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2016-06-15 15:46汪春春李川吴潭影
当代医学 2016年27期
关键词:置换术髋关节人工

汪春春 李川 吴潭影

早期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汪春春 李川 吴潭影

目的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围手术期间,观察组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71%,对照组为22.8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相对明显改善,2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间的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广泛推广。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早期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或者致残,晚期则会遗留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因此已受到医疗界高度关注[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7d之内达到高峰,2周逐渐恢复,术后早期红细胞流变性显著降低,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2],所以在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要采取必要措施,预防DVT的发生。而早期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收治的14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护理,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南昌市洪都市中医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3.7±13.6)岁;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4.8±12.5)岁。术前进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均无DVT后,进行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术前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硬膜外麻醉下,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者足背至大腿上1/3处,保证回心血量。严密监测患肢血运及血凝状态,注意避免反复穿刺。术后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进行常规抗凝,持续7d。接受合理指导下的膳食和康复锻炼。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早期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科学且通俗地宣教,告知其疾病发生原因、手术过程和护理要点,明确常见并发症(如DVT)的预后及其易发因素和预防方法,增强医患之间共有的疾病风险意识。(2)向患者例举成功的案例,增强其信心,减轻家属心理压力以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3)围手术期间,指导患者多饮水并进食低脂高纤维蛋白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感冒。(4)术前对症支持治疗,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原有气道高反应患者需得到良好的治疗控制。术后根据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合理进行输液抗凝治疗。合理使用医用弹力袜,做好牵引护理,并适当进行抬臀训练和步态训练,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5)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肢情况,包括皮肤的温度、颜色、弹性,患肢是否肿胀、麻木,每天应测量患肢相同平面周径,并做好记录。密切留意引流管的通畅和引流物的性质、颜色和量。(6)高危人群要避免通过下肢穿刺进行治疗和监测。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干预前后输入白蛋白和血液、住院时间、DVT形成发生率。观察并发症如压疮、术后血肿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白蛋白、输血、术后血肿、压疮比例、DVT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指标比较[n(%)]

3 讨论

DVT多发生于骨科大手术,尤其是关节置换术,据贺兰霞[3]报道,在膝关节置换术后,其发生率可达47.1%,研究指出其发生主要与下肢静脉血液黏稠度增加或凝固,导致静脉管腔狭窄及血液回流障碍有关[4],故如何降低术后血液黏稠度,改善凝血功能,采取怎样的护理措施降低和预防DVT形成的发生,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而术后DVT形成的其他相关因素还包括年龄、既往病史、麻醉方式、抗凝药物的使用、卧床时间和术后康复锻炼[5]。本研究中,采用硬膜外麻醉阻断交感神经,可导致麻醉阻滞平面下微小静脉扩张,增加下肢骨关节周围血运速度,有效避免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对全身血压、心率影响小,可以降低因微小静脉栓塞而致DVT形成的风险[6]。既往研究证实药物抗凝可以大大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且可相应地抵消出血的风险[7]。本研究中,用低分子肝素钙作为常规护理用药,就是基于此点。机械预防措施如医用梯度弹力袜(GCS),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增加回心血量,防止血液滞留和粘稠度增加,可以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8]。而作为专业的医务人员,掌握疾病发生原理和应对突发状况的临床专业技能,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贴心的护理服务,积极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增强医患双方的风险意识,采取科学、严格的措施,避免术后危险因素的增加,也能有效降低DVT形成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DVT形成的发生率,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广泛推广。

[1] 刘军,沈飞,黄际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33(7):84-87.

[2] 马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生因素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9):1678-1680.

[3] 贺兰霞.早期护理干预对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2011,43(3):215-217.

[4] 丛洪良,彭长生.利伐沙班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2013,41(7):689-691.

[5] 陈秀鸿,林凤英,林淑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5,21(13):102-103.

[6] 杜秋.下肢骨关节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硬膜外麻醉和全麻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3,34(12):1860-1861.

[7] 吴贵才,李仕卓.单纯抗凝与局部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5,21(16):54-55.

[8] 张岩,周凤华.间歇性气压治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4):330-33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7.059

江西 330008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汪春春 李川) 330100 江西省新建县人民医院 (吴潭影)

猜你喜欢
置换术髋关节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反肩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