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无规定 取舍在其中

2016-06-24 04:39王海娇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取舍练习设计教学过程

王海娇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彰显数学教学的理性。“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目标定位的取舍、教学过程的取舍、练习设计的取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让有效教学的目标高度达成。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练习设计 取舍 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2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取舍,因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那么,教师如何顺学而导,关注学生;如何合理取舍,贴近学生,使数学课堂教学呈现理性,让教与学实现和谐统一呢?下面,我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目标定位的取舍

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的一种预先规定。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还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课堂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只有强化教学目标意识,才能有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该如何来取舍呢?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和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结构体系,明确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分解课时目标,落实环节目标”的要求,即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都要紧紧围绕课时目标服务,并将课时目标逐一分解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应仅仅考虑这个环节是不是新奇、学生是不是感兴趣,而是看这个教学环节能不能为达成课时目标服务。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这样的课会更加简洁、有效,凸显数学课的本质特征。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理解平均分对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几个环节的设计。

第一,在课始的分物品活动中,引导学生回顾平均分的含义;

第二,在认识二分之一的时候,通过一个不平均分的反例,再次突出只有平均分才能直接用分数表示;

第三,通过“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折法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活动,在教师“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一份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的追问下,再次向学生强调“外在形式不重要,平均分才是分数的本质”。

通过这样几个目标明确的环节设计,使学生牢牢记住平均分对于分数的作用,从而为达成“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一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从以上设计来看,教学目标成了整节课环节设计的先导。由于教学设计中多了环节目标,教师的头脑中就多了一份思考,心中也就多了一份从容,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进退有度。因此,这样的数学教学就更多了一份理性、一份平实。

二、教学过程的取舍

课堂教学板块的合理建构,是有效达成课时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可同样一种设计思路,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却不同。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忽略了很多值得挖掘的资源,让人为之扼腕。可是不少特级教师、名家就经常能从一个小小的我们都认为不值一提的细节入手,打开成功教学整节课的大门。因此,在相同的设计理念下,对细节的深度挖掘,在目标落实方面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体会用分数表示的方法,建构用分数表示的模型。很多教师都这样设计数学活动:“把图中的月饼平均分给小朋友吃,每个人分到多少个月饼?用一个数来表示。”情景图分为三组,第一组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吃,第二组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吃,第三组图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或多个小朋友吃。在这个例子中,教师设定的生活情景与活动材料是中秋节分月饼,学生会因为熟悉而提高学习的兴趣。这个数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经历用整数表示到用分数表示,再到认识更多分数的过程。

特级教师林良富在执教此课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长方形纸片折一折二分之一,感受对称与重合,体验平均分,再提供大一点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折一折、分一分,丰富二分之一的意义。由于“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经历——内化——概括——迁移)需要逐步建立起新的经验和更高层次的直观或直觉(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生成经验——直观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四分之一的教学,林良富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最后都能在图上表示出四分之一。

通过不同的图形(如下图),由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迁移,使学生的经验得到自然生长。

我在磨课过程中,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最后形成了这样的过程。如下:

整堂课,教师始终围绕分月饼的素材进行教学:“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个月饼?”“把2个月饼平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个月饼?”“老师用一个圆片代表一个月饼,把它平均分给2个人,现在怎么分?”在学生用纸片动手分后,教师说:“请同学来说一说他自己是怎么分的。”有学生说道:“我把它平均分成2份,这样每个人分到的就同样多。”教师把这句话板书下来,并提问:“那每个人能得到多少呢?”学生纷纷回答:“其中的一份。”“每个人能得到其中的一份。”“那么,每个人都能拿到其中的一份。”……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一次次感悟和理解平均分,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等活动,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在学生学习二分之一后,四分之一的学习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感。由此看来,致力于教学细节的精心雕琢,能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添上画龙点睛之笔。

三、练习设计的取舍

我们常常疑惑:“好听、好看的课,为什么不一定好用?”我们且抛开考试的利弊不谈,至少一节课后,总应该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收获与发展吧?一堂好课,除了要看学生参与的程度、课堂的气氛外,绝不能忽略学生是否有新知识的获得、真挚情感的体验。同时,从更直观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要看学生有无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而练习就是一种比较直接、简便的检测手段。

一堂课中的练习,应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如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据此目标,怎样设计巩固性练习,才能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有很多种练习的类型可以选择,如下所示。

先看图估计,再填合适的分数。

这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可以用长方形纸折一折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样设计练习,将整节课的知识点都整合在题目中。

又如,师出示12个五角星(如下图),让学生分一分,表示出不同的分数。

★ ★ ★ ★ ★ ★ ★ ★ ★ ★ ★ ★

不同的分法可以得到1 / 2、1 / 3、1 / 4、1 / 6、1 / 12等不同的分数,使学生体会到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师出示a / 5,让学生说说a可以是哪些数,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与体验中巩固所学的新知。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相关练习,即说明这节课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基本达成。这样的检测简洁、有效,必不可少。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课、评课活动前,不妨预设一份简单有效的练习,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课后随机检测,从更务实的角度来评议该节课的目标达成度,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就更能体现真正为教学服务的宗旨。

总之,要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就要对课堂教学要素进行精心的取舍:根据学情,把握学习起点,找准切入口;把握教材,合理组织,设计数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责编 蓝 天)

猜你喜欢
取舍练习设计教学过程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取舍之道
做好音乐歌唱教学环节的取舍研究
取舍之间彰显有效教学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取”与“舍”的思考
浅谈小学数学新授课的练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