

②链条式引申

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另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把一些相邻的两个单音节词拆开分别组词。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如果直接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释义,则大相径庭了。

(二)成语推断

一些文言文由于语言精练,其中的一些词语渐渐留传而成为“成语”。如“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虽历经不断变革,但这些成语中字词的用法基本保持未变。小学、初中一般很注重学生的成语积累,所以成语推断注定成为我们解读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比如借助“不速之客”来推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的词义;借助“日薄西山”来推断“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中“薄”的词义;借助“出类拔萃”来推断“势拔五岳掩赤城”中“拔”的词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联系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教《孟子·梁惠王上》中“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句时,可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的“走”字的用法跟哪个成语中的“走”是相同的?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走马观花”“走马上任”“奔走相告”等成语,那其“跑,奔跑”之义,学生便能联系成语理解了。再如《张良奇遇》中“与老人期”中的“期”解释为“约会”,在这里作动词用了,成语“不期而遇”的“期”也是相同的用法。

成语中还有许多特殊语法现象,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等的倒装用法及“无与(之)伦比”“束之(于)高阁”等的省略用法,等等。在文言文各知识点的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这里就不作赘言了。可以说,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三)熟词推断

熟词推断就是根据熟悉的现代汉语词义来推断古代汉语词义。汉字虽然历经数千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词义的角度来说,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移了,有的感情色彩变化了,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但是还是有一些词语保留了古代的用法和含义。如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时,学生被“董之以严刑”中的“董”字卡住了,于是笔者就提问:“同学们,你们一定有很多人以后想当董事长吧,那董事长是做什么工作的?”有的学生说:“管别人的!”有的学生说:“自己不用干活,让别人干活的。”笔者随即总结提升:“那确切点说,‘董事长就是监督别人干活的人啊!”“对!对!对!‘董就是‘监督的意思!”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董”的意思。

再如《五人墓碑记》中“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中的“当”字,联系到“当家”这一词时,学生都能准确把“当”解释为“掌管”。每当用熟悉的知识解决掉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总是特别高兴。这种自己学进去、自己讲出来的文言文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何况我们国人自己呢?面对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充满个性的学生,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应该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旁逸手法结合字词、成语教学,对字词进行聚合、分散教学,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字词教学不能喧宾夺主,这一切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欣赏古诗文的思想精华和艺术特色。文言文教学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3],为学生读出作品的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

[2]童志斌. 对文言教学“背诵”热的冷思考[J].语文学习,2003(3):11-15.

[3]于永正.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情趣 重习惯——我的语文教改探索[J].江苏教育,2000 (1):44.

(责任编辑:李益)

猜你喜欢
字词教学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万丈高楼”由此始
讲究方法,让字词教学情趣盎然
立体化字词教学初探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夯实字词教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何为“言”,何为“文”——从“言、文并重”看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
文言文阅读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