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激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2016-06-15 15:46赵子涵马佳慧
当代医学 2016年27期
关键词:激酶脑血管病脑血管

赵子涵 马佳慧

蚓激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赵子涵 马佳慧

目的 观察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接受蚓激酶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PT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P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蚓激酶可以有效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患者的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并提高PT,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蚓激酶;临床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方法较多,其中蚓激酶含有纤维蛋白溶酶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抗凝和溶栓的作用[2]。故本研究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蚓激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1年4月~2014年4月辽宁沈阳中国人民解放军463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5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MRI以及CT检查,全部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显示患者有心房颤动等症状。采用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25例。对照组:男74例,女51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1.5±6.7)岁;其中脑梗死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例,脑血栓形成71例。观察组:男70例,女55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1.8±6.4)岁;其中脑梗死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脑血栓形成69例。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每天接受0.5g的胞二磷胆碱以及300mg的血塞通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饭前半小时服用蚓激酶药物,每天服用3次,每次服用2粒,连续服用4周。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每次服用300mg,每天服用1次,连续用药时间为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以及PT等各项指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文献标准评定疗效[3]:(1)痊愈:在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症全部消失,患者恢复身体健康;(2)显著:在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症得到改善,效果明显;(3)有效:在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症得到部分改善;(4)无效:在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症没有改善,或发生并发症。总有效率=(痊愈+显著+有效)/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使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以率(%)的形式表示的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表1 2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2组患者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PT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PT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P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PT对比s)

表2 2组患者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PT对比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mg/L)PT(mi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252.24±0.24 1.48±0.46a4.19±0.46 2.76±0.54a11.63±0.34 13.01±0.23a对照组1252.31±0.262.06±0.354.18±0.723.76±0.9211.66±0.3912.78±0.33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类型,临床上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4]。有研究[5]发现正常的细胞膜中含有的胆固醇能够抗氧化,可以避免细胞被自由基攻击。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自由基大量积聚,破坏神经细胞膜的完整性,容易引发细胞坏死、脑水肿等并发症[6]。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有效方法是抗凝治疗,主要是组织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可以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率。此外,还可以使用溶栓治疗、神经介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及亚低温治疗等治疗方法。

蚓激酶是一种酶复合物,主要有2种类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以及纤维蛋白溶酶。蚓激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较强的血栓亲和力,可以将人体内的血栓进行有效溶解,改善人体的微循环系统[7]。蚓激酶还可以用作血管供氧功能的改善、脑血管支循环的加强等临床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血管的弹性,同时减少血小板的集聚效果,抑制血栓的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血管壁、血小板、血液流速及血液黏滞度等密切相关。通过蚓激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作用、减低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黏度作用的发挥,可显著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的96.0%高于对照组的76.0%(P <0.05),2组治疗后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PT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报道的结果基本相似[8],表明使用蚓激酶可以有效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使用蚓激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浆粘度比、纤维蛋白原,并提高PT,具有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1] 吴凌峰,曹文锋,吴晓牧,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未破裂动脉瘤的影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7.096

辽宁 110000 辽宁沈阳中国人民解放军463医院神经内科 (赵子涵)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东医院彩超室 (马佳慧)

猜你喜欢
激酶脑血管病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蚓激酶对UUO大鼠肾组织NOX4、FAK、Src的影响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黏着斑激酶和踝蛋白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