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6-06-24 05:12黄荣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计算公式圆锥周长

黄荣生

[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挖掘学生的学生潜能、如何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如何使学生地学习“盲点”消失,都可以归为一个字——问。“问”是学生突破学习瓶颈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关键词]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7

学生都有好奇心强、好问、好表现自己、享受表扬的特点。教师若在教学中限制学生的提问,浇灭学生智慧的火花,那造成的将是学生更多“前概念”的缺失,致使学生不能将前后学习的知识点链接起来,出现学习断点。所以在教学预设计时,教师应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焊点,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行发问,自己焊接起知识的链条。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问的意识。

一、联系现实生活提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由此,我认为数学是最接地气的科目,一切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脱离生活的数学不是真正的数学。让学生寻找和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手段。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切实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并对身边的数学现象发问。如教学“圆柱的知识”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提问,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的日光灯管、自来水的水管、烟囱的烟管,易拉罐的形状,思考它们为什么是圆柱体的。经过积极思考和查找资料,学生了解到光的漫反射使得灯光更加强烈;圆柱形的容积最大;圆柱形的物体是一种好的流线型,使用方便;圆柱形的易拉罐比长方体或正方体状的更节约材料……感受圆柱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此外,圆柱的优点还有许多,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二、教师对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因此我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不用动脑,教师“满堂灌”,学生坐享其成,效果不佳。这种教学形式必须打破,高效的教学必须教会学生进行质疑,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课本上介绍的是用“滚动”的方法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量出圆形纸板的周长,于是我提问:“如果要测量大件物体的周长,如烟窗、货车车轮,还能‘滚动这种方法吗?”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最深处的“灵性”,促使他们联系实际情况去考虑问题。他们认识到“滚”这个方法此时不具备可操作性,于是他们想出了“绳测”的方法。我又进一步质疑:“如果要测量圆形湖泊的周长,用绳子去测量还现实吗?”这时学生感到很无助,产生必须想出一种通用的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强烈欲望。我趁机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圆的周长的计算究竟有没有普遍性的规律呢?”

我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计算出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统计分析、比较归纳,学生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最终得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不断的质疑把学生的思维慢慢引向深处,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三、学生对教师“发难”

人在学习时,总是相信标准答案,导致思考时出现思维定式的现象。为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是前人经过无数次失败才发现的这一点,让学生敢于对教师“发难”,培育学生的“诊断”眼光是非常必要的。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我向学生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1个。通过实验演示,我向学生揭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规律,然后让学生自行提问。有位学生问道:“老师,你怎么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而不是用其他的圆柱和圆锥的?”在这位学生的带动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于是又有学生提问:“老师,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会不会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等底不等高的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引发了全体学生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我又拿出不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以及底和高都不相等的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让学生试着动手操作,验证在这些情况下,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是否也可能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学生间辩论

“智慧大辩台是我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由他们自主通过一人对多人辩论、两人对两人争论、分组访问、分组对抗等方式竞选出“1号辩手”。学生在对抗中成长,质疑能力也在无形之中不断提升。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对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边长乘4?”等问题,我让学生相互采访,相互“拷问”,促使他们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推导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在这些问题被提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让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如教学“除数是整百、整千的除法”时,对于算式“44300÷1400”,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我引导学生把它转化为“443÷14”去计算。在确定此算式余数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商是31,余数是900,有的认为余数是9。这时还有学生质疑:“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31,余数为什么不是900?”我没有马上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引导他们与其他同学讨论验证。通过辩论,学生最终确定余数900是正确的,并说明了理由:(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这里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缩小后,余数9在百位上,所以应该是900;(2)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上余数应该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以验证余数等于900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辨析,既能使学生掌握算理、深化知识,又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学生对教材提问

中国的孩子欠缺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总是把教师和教材看作知识的权威不无关系。因此,课程标准提出应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和实践,敢质疑,敢挑战,敢于阐明自己观点。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勇于对教材提出疑问,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教材,开发第二教材。如教学“分一分”时,由于农村的学生对公园的概念比较模糊,甚至闻所未闻,有的学生便想到用自己所处的农村模型替代公园去创造问题情境。将教材中的情景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更换,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这些都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想象的体现。

总之,学生良好问题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梯度式地培养。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耐心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用心、用爱培育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计算公式圆锥周长
电机温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2019离职补偿金计算公式一览表
巧算周长
周长小诊所