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影响分析

2016-06-15 15:46桂琴
当代医学 2016年27期
关键词:氯丙嗪氯氮精神病

桂琴

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影响分析

桂琴

目的 观察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影响。方法 选取确诊并接受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实验组通过口服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口服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分析比较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变化。结果 氯丙嗪引起的肝功能损害23例,发生率为36.51%,氯氮平引起的肝功能损害12例,发生率为1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氯丙嗪对肝功能指标ALT(67.3±9.7)U/L、AST(32.3±10.6)U/L、DBIL(2.4±1.3)U/L;治疗8周,氯丙嗪对肝功能指标ALT(35.3±9.4)U/L、AST(31.6±9.8)U/L、DBIL(2.3±1.6)U/L。实验组肝功能损害显著大于氯氮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较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损害更大。

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肝功能

近年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仍是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本方法,但往往需要长疗程、不间断服药才能控制病情。随着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逐渐凸显出来[1]。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等)和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如齐拉西酮、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两类[2]。本研究对两种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影响进行观察分析,旨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肝损伤,具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药物治疗的1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实验组男41例,女22例,年龄34~62岁,平均(41.2±5.7)岁,病程9个月~15年,平均(7.3±3.4)年;对照组男38例,女25例,年龄32~61岁,平均(43.2±3.7)岁,病程8个月~15年,平均(6.7±4.2)年。2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进行肝功能检查。对照组患者口服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963)进行治疗,始剂量为25mg/次,1天2~3次,逐渐缓慢增加至常用治疗剂量1天200~400mg;实验组口服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428)进行治疗,起始50mg/d,分2~3次口服使用,并逐渐加大剂量,治疗剂量为200~450mg/d。2组患者服药期间停用其他对肝功能产生影响的药物、食物,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对药量进行增减,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于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对2组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分析比较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变化。

1.3 观察指标 分别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浓度。采用URIT-8020A自动生化分析仪(厦门海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及原装配套试剂进行测定,操作过程严格遵循使用说明书。参考值为ALT 5~45U/L,AST 5~45U/L, TBIL 2~20μmol/L,DBIL 0~6.8μmol/L[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对患者肝功能产生损害 实验组23例发生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36.51%;对照组12例发生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87,P<0.05)。

2.2 用药前后2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变化 实验组药物氯丙嗪对肝功能的损害显著大于对照组药物氯氮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用药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s,n=63)

表1 2组患者用药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s,n=63)

注:与对照组比较,bP<0.05; 与治疗前比较,aP<0.05

指标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ALT(U/L) 28.7±10.5 44.3±10.7a69.6±12.3a29.1±9.867.3±9.7ab35.3±9.4abAST(U/L) 29.3±11.6 34.6±12.2a59.6±10.3a30.2±10.9 32.3±10.6ab31.6±9.8abTBIL(μmol/L)12.4±5.228.4±6.3a14.2±5.6a12.1±5.412.6±5.9ab12.5±5.2abDBIL(μmol/L) 2.4±1.810.5±1.4a4.2±1.6a2.2±1.5 2.4±1.3ab2.3±1.6ab

3 讨论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大脑发生功能失调,以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氯丙嗪、奋乃静等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精神疾病,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阳性症状[4]。但其具有锥体外系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给患者和医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并严重影响患者依从性[5]。近十几年来,以齐拉西酮、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为代表的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陆续问世,由于其作用谱广泛、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逐渐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6]。目前,临床上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仍是药物治疗,但往往需要长疗程、不间断服药。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由此不可避免地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7-8]。本研究选取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和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为代表,通过监测患者用药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实验发现2组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均有损害,而且氯丙嗪对肝功能的损害显著大于氯氮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抗精神病药物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较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损害更大。因此,临床上要根据病人情况,进行个性化用药,以减轻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并且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情况,及时调整用药种类及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仅仅选取了两种抗精神药物的代表,没有对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进行研究,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抗精神病药物可对患者肝功能造成损害,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较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损害更大。在临床工作中应谨慎用药,密切监测,及时预防和处理,减少肝功能的损伤。

[1] 毕玉萍,罗小年.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报道实录[J].中南药学,2013,11(9):150-153.

[2] 陈海峰,曹波,李多聪,等.抗精神病药物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20):23-24.

[3] 蒋波涛,李福兵,廖建生.药物性肝损害146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24(2):91-93.

[4] 栾中山,许鹏,迟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12(8):46-48.

[5] 黄建飞,周光燕.利培酮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0, 22(12):1493-1546.

[6] 李洁,姚贵忠,刘丽娟,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关代谢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3):210-216.

[7] 黄成兵,陈桂兵,谢世平.抗精神病药导致肝损害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2):119-122.

[8] 吴东.甘利欣胶囊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4):132-13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7.101

江西 332000 江西省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 (桂琴)

猜你喜欢
氯丙嗪氯氮精神病
氯丙嗪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代谢差异研究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西药盐酸氯丙嗪的药理药效及临床合理应用
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氯氮平和氯丙嗪维持治疗的效果分析
都有精神病
猪肉中有安眠药?
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
博思清与氯氮平治疗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