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样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新生儿采血技术分析

2016-06-15 15:46杨立丽
当代医学 2016年27期
关键词:例数新生儿血液

杨立丽

新生儿溶血样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新生儿采血技术分析

杨立丽

目的 分析新生儿溶血样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新生儿的采血技术。方法 择取新生儿90例,根据检验前溶血发生的情况,将新生儿分为实验组(已溶血30例)与参照组(非溶血60例),比较2组的CK、LDH、TP、ALP以及ALT指标。结果 实验组CK为(665.31±14.46)pmol/L,LDH为(470.33±12.29)pmol/L,ALT为(168.27±8.88)pmol/L,ALP为(199.84±9.91)pmol/L,TP为(68.85±9.82)pmol/L;B组CK为(661.65±13.34)pmol/L,LDH为(469.44±11.29)pmol/L,ALT为(166.35±8.27)pmol/L,ALP为(196.66±9.21)pmol/L,TP为(69.45±9.90)pmol/L;A组CK为(633.75±12.23)pmol/L,LDH为(442.35±9.68)pmol/L,ALT为(143.40±5.45)pmol/L,ALP为(187.38±7.31)pmol/L,TP为(51.53±8.30)pmol/L。检验前已溶血样本的各指标与参照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照组A组指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B组(P<0.05)。90例新生儿中,有36例行股静脉采血,溶血例数为6,溶血率为16.67%;21例颈部采血,溶血例数15例,溶血率为71.43%,手背采血例数15例,溶血9例,溶血率为60.00%,足内踝18例,溶血9例,溶血率50.00%。静脉采血的溶血率显著低于颈部、手背以及足内踝位置溶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血标本会显著降低临床检验的准确性,采血技术不佳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医护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采血技术,避免溶血情况的发生。

新生儿;溶血样本;检验结果;采血技术

血液检验结果能够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提高检验的准确性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实践发现,溶血样本会对血液检验的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采血技术的不规范是导致新生儿溶血样本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以90例新生儿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溶血样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东明县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90例,根据溶血发生的情况,将新生儿分为实验组(已溶血30例)与参照组(非溶血60例)。90例新生儿中有男52例,女48例,其出生时间均在2h~13d。2组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采血方法 主要于股静脉对新生儿进行采血,采血量为3mL,将血样放入到两个试管(A、B)中等待检测,对所有样本均作离心处理,取上清液进行检测。实验组样本以及参照组A试管中的样本可直接检测;参照组B试管中的样本需做溶血处理,即使用搅棒将红细胞搅碎,然后再行离心处理与上清液检测。

1.3 观察指标 (1)CK(肌酸激酶);(2)LDH(低密度脂蛋白);(3)TP(总蛋白);(4)ALP(碱性磷酸酶);(5)ALT(谷草转氨酶)。采血技术对溶血率的影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样本指标对比 实验组与参照组B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照组A组指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新生儿血液样本指标检测对比(x±s,pmol/L)

2.2 采血技术对溶血率的影响 90例新生儿中,有36例行股静脉采血,溶血例数为6,溶血率为16.67%,显著低于颈部、手背以及足内踝位置溶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新生儿采血位置溶血率对比(n)

3 讨论

生化检验是疾病诊断中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保证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治疗的及时性,需对检验过程予以严格的质量控制。实践发现,在新生儿的血液检验中溶血现象对检验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次研究中对90例新生儿的血样进行分析,其中30例新生儿血液在检验前就已出现溶血情况,而其余60例为非溶血样本,在检验中对非溶血样本分别进行常规检验以及溶血后检验,结果显示,检验前已溶血并不影响检验结果,但是检测过程中一旦发生溶血现象,各项指标将会显著提高,该结果与吴娟等[1]的研究是具有一致性的。另外,采血技术影响着溶血现象发生的概率,本次研究发现,股静脉采血溶血率显著低于颈部、手背以及足内踝位置,这是因为该区域静脉分支多,供血量较为充足,采血的难度较低,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低。

在检验过程中一旦发生溶血现象,血浆中就会出现大量的红细胞,影响各指标的检测值,新生儿溶血现象的发生将影响相关疾病的诊治,因此需对导致其发生因素予以全面的分析[2]。从实践经验来看,穿刺难度、采血技术水平、采血与检验流程的规范性,检测仪器的质量与卫生情况等都是影响血样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对采血技术操作予以规范[3]。

在采集新生儿血样时,应首选股静脉区域,其次可以选择足内踝。医护人员在采血后,应在确保血样平稳的基础上送检,避免因晃动损坏红细胞,导致溶血[4]。除此之外,医院要想提高医护人员的采血技术,需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知识技能与责任心,丰富其临床经验,并制定相关标准,对其操作行为进行标准化规范,避免出现人工溶血的现象,提高临床检查的准确性[5]。在采血的过程中如果无法对血管进行准确定位,那么使用针头对血管进行探测的次数不应当超过三次,否则红细胞很可能在针头的机械作用下发生损伤,致使标本发生溶血,如果三次探测后仍然未能正常采血[6-7],应当更换血管重新采血。新生儿的血管腔相对较小,因此穿刺成功后可能会出现采血不畅等情况,此时医护人员应当将针柄进行翻转,让针尖保持斜面向下的状态,这样能够使针尖能够迎着血流进行采血,血液无需经过管壁与针头之间的空隙就可直接进入到采血管中,保证采血的顺畅[8]。

溶血样本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CK、LDH、TP、ALP、ALT以及AST指标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医院只有不断提升新生儿采血技术,才能有效降低血液样本溶血发生率。

[1] 吴娟,符宁.新生儿溶血样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新生儿采血技术探讨[J].医药前沿,2012,1(30):296-297.

[2] 冯晓丽.新生儿溶血样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作用及优化措施[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4):75.

[3] 卫俊霞.新生儿溶血样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作用及优化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445-446.

[4] 丁红霞,吴秀梅,杨其贤,等.新生儿溶血样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新生儿采血技术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67-268.

[5] 徐慧香.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71-72.

[6] 孟侠.新生儿溶血病156例检测结果分析[J].淮海医药,2013,31(3):252.

[7] 谢敬文,危燕芬.孕妇IgG型抗-A/抗-B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的相关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24(12):1494-1495.[8] 王芳.我院72例新生儿溶血病母体IgG抗体效价筛查结果分析总结[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8):28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7.040

山东 274500 东明县妇幼保健院 (杨立丽)

猜你喜欢
例数新生儿血液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