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

2016-06-15 15:46王立恒
当代医学 2016年27期
关键词:脑叶皮层癫痫

王立恒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

王立恒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86例,根据是否合并癫痫将患者分为研究组(脑卒中后癫痫)与对照组(脑卒中未合并癫痫),分析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癫痫发作次数、癫痫分类、癫痫发作时间、病灶部位)与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饮酒、病灶部位、病灶范围、脑卒中类型)。结果 脑卒中后癫痫以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为主,占83.93%(47/56);以癫痫单次发作为主,占71.43%;以癫痫运动性大发作为主,占60.71%;以早发性癫痫发作为主,占73.21%;病灶以位于皮层上为主,占62.50%。危险因素分析显示,病灶部位、病灶范围、脑卒中类型是脑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其中病灶位于皮层上、病灶累及多脑叶、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的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癫痫以皮层上、早发性、单次、运动性大发作为主,容易导致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皮层上、多脑叶与出血性脑卒中是影响脑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癫痫;危险因素

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类型,具有发生率高、致残率高与死亡率高等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脑卒中后癫痫好发于老年人,脑卒中是癫痫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相关研究统计,50%以上的新诊断老年癫痫均是由于脑卒中导致的[2]。因此,本研究对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脑卒中后癫痫的认识与重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86例,根据是否合并癫痫将患者分为研究组(脑卒中后癫痫)与对照组(脑卒中未合并癫痫)。研究组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62.13±6.02)岁,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高血脂35例,合并糖尿病6例,吸烟10例,饮酒2例。对照组130例,其中男80例,女50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61.98±6.11)岁,合并高血压41例,合并高血脂62例,合并糖尿病12例,吸烟20例,饮酒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饮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析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标准[3],NIHSS评分≤10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11~19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20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2)癫痫发作次数[4]:1次为单次发作,≥2次为反复发作;(3)癫痫分类:癫痫小发作、癫痫运动性大发作、癫痫单纯局限性运动性发作与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4)癫痫发作时间[5]:≤2周为早发性癫痫发作;>2周为迟发性癫痫发作;(5)病灶部位:皮层上、皮层下。

1.2.2 分析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 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病灶部位(皮层上、皮层下)、病灶范围(≤1个脑叶为单脑叶,>1个脑叶为多脑叶[6])、脑卒中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

1.3 观察指标 (1)分析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癫痫发作次数、癫痫分类与癫痫发作时间等临床特点。(2)分析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饮酒、病灶部位、病灶范围与脑卒中类型等临床因素对脑卒中后癫痫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 脑卒中后癫痫以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为主,占83.93%(47/56);以癫痫单次发作为主,占71.43%;以癫痫运动性大发作为主,占60.71%;以早发性癫痫发作为主,占73.21%;病灶以位于皮层上为主,占62.50%。见表1。

表1 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n=56)

2.2 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 病灶部位、病灶范围、脑卒中类型是脑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其中病灶位于皮层上、病灶累及多脑叶、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的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后癫痫发生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则不利于溶栓治疗,如发生于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则可能导致血肿增大,增加病情严重程度[7]。对于早发性癫痫发作是导致脑卒中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对于迟发性癫痫发作则通过干扰患者康复训练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转归[8]。因此,早期认识、预防与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具有重要意义。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在各地的报道差异较大,约为5%~30%[9]。本研究显示,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约为

30.11 %(56/186),分析造成脑卒中后癫痫比例的原因可能与收治的患病人群与病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也可能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文化程度、语言、意识障碍程度与医疗资源等差异具有相关性,导致临床误诊与漏诊[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癫痫以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为主,占83.93%(47/56);以癫痫单次发作为主,占71.43%;以癫痫运动性大发作为主,占60.71%;以早发性癫痫发作为主,占

73.21 %,病灶以位于皮层上为主,占62.50%。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可能与脑水肿、脑卒中缺氧缺血、脑循环障碍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脑卒中后癫痫容易导致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神经功能。分析其对神经功能损害的机制可能与脑卒中后癫痫导致血糖、颅内压增高与酸中毒等因素有关[11]。危险因素分析显示,病灶部位、病灶范围、脑卒中类型是脑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其中病灶位于皮层上、病灶累及多脑叶、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脑卒中后癫痫好发于病灶位于皮层上、病灶累及多脑叶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12]。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癫痫以皮层上、早发性、单次、运动性大发作为主,容易导致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皮层上、多脑叶与出血性脑卒中是影响脑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

表2 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n(%)]

[1] 朱荣志,周英.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3):100-102.

[2] 潘薇.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5,13(6):216-217.

[3] K Skagen,M Skjelland,D Russell,et al.Large-vessel occlusion stroke:effect of recanalization on outcome depends on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5,24(7):1532-1539.

[4] 韩雄.脑卒中后继发癫痫84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8(2):7-8.

[5] 杜桂香.脑卒中继发癫痫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5,30(4):437-438.

[6] 陈奕菲,谭秀革,张春鹏.结合新癫痫定义评估脑卒中后首发癫痫患者再发风险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5,31(2):135-138.

[7] 钟传林.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11):2087.

[8] 邱正新.依达拉奉辅助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3157-3158.

[9] 张远莉.50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 12(28):152.

[10] 蒋绍军,候宇峰,仰炯.78例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J].药物与人,2014,27(11):17.

[11] 周相峰.脑卒中后继发癫痫50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 25(5):1090-1091.

[12] 王磊.脑卒中后癫痫5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 30(31):88-8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7.020

湖南 415000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立恒)

猜你喜欢
脑叶皮层癫痫
抑郁症患者各脑叶CT值的改变情况及临床意义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扣带皮层结构和灌注变化
急性皮层脑梗死的MRI表现及其对川芎嗪注射液用药指征的指导作用研究
基于复杂网络的磁刺激内关穴脑皮层功能连接分析
与脑叶微出血相关的因素及疾病研究进展
Lancet N: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叶出血的实用诊断工具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
基底节脑梗死和皮层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的对比
癫痫共患ADHD儿童的生态学执行功能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